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依托科大訊飛的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北京市第十二中學攜精準教學與個性化學習應用亮相大會。此外,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同樣攜手訊飛,利用訊飛的智能語音識別技術,積極為殘疾大學生打造無障礙求學環境。
這個5月份,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應該算是教育界最大的盛事了,規格之高,由中國教育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會上,大大發來的賀信、國家副***講話、教育部長、副部長講話、北京市市長講話等等,一時間,人工智能+教育的話題刷爆了朋友圈。
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10余個國際組織的約500位代表匯聚一堂,共同探討全球教育的未來發展之路,并通過成果文件《北京共識》。
那么,人工智能在北京教育圈子的落地應用,通過正規渠道都有哪些學校進行了亮相呢?首先要提的是,在大會的現場專門開設了展區,北京市第十八中學作為唯一一所參與的學校參展備受關注;接著,是會議安排代表們到北京十一學校進行參觀走訪,到學校看了看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況。
除此之外,還有幾所學校和區域的資料作為媒體的重磅宣傳引發關注,都有哪些呢?我們借著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的東風,來看一看。
北京35中:人工智能機器人實驗室高端、前沿
Baxter機器人實現物體抓取
三十五中人工智能機器人實驗室由學校與清華大學合建。實驗室軟硬件裝備涵蓋VEX機器人、家庭服務機器人、小型開源研究平臺Turtlebot、智能機器人足球、Baxter研究型機器人,基于Arduino的智能家居系統等設備以及機器人開發語言RobotC、人工智能語言python、機器人操作系統ROS(Robot Operating System)等平臺。
實驗室配置高端、具有很強的技術前沿性:比如,基于ROS的Baxter研究型機器人,能夠實現如:人機互動、機械臂自動規劃路徑實現精確抓取物體等功能;基于ROS的服務機器人擁有精準度高的視覺傳感器、激光雷達和機械手臂,可用于多種家庭服務場景,助老助殘改善生活質量。
再比如,機器人足球的場地上方攝像頭捕捉小型足球機器人(F-108)的運動信息路徑,雙方足球機器人按照編程算法策略進行協同對抗。實驗室可開展人機互動、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機器人自主環境感知、自主軌跡規劃和自主抓取、多機器人協作等教學和科研。
從而具備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基礎教學、前沿技術探索、科研課題申報及答辯等多項職能。通過良好的教研環境,學生可了解該領域的科技應用發展,鍛煉動手創新能力、培養科研習慣和思維,參加相關競賽并獲獎,從而實現中學教育與大學科研之間的精準對接。
北京市第十二中學:實現學生個體學情精準分析
北京十二中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移動互聯等先進信息技術建設“資源共享、信息融通、教研聯合、科研協作、貫通育人”的智慧教學環境。
以信息化手段支持北京十二中“集團辦學,集群共享”的發展理念,促進優質教學資源的傳播與利用;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深化北京新中高考改革,支持分層走班教學與多維評價,提升教學機制;減輕教師批閱、統計等重復性工作負擔,提升學生有效學習時間,創新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方式,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目前,學校40多個教學班都部署了微云服務器,近200名教師、近2000名學生都配置了平板電腦。每個學生、教師、學校的管理者都有賬號,可以進行相關的操作,例如老師備課、學生做作業等。
智慧課堂信息化環境,圍繞智慧課堂常態化應用和個性化教與學,構建具備計算、存儲、網絡等功能的智慧課堂信息化環境,實現以教室為單元的高密無線環境構建,實現教學的數據與教師移動設備、平臺的同步與更新;通過移動端建設,為教師全新打造集“備、教、改、導、考、管”于一體的應用工具,為學生提供學習工具、交互工具與作業與動態評價工具等各種學習應用。
構建精準教學教研系統,圍繞學業過程的考試、作業、周考、月考、課堂互動,通過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實現學生個體學情的精準分析,利用智能推送引擎為學生推送個性化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少做題、做好題、做對題,減輕學業負擔,輔助學生全面發展。
東城區:6所學校確定為首批人工智能課實驗校
預計今年9月份,北京市東城區將實現人工智能課在小學的全面覆蓋。
從2018年起,東城區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的市區級骨干教師就在教研員的帶領下,經過專家指導、技術團隊支持,開始了小學人工智能教學指導用書及其相關教學資源的編寫,并設立6所實驗校,在課堂中開展相關教學實踐和研究。
東城區小學人工智能教學指導用書是由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的骨干教師歷時近一年時間在教研員帶領下,經過專家指導、技術團隊支持,經歷探索、開發、改進、研究和實踐,編寫了小學人工智能用書及其他相關教學資源。這是第一套由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在專家指導、技術引領下合力開發撰寫的人工智能教育資源用書,注重了資源用書的普及性、生動性、趣味性和實踐性。
該書分為兩冊,設立走近人工智能、知識表示與理解、機器理解、數據、算法啟蒙、機器感知和綜合實踐七個單元。作為面向全體學生的普及性課程用書,該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實際獲得。同時,注重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和工程思維培養,以手腦并用的綜合實踐帶動課堂學習,為學生未來更深入地展開人工智能領域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2019年初,東城區代表北京申報了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區”。為了以科研作為教研的引領,東城區申報了國家級和市重點課題“小學人工智能學習資源的開發與實踐”,力求通過課題的研究,在教學中有效實施學人工智能的學習。
據悉,東城區確定了一師附小、府學小學、青年湖小學、黑芝麻小學、前門小學和培新小學首批六所實驗校。各實驗校的校長專門安排相關人員組成實驗小組,在整體課程體系中安排人工智能教學時間,并分別基于本校實際制定了研究和實施計劃。同時,來自人工智能和教育領域的各大專院校和知名企業的專家組建成了十多人的指導專家團隊,引領專業發展。
