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京東、甲骨文……接著是華大基因因裁員受到關注,2019年的裁員潮正從互聯網行業傳遞到大健康產業?
5月13日,《中國企業家》首先爆出消息,華大基因控股股東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傳出進行瘦身的動態,包括裁員、資產剝離等。
報道稱,“瘦身”具體包括,華大健康顏質項目被剝離,華大農業正在與碧桂園洽談賣給后者,華大海洋70%股權被香港上市公司義合控股收購。
根據公開資料,顏質項目隸屬于華大健康公司,成立于2018年4月,陸續推出了醫學護膚品套裝、膚質抗衰老基因檢測產品、皮膚健康保險等。僅僅一年之后,顏質項目就被徹底剝離。
而2018年下半年網傳華大控股擬把旗下華大農業出售給房地產商碧桂園集團。碧桂園方面承認交易確有其事,仍在洽談過程中。
2019年3月5日,香港上市公司義合控股發布公告,附屬義合環球有限公司擬向華大控股收購深圳華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70%股權,收購事項的總對價為人民幣8500萬元,交易已完成。
裁員潮還是正常流動?
于是,一系列的業務調整帶來了相應的裁員。
根據報道,有剛離職的華大控股中層員工表示,自今年春節以來,華大控股就開始了較大規模的裁員。且華大內部很多部門都有裁員的情況,其所在的部門裁員三分之一。
與裁員一并引發離職員工不滿的是華大系公司內部的工分和華大幣系統。上述報道援引了多名華大中高層人士說法,工分實際上是部分年薪,起初每年可以兌換25%的現金,但之后便難以兌現。
報道提到,華大控股一位職級為L9的中高層透露,工分既不公開,也沒有任何落地的標準或制度。華大每年會給各個體系分配工分,各個體系分給各個部門,部門負責人再往下分配。“每個體系分多少、每個人分多少,都是不透明的。至于分配的原則,沒有。純粹就是一層層領導自己說了算。”
而華大幣系員工補貼,此前直接發放現金,后期公司將員工補貼變成了虛擬貨幣華大幣,不能轉工資,只能用于華大控股內部體系。“如果離職沒花完,可能就清零了。”
5月14日,健康界聯系了一位華大系中層員工,確認華大幣一事屬實。
同日,華大基因回應健康界稱,裁員潮不存在,人員調整是由于“戰略聚焦”的經營策略帶來的正常流動。
據華大基因方面介紹,從今年年初開始,華大集團管理團隊制定“戰略聚焦”的經營策略,更聚焦在對旗下兩大業務板塊華大基因(上市公司)和華大智造的支持上,比如華大智造,“從去年開始,至今已經在全球范圍內招聘了近400人,還在繼續招人”。
據華大基因稱,在集團內部孵化的個別業務上,尤其是僅針對員工內部開展的業務上,也進行了小范圍的人員優化,以確保戰略聚焦。“以華大健康為例,之前的人員總數為330人,截至目前,離職人員共35人,內部轉崗28人,整體占比比例極低。”
不過,健康界注意到,此前華大農業和華大海洋在華大基因官網上有獨立板塊的介紹,如今在官網簡介及友情鏈接中均已消失。
華大基因方面表示,對于華大農業和華大海洋兩個業務板塊,希望采取“與別人優勢互補”的模式繼續推進業務,華大提供技術,合作伙伴提供資金等資源。這也是遵照了今年“戰略聚焦”的整體策略,有關確切的消息,會擇時告知。
其實,因為產業周期和企業經營戰略影響,較大規模裁員在大健康產業里并不陌生,幾乎每一次都引起關注和熱議。
自2017年以來,跨國藥企就已進入新一輪整合,葛蘭素史克、武田、諾和諾德等多家跨國藥企調整業務并裁員。這不僅涵蓋一些海外工廠及研發團隊,中國區也未能幸免。禮來在2017年宣布全球裁員3500人,在中國關閉位于上海張江的研發中心;葛蘭素史克調整了在張江的研發中心的在研項目。2018年9月,諾和諾德在中國和丹麥裁撤研發人員400人。
而同在深圳的醫療器械龍頭邁瑞醫療在2018年底被曝出大規模解約應屆生,引起業內外熱議。當時邁瑞醫療給出的回應是,業務梳理后發現需要更多有經驗的社會人才而非應屆畢業生,所以取消了部分原定明年秋季入司的合同,并按合同進行了賠償;公司社招將正常進行,對公司經營沒有影響;公司業務現狀符合預期。
