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遺傳資源和生物大數據是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物資,加強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是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措施。近年來,我國生物遺傳資源管理取得了長足進展,但在龐大的人口基數、豐富的遺傳多樣性、快速發展的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日益擴大的國際合作面前,生物遺傳資源和生物大數據管理面臨新形勢、新挑戰。
其中,竊取方式隱蔽難辨成為當前我國生物遺傳資源保護方面需要重點關注的新挑戰。例如,部分醫院、科研學術機構或非政府組織以國際科研合作、免費體檢、消除貧困、環境監測等名義開展生物遺傳數據收集活動;從傳統的細胞、組織、血液等實體生物樣本轉向基因序列等生物數據信息,以互聯網發送替代出境攜帶。
近年來,eDNA檢測技術的迅速發展,或將成為生物大數據獲取的新的隱秘方法。
eDNA(環境DNA)是指從生物體釋放到環境中的DNA。其來源廣泛,包括生物體的體液、糞便、脫落的皮膚或毛發等。與傳統的遺傳信息檢測方法相比,靈敏且非侵入性的eDNA檢測技術可實現對微量遺傳物質的隱秘檢測,即不與生物直接接觸,只需在環境中收集相關的DNA痕跡,便能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獲取特定生物的遺傳信息。
隨著eDNA檢測技術的發展成熟,其已成為追蹤發現瀕危物種和檢測入侵物種的有力工具。2018年4月,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科學家就通過該技術成功在越南春慶湖確認了全球第四只斑鱉的存在。2018年5月,英國科學家通過該技術發現源自亞洲的麥穗魚已入侵英國23個水體,且50%的麥穗魚群體攜帶寄生蟲,對當地漁業養殖及水生物種多樣性造成了巨大威脅。一時間,eDNA檢測技術因其準確靈敏和成果突出,受到廣泛關注。
然而,該技術在生物遺傳數據收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潛力,使其具有竊取生物數據的隱患。
目前,不少與該技術相關科學研究活動存在調查、竊取敏感地區生物遺傳數據的嫌疑。調查發現,美國威爾康奈爾大學于2016年啟動了“全球城市采樣日”項目,在每年的6月21日會同時從超過40個國家75座城市的地鐵、公共汽車、機場等公共空間,通過使用棉簽擦拭扶手和座椅,或使用無菌瓶采集城市水體等方式,收集DNA、RNA和微生物樣本。
據公開數據顯示,我國北京、上海、廣州、香港、臺北等城市均被列入樣品采集城市,我周邊國家如日本、韓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的多個城市,也已成為樣本的密集采集區。該項目的公開目標是繪制城市生物群系、識別并跟蹤城市中的抗菌素抗性標記,為藥物研發和城市健康管理提供支持。目前采集的樣本總數已超過2萬份。
由于該項目的開展區域較為敏感、采樣人員無需培訓、采樣過程非常隱蔽,意味著相關的采集分析工作或無法得到有效監管,存在生物遺傳數據泄露的風險。
生物遺傳數據或將暴露一國居民的身體免疫特性,使該國居民健康面臨較大安全隱患。而采集的人體病原體信息若被軍方利用,或將研制針對性極強的生物武器,嚴重威脅他國國家安全。
-
基因檢測
+關注
關注
0文章
29瀏覽量
9296
原文標題:技經觀察 | eDNA檢測技術:生物大數據獲取的隱秘方法
文章出處:【微信號:drc_iite,微信公眾號:全球技術地圖】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