北京聯合大學:人工智能助力特殊教育
借助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等多種手段,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為殘疾大學生打造無障礙求學環境,提供無障礙學習支持。
北京聯合大學于2000年9月成立特殊教育學院,開始招收殘疾大學生。該學院是我國第一所殘健融合、綜合性的特殊教育學院,也是北京市唯一的集中開展殘疾人高等教育的學院。
受聽力損傷的影響,聾生無法聽到或者聽清教師所講授的知識。為彌補這一不足,人們往往采用提供視覺信息替代聽覺信息的方法來幫助他們學習。比如采用教師采用手語教學或提供手語翻譯、增加板書或提供有詳細文本的課件資料、依靠學生讀唇學習等。
2D心電圖
這些方法、手段對聾生的學習都有不同程度的幫助,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從2016年起,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積極引進智能語音識別系統,將教師的教學語言轉化成文字字幕呈現在大屏幕上。課堂教學上實現“手語+語音口型+口語字幕+文字講義”多通道、多維度的信息輸入,確保聾生準確、完整、高效接受相關信息。
受視力損傷的影響,盲生無法看到或者看清教師所傳授的內容。為彌補這一不足,需要將視覺信息轉化成聽覺信息或觸覺信息來幫助他們學習。
據介紹,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為每位盲生配備了針對盲人的閱讀終端產品“陽光聽書郎”,幫助盲人學生暢聽任何電子書籍。同時,還為每位盲生都配備一臺專用電腦,安裝了讀屏軟件,學生可以聽到屏幕上的信息從而進行相關操作。
借助各種人工智能的相關手段支持,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的教學改革成績顯著,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助殘先進單位-殘疾人之家”“全國特殊教育先進單位”等9項國家及北京市級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北京市第十八中學:自主研發人工智能課程和教具
北京市第十八中學教育集團和以十八中教育集團為龍頭的方莊教育集群,堅持以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為核心理念,積極探索人工智能為基礎教育帶來的變革,利用“互聯網+集群”教育模式實現了區域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
十八中教育集團已經成功開發和實施了人工智能十二年一貫制銜接課程,自主研發了人工智能課程和教具,開發了專注力訓練課程愛迪樂項目。通過機器人的制作與應用,來具象化體現編程教育,其中涉及到數學計算、圖形規劃、聲學、光學、電子電路基礎、機械常識等非常廣泛的知識。融合了科學研究、技術制作、藝術創作的全過程,彌補了常規學科教育中知識相互割裂的弊端。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管理能力、分享能力、整合能力,使學生從小就具備對所學知識綜合運用的思維習慣和模式,符合人工智能時代對人才要求的大趨勢。
在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向外賓展示
2017年12月,方莊教育集群入圍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創新培訓平臺”,根據教育部統一部署,負責對口支援青海省玉樹州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訓工作。雙師互動平臺基于服務器多路視頻轉發的先進技術,通過H.264視頻編碼標準、AAC音頻編碼標準、WEBRTC視頻連接、教室攝像自動跟蹤、視頻和授課自動切換等技術手段,從而實現教室到教室、教室到手機/PC的雙向互動連接,達到幾乎無延遲、高清的視頻效果。
北京十一學校:搭建智慧校園平臺
大會3天會期里,與會代表參觀了北京十一學校、清華大學等學校。代表們表示,這些學校在利用人工智能為學生提供開放、創新、個性化的教育方面成效初顯。
演示利用VR學習人體血液循環系統
北京十一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學校分析研究了人工智能時代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認識到“編程就是人機之間對話的語言”。因此,學校的課程體系順應趨勢不斷迭代,期望助力學生成長為人工智能時代的領軍人才,而不僅僅是技術產品的使用者。
學校搭建了智慧校園平臺,構建了自動化排課、閱卷和診斷系統,在學生的優勢識別、潛能發現和規劃引導方面起到了精準、提效的作用。
與此同時,學校構建起從通識教育活動,到常規信息技術課程,再到高端課程項目研究的融合性課程體系。
清華大學:全球首個中文慕課平臺
2013年,清華大學發布全球第一個中文慕課平臺——“學堂在線”。利用清華大學校內課程和教師資源,首批5門慕課上線,致力于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翌年,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在清華大學成立,從理論和教學及應用等方面“一體兩翼”地研究在線教育可持續發展模式。
從成立之初上線5門慕課,到如今重點建設251門慕課向全世界開放,再到利用在線教育與相關技術開展混合式教學近2000門次,清華大學的“學堂在線”用了五年時間。這五年間,“學堂在線“的主站注冊用戶數增長至2111萬人,課程覆蓋國內13大學科門類,平臺課程數量達到2139門。
截至目前,有81所西部高校通過學堂在線云平臺及學分課的方式,應用優質慕課近3500門次,學習者達150多萬人次,真正做到了讓更多人享有公平且優質的教育資源。
此外,運營在課程中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小木”,定位于個性化的“學習伴侶”。他基于先進的人工智能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構建了龐大的知識圖譜體系,并以此為基礎,提供答疑、導航、推薦、提問、社交等服務,提高學習效率和積極性的同時,減輕教師和助教的負擔。目前已經服務了千萬名學生。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7294瀏覽量
238578 -
智能語音
+關注
關注
10文章
784瀏覽量
48776 -
科大訊飛
+關注
關注
19文章
802瀏覽量
61272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892瀏覽量
137456
原文標題:北京7個學校(區域),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最亮”
文章出處:【微信號:iflytek-edu,微信公眾號:科大訊飛智慧教育】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