然而,資本市場給出的反饋并不平靜,邁瑞醫療數日內股價下挫,市值蒸發上百億元。隨后,2019年 1月9日,邁瑞醫療發布聲明稱,公司將保持就業協議的有效性,各位應屆畢業生可按原計劃到邁瑞就業報到。
跨國巨頭和領軍企業的一舉一動都受到業內外矚目,而業務版塊的調整以及有規劃的人員變動,都可能會被外界解讀甚至過度解讀。
一年來風波不斷
作為基因行業龍頭,華大系一直備受關注。歷經近20年發展,華大集團目前身軀龐大。官網顯示,目前華大集團下設華大基因、華大智造、華大司法、華大農業、華大健康、華大醫療、深圳國家基因庫運營專項等。
其中,上市公司華大基因于2017年7月上市,上市之初更被稱為“基因界騰訊”,股價一路看漲,2018年1月市值高峰曾突破1500億元。
就在數日前的5月9日,兩大業務版塊之一華大智造披露首輪募資規模超過2億美元,投資人為中信金石、松禾資本、東證資本等。華大智造方面還表示,上市計劃將會根據公司發展情況作出規劃。
華大智造主攻的基因測序儀,由深圳華大集團原本的測序儀板塊獨立拆分而來。該板塊源于2013年,當時華大收購了美國Complete Genomics公司,獲取核心專利技術,隨后組建測序儀研發團隊,實施國產技術轉化。
基因測序儀是基因測序產業的上游,此前一直把持在跨國巨頭手中,華大智造成為唯一進入這一領域并成氣候的國產公司。華大智造的募資計劃成為又一針強心劑。
而過去的2018年,華大系頻頻出現波折:2018年6月,“獨孤九劍王德明”在天涯論壇發布文章,實名向江蘇省人民政府舉報華大基因偽高科技忽悠欺詐涉嫌賄賂官員,大規模套騙國有資產。2018年7月13日,虎嗅刊發頭條文章《華大癌變》,報道了去年在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婦幼保健院誕生了一名“13號染色體長臂缺失綜合癥”男嬰,認為該男嬰的不幸降臨和當時負責產檢的醫院和提供無創DNA檢查的華大基因有關。
進入2019年,波折也沒有結束。4月4日晚間,華大基因發布公告,表示收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深圳監管局下發的《關于對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責令改正措施的決定》,華大基因被指存在相關收入核算不規范、公司向關聯方預付款項金額超過合同約定的情形等。
此外,華大基因本身的凈利潤也在2018年出現自2015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財報顯示,2018年,華大基因實現營收25.36億元,同比增長21.04%;凈利潤3.87億元,同比減少2.88%。此前的2015年、2016年、2017年凈利潤增速分別為832.05%、26.93%、19.66%。
2019年開年同樣沒有給出好消息,華大基因業績延續走低,第一季度營業收入5.83億元,同比增長12.86%;凈利潤9819萬元,同比下降2.54%。
而近日的“疑似裁員潮”也引發了進一步的市場動蕩,作用在股價波動上。目前,華大基因市值從最高點的突破千億下滑至約251.78億元(5月14日收盤數據)。
對于華大基因近期接連引發輿論波動,匯眾醫療也給予關注并作出分析報道:(下文節選自匯眾醫療,作者:匯眾研究院)
頻陷輿論漩渦 華大基因做錯了什么?
5月10日,華大智造宣布完成首輪募資,規模超過2億美元,創造2018年至今國內基因領域最大募資金額。
華大智造與上市公司華大基因同屬華大集團,其主營業務為測序儀及配套試劑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是華大基因重要的儀器、試劑供應商。消息一經公布,曾因“舉報門”“泄漏遺傳數據”等事件陷入輿論漩渦的華大基因再次站上風口浪尖,這一次是與華大智造的關聯交易問題。
作為基因測序行業龍頭,華大基因享有 “基因測序界的騰訊”等美譽,同時擁有深圳、香港、北京、武漢、杭州等數個大型生物信息學超級計算中心,在技術、資質、基因組數據庫等方面在國內都有著比較明顯的優勢。但實際情況是否如外界看起來那樣美好?能否打破基因測序技術和商業風險的爭議?在接連不斷地質疑聲下華大基因又將如何前行?
