近日,有網友在知乎平臺提出問題:如何看待寒武紀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規格?在網友問答中,疑似寒武紀下一代產品“思元270”提前被曝光。
網友爆料稱,“聽在某互聯網大廠工作的朋友說他們已經看到實物”,并給出了相應的配圖。
綜合以上信息來看,思元270已于今年年初研制成功,峰值方面,這顆芯片提供 int4 256Tops, int8 128Tops 的驚人性能,功耗為75w,紙面規格非常接近NVIDIA最新一代的Tesla T4。
此外,這顆芯片還包括如下特性:基于臺積電 16nm 工藝打造。架構代號從上一代的 MLUv01 升級到了 MLUv02。內建視頻解碼單元。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NVIDIA
+關注
關注
14文章
5025瀏覽量
103266 -
寒武紀
+關注
關注
11文章
186瀏覽量
73912
原文標題:寒武紀新一代AI芯片“思元270”曝光:性能接近NVIDIA Tesla T4?
文章出處:【微信號:icsmart,微信公眾號:芯智訊】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雷諾下一代車載語音助手Reno將引入生成式AI技術
11月1日,賽輪思軟件技術公司與雷諾公司宣布深化合作,旨在將生成式AI技術和類人交互功能融入雷諾下一代多模態虛擬車載助手Reno中。
雷諾推出的虛擬助手Reno被設計為智能旅行伴侶,旨在
IaaS+on+DPU(IoD)+下一代高性能算力底座技術白皮書
大規模生產環境落地應用的條件。某種程度上,IoD 技術已成為下一代高性能算力底座的核心技術與最佳實踐。
白皮書下載:*附件:IaaS+on+DPU(IoD)+下一代高性能算力底座+技
發表于 07-24 15:32
算力概念股寒武紀20cm漲停市值重回千億
7月16日整個算力概念板塊上漲;寒武紀(688256)上漲達20%,股價創年內新高,成交額超42億,寒武紀的總市值重回千億大關。 此外,紫光股份(000938)、海光信息(688041)等概念股同步
SK海力士與臺積電攜手量產下一代HBM
近日,SK海力士與臺積電宣布達成合作,計劃量產下一代HBM(高帶寬內存)。在這項合作中,臺積電將主導基礎芯片的前端工藝(FEOL)和后續布線工藝(BEOL),確保基礎芯片的質量與性能。而SK海力士則負責晶圓測試和HBM的堆疊工作,確保產
寒武紀2023年業績報告:營收同比下降2.7%,虧損收窄32.47%
4月29日,寒武紀公布其2023年年度財務數據顯示,該年度企業營收達70.9億人民幣,同比下滑2.7%;而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則高達84.8億人民幣,去年同期為125.6億人民幣;毛利率達到69.16%,較前一年提高了3.40個百分點。
寒武紀2023年報出爐:營收穩健虧損收窄 毛利率達69.16%
年報信息顯示,寒武紀全年實現收入7.09億元人民幣,其中毛利率達到69.16%,比去年提高了3.40個百分點。在經歷過上年度寛泛虧損之后,本年度盈利情況明顯改善,向股東返還利潤407913000元,降幅達32.47%。
使用NVIDIA Holoscan for Media構建下一代直播媒體應用
NVIDIA Holoscan for Media 現已向所有希望在完全可重復使用的集群上構建下一代直播媒體應用的開發者開放。
英偉達的下一代AI芯片
根據英偉達(Nvidia)的路線圖,它將推出其下一代black well架構很快。該公司總是先推出一個新的架構與數據中心產品,然后在幾個月后公布削減的GeForce版本,所以這也是這次的預期。
“AI芯片第一股”,7年虧損近50億!
下降2.70%。歸母凈利潤為-83,561.40 萬元,較上年同期虧損收窄33.50%。 雖然,寒武紀的虧損較往期有所降低,但營收依舊趕不上虧損。此外,這也是有著“AI芯片第一股”之稱的寒武紀
下一代高精度多光譜激光器——Stretto系列激光器
近日,美國國防技術供應商Leonardo DRS宣布,該公司推出了Stretto系列下一代高精度激光器,這一產品具有無與倫比的性能,覆蓋紫外線、可見光和近紅外光譜。
寒武紀與智象未來聯手,推動視覺大模型的技術創新與應用
在大模型領域,寒武紀自底層硬件架構至基礎軟件更新,皆針對大模型的實際應用場景進行了細致優化。依托高效的推理引擎MagicMind,寒武紀思元(MLU)系列云端智能加速卡支持輸入輸出變換
寒武紀與智象未來達成戰略合作并完成大模型適配
1月22日,寒武紀與智象未來 (HiDream.ai) 在北京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依托各自在大模型領域的技術積累,持續產品適配,攜手推動視覺大模型的創新與落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