2017年7月,華大基因成功登陸創業板,成為那一年資本市場最具轟動效應的事件之一。上市以后,其股價一路飆升,短短4個月時間,從16.28元/股最高上漲至260元/股,市值也從65億元一路上竄超千億。8月,另一明星公司貝瑞和康借殼“天興儀表”成功登陸A股資本市場,并連續收獲八個漲停,這足以證實資本市場對這一“新興行業”的認可。
基因測序產業鏈主要由上游基因測序設備制造廠商;中游為面向終端用戶的測序服務機構及生物信息分析機構;下游則為基因測序服務的使用者,包括醫療機構、科研機構、制藥公司和個人用戶等。如下圖所示,在各個產業鏈均有業務涉及的國內公司只有華大基因一家。
華大基因:一家沒有“研發基因”的公司?
2019年4月24日晚間,華大基因發布了上市以來的第二份年報。2018年華大基因實現營業收入25.36億元,同比增長21.04%;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87億元,同比微跌2.88%。縱觀歷年年報發現,其營業收入呈現“階梯式”增長。
來源:匯眾醫療-因鉭數據;華大基因2018年報
與此同時,四大業務板塊也在并肩前行。華大基因擁有四個主要業務板塊,分別為生育健康、腫瘤防控、病原感染、多組學大數據及和合成業務。其中,生育健康、腫瘤防控、病原感染三個板塊為臨床板塊;多組學大數據及合成業務是科研板塊。2018年,支柱業務生育健康仍舊是收入占比最高的板塊,占營收比重超過50%。
來源:匯眾醫療-因鉭數據;華大基因2018年報
值得一提的是,多組學大數據及合成業務在2018年實現營收7.03億元,保持了比較大的體量,通過科研數積累和技術上的探索以及數據庫的積累,從而開發新的產品,即依靠科研板塊的樣本數據積累來帶動臨床板塊的增長。
為了獲取更大市場以及利潤,縮小與國際基因檢測巨頭企業在技術上的差距,近年來,華大基因一直在沖擊這種不平衡的發展模式,以期擺脫外企壟斷的局面。早在6年前,華大基因便開始了向上游儀器領域擴張之路。
2013年3月,華大基因旗下美國子公司BetaAcquisition Corporation完成了對美國基因測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以下簡稱CG)的收購,并推出華大基因自主品牌測序儀BGISEQ-100和BGISEQ-100,但由于CG所使用的技術已經被Illumina淘汰,即便改良后發布的BGISEQ-500測序儀在讀長和精準率等方面也不如Illumina的HiSeq系列。
據環球老虎財經知情人透露,華大基因的研究人員對很多項目都是淺嘗輒止,并不深入鉆研,雖然在核心期刊上發表過很多文章,但是大部分成果都是照搬國外的想法直接拿到國內實施;在技術方面,也有很多是參照、借鑒甚至直接收購國外已有的技術。
自上市以來,華大基因一直被外界扣上“銷售公司”的帽子,一直被調侃為“沒有研發基因”的公司。通過對比,我們發現,2017年Illumina研發投入達5.46億美元,其研發投入占比近20%,國內相同領域的公司安科生物、達安基因的研發費用占營收比例也均超過10%,而華大基因2017年的研發投入僅為1.74億人民幣,占比8.3%,不禁讓人質疑,華大基因到底有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
2018年,華大基因加大研發投入,達2.61億人民幣,同比增長超過50%,占營收比例10.44%,基本追上國內相同概念的上市公司。今年一季度華大基因再次加大研發投入,同比增長近72%,但這一投入比重與全球頂尖企業相比依舊少得可憐。
此外,華大基因與華大智造之間的關聯交易以及背后是否涉及利益輸送,也一直備受外界關注。
2016年華大制造剛剛成立就一舉成為華大基因的第三大供應商,采購內容涉及測序儀及組件、試劑耗材,采購金額為0.56億元,占比10.61%。2017年年報顯示,華大智造與華大基因的關聯金額達到2.93億元。2018年財報披露,華大基因累計向華大智造采購了6.47億元的產品及服務,占年度采購總額的比例高達45.83%。而2019年,華大基因預計還會與關聯方產生不超過9.01億元的日常關聯交易總金額。
通過購買華大智造所生產的設備與試劑減少了從Illumina進口產品,對華大基因來說至關重要。從2014年開始,Illumina平臺核心試劑耗材單價呈現上漲趨勢,其中2014年單季度最大上漲幅度接近一倍,處于中下游的服務商對產品的定價處于被動地位,毛利率進一步被擠壓。通過從華大制造采購,大幅減輕對于主要供應商Illumina的依賴程度,采購占比從2015年的44.27%大幅降至2016年的25.93%。
目前,華大基因研發人員達到了628人,約占全體員工的20%。對于近日炒的沸沸揚揚的“大規模裁員”一事,華大集團稱其制定了“戰略聚焦”的經營策略,加大對華大基因和華大制造的投入力度。據悉,華大智造從去年開始在全球范圍內招聘高端研發人士,如今還在繼續招人。
業務多元化發展,做大終端市場
華大基因深知測序技術是產業價值鏈的頂端,就像“皇冠上的珍珠”,旗下四個主要業務也無一不需要上游技術支持。雖然進入上游測序儀器市場的路可謂道阻且長,坎坷不斷,好在掙扎多年也有了一些起色。
如今,華大基因已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分析軟件,如 SOAPdenovo、SOAPsnp、SOAPtrans、SOAPfuse 等,還推出了BGI Online基因數據分析平臺,以及云計算系統等,華大制造也已啟動多個跨組學平臺項目,包括測序平臺、質譜平臺、影像平臺等多個方向,但大多數產品還未在國際市場上立足,更多是自己使用。
在儀器設備能夠初步滿足檢測量的情況下,華大基因可利用生產商的優勢在中游檢測領域嘗試新的合作模式:以較低的價格為單純的基因檢測服務公司提供NGS儀器和相關試劑以及后續的增值服務,清洗國內市場對于Illumina的依賴程度,借此開展其他合作。
除了重金砸向研發鞏固國內上游市場地位,爭取在國際占有一席之地之外,作為國內市值第一的基因檢測公司,想要保持持續的營收增長,還需擁有多元化的業務。
來源:匯眾醫療-因鉭數據;前瞻產業研究院
基因檢測市場可以分兩個層面來看,一個是醫療臨床應用領域,受到政府的高度管制;一個是大眾消費市場,隨著技術與成本門檻也在快速降低,國內基因檢測創業公司基本聚集在消費層面。從華大基因的業務來看目前正在橫向、縱向全方位地布局產業鏈,從最底層基因數據庫的建設到應用、測序設備的研發到供應、檢測服務從B端到C端,都有業務布局,力爭在基因領域的每一個環節都占據有利地位。
無創產前篩查(NIPT)是目前大眾消費市場中最有效、最廣泛的落地產品,檢測機構將通用技術轉化為臨床方案,這個過程并沒有高技術壁壘。華大基因在這一領域布局早且深,NIPT產品一出現便開始大力推廣,為其后續產品滲透提供良好的土壤。近兩年,生育健康業務均為華大基因貢獻了過半營收。目前,華大基因在NIPT的市場占比將近60%,貝瑞和康占比30%,前兩名企業占比將近90%,形成了明顯的雙寡頭格局。
來源:匯眾醫療-因鉭數據
雖然NIPT技術具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快捷性,準確率也在不斷提升,但產品的普及率和市場滲透率依然很低,甚至許多醫院還不能完全理解無創產篩知識及技術,消費者也遠遠沒有認識到產前篩查的重要性,反而更多的是將其看作“診斷”方式而非“篩查”手段。對醫院與消費者的積極教育將提高消費者對產品的認可程度,進一步拓寬市場規模。相比較純to C的業務關系,積極與醫院、診所等B端機構展開合作有望為華大基因帶來更多利潤,在NIPT產品日趨同質化的情況下,搶占渠道便成為日后增長的有力保障。
腫瘤檢測作為基因領域即將到來的爆發點,目前已經吸引了諸多國際巨頭布局。與中國企業合作已經成為Illumina公司在全球范圍推進個體化腫瘤診斷的戰略重點。2015年,其先后與燃石醫學、諾禾致源、艾德生物、安諾優達等合作,開發應用于腫瘤診斷、生殖健康等領域的試劑盒。
據Illumina公司預測,基因測序服務市場的容量有200億美元,其中腫瘤檢測將占據120億美元,其次生命科學50億美元、基因健康與生育方面20億美元,其他方面10億美元。
通過基因測序進行腫瘤診斷主要有兩方面應用:一是腫瘤的易感性基因檢測,二是檢測腫瘤靶向藥的靶點。華大基因可充分利用平臺和生物信息大數據優勢,積累足夠多的檢測病例數據,加速其技術落地,并逐漸在數據、技術、應用等方面開展更多合作,開拓新業務模式。此外,NIPT作為第一個商業化產品,也將為腫瘤早篩及檢測的產品開發、商業變現等提供借鑒意義,通過與大型質優的醫院、政府等建立合作關系,完成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產品鏈布局,從而構建護城河。
-
基因
+關注
關注
0文章
95瀏覽量
17222 -
甲骨文
+關注
關注
0文章
116瀏覽量
16156
原文標題:裁員潮波及大健康?!華大基因屢陷輿論風波
文章出處:【微信號:idjkang,微信公眾號:大健康產業情報】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