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道針對華為及其子公司的禁令,如同在全球高科技產業投下核彈。在多家重量級科技企業宣告中斷供應后,臺積電卻展現“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態度,未加入“分手”行列。原因是臺積電供應給華為的產品,若生產設備排除不計,內含美國技術不到25%,本來就可以出貨。不過,調整這25%門檻的主動權仍在美國手里,如果將中國視為敵對國如伊朗、朝鮮、敘利亞等,那門檻就是10%。因此,臺積電是否能持續出貨給華為,仍有難以逆料的風險。
并不是臺積電高風亮節,只要是有自生能力的民企,都不會希望受政治因素干擾,更不會樂見要在中美兩大市場之間選邊站,美國企業亦不例外。高科技全球供應鏈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牽一發動全身,那些斷貨的大廠與臺積電一樣,以理智評估:這場華為風波是暫時性的“籌碼”,但中美科技角力也是長期性的,所以為了避免選邊站,重新調整供應鏈降低風險勢在必行。
唯“技術長城”才能捍衛自身權益
從半導體與IC設計產業的角度來看,華為(海思)少不了臺積電,同樣,高通、賽靈思(Xilinx)、AMD、Nvidia都得靠臺積電的先進制程維持競爭力,才能與英特爾在不同的戰場分庭抗禮。有高端技術作為長城,美國政府想“入關”逼迫臺積電選邊站恐怕并不容易,畢竟這家企業有大把的“中立籌碼”。
須知,臺積電之所以能始終站在浪頭上,是因為其堅持專注本業,每年都花約百億美元投資本業,以保持競爭優勢。以AMD為例,之所以能蠶食英特爾近乎壟斷的服務器晶片市場,靠的就是臺積電的微縮新制程。
美國政府若對臺積電這樣的企業施壓,形同鼓勵臺積電想辦法減少美國技術的含量,以降低風險。合理的安排,應是致力在非美國所能影響的市場里,提供一樣效能卻技術內容不同的產品。
換言之,從臺積電這個案例可知,特朗普正在催化“一個世界,兩個系統”的提前實現。
關于25%美國技術含量的評估標準,美國商務部并未詳細規定,所以有觀察者認為,臺積電的設備大量依賴美國技術,很難不超過25%。
其實,即便美國商務部針對性地制訂標準,臺積電的各種設備也早已做了分散風險與成本控制的策略。如在7納米制程里的刻蝕機設備,中微半導體于2017年入選為供應商,7納米加5納米制程,則將加入荷蘭ASML極紫外光罩機設備。美國政府若在生產設備上對臺積電施壓,會沖擊美國自己的生產設備供應商,其他國家的相關企業反而受惠。臺積電在采購管理上只會做得更周延,不會更依賴美國。
再深入點看,ASML為臺積電、英特爾與三星聯合投資的企業,但臺積電之所以能在7納米產品上保持優勢,吃下該廠商過半的EUV***出貨,乃因英特爾內部的政治問題,以及臺積電成為iPhone A13處理器獨家供應商所致,由此可見供應鏈上下游與產業競爭的復雜度。“保證互相毀滅”即是反全球化政策的必然結果。
另外,雖然臺積電的股權結構已有八成為外資,但其研發團隊、高級管理人員都在***而非美國,因此根本不能說臺積電的產品屬“高美國含量”。從另一面來說,正因為臺積電保有較純的***血統,美國投資人才能稍免于“特朗普之亂”。
對華為而言,由于全球移動設備處理器架構多來自ARM(安謀)授權,領域也擴及服務器、基站,這家企業能否保持與臺積電一樣的中立態度,恐怕才是關鍵所在。
簡言之,有堅強實力,才有中立的底氣。
沒有人愿意放棄中國市場
回到問題的核心,中美科技戰的高端技術之爭,終究要落實到市場的考量。如今全球最大市場雖為美國,但中國市場仍是最有潛力的超越者,因此想要高科技企業在市場層面獨沽一味,成功幾率不會高。
臺積電雖有技術作為干城,但美國是它的最大市場,說沒有壓力也是騙人的。臺積電2018年營收突破1兆臺幣,第一大客戶推測是美國“蘋果”,相關營收2246.9億,占營收比重21.78%。整體美國營收為6328.21億元,比重61.35%。不過蘋果與美國整體對臺積電的營收比重些微下滑,并由大陸企業補上。
臺積電的大陸市場總營收為1757.94億元,年增率59.5%,比重上升至17.04%,是臺積電去年表現最佳的市場。這代表中國市場對高端晶片的需求量增長快速,也意味著中國科技力的明顯躍升。在***股市里,臺積電也是“華為概念股”的指標廠商,華為(海思)目前則為臺積電的第二大客戶,占整體營收8%。
華為年采購額達670億美元,鴻海富士康占比10%為最高,臺積電4%為第三,鴻海富智康為3%第五,總和113.9億,向高通、博通等美商進行的采購約100億美元。
臺積電對華為的貢獻是高端技術,華為對臺積電的貢獻是“勇于嘗試高端技術”,魚幫水,水幫魚。對一個專注于技術提升的廠商而言,勇于下單買新技術的客戶,無疑是最暖心的客戶,它不但使得研發支出很快能獲得補血,并讓產品盡速投入市場,擴大客戶基礎,又有助于進行下一階段的技術挑戰。相對地,對于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上不斷提供新武器的供應商,華為也得益于臺積電的不斷突破。
這種雙贏的局面,任何企業都不會輕言放棄合作。
一向堅持“***制造”的臺積電,為何選擇在南京設廠?因為大陸的設計能力走到了這一步,有客戶與訂單,臺積電設廠就近提供服務,乃當然之理。那么,為什么臺積電沒有響應“美國制造”?
2017年初張忠謀說了自己的看法,其一,臺積電有66%客戶來自美國,等于為美國企業創造利潤提升就業,間接達成了特朗普提升就業率的目的,沒必要在美國設廠。其二,臺積電在***給予員工的薪資不低于美國,堅持***制造,并非這方面的成本考量,而是***擁有完整的產業聚落,提供最佳效率。換言之,美國不具備這樣的環境。
對臺積電而言,除非美國客戶有強烈的需求,并對供需雙方都有足夠的誘因,臺積電才會到美國設廠。相對地,中國大陸在這方面非常積極地提供誘因,以及完整的產業鏈搭配,加上客戶有需求,所以在南京設廠。
當下的貿易戰對臺積電而言,出口至美國可由***這端處理,大陸內需由南京這端滿足,臺積電在出口管理的工作上,做得十分細膩到位。
臺積電模式作為一個縮影,大約可看出未來臺廠的調整模式,郭臺銘的“左右逢源”說足以概括之。為了因應“一個世界,兩個系統”時代的到來,留在大陸的臺廠將一改出口美國的盈利模式,轉而專注于中國市場,然后將出口任務轉移至他地,無論是東南亞,或南美,或美國本土。
臺資雖然被迫發生質變,大陸還可以鞏固另一個科技大廠在意的重要市場——歐洲,以及“一帶一路”所將造就的新興市場,再者,就是強化自身市場,以確保足夠的誘因。
目前,中國所展現的開放態度,以及對全球化多邊主義的堅持,短期雖有負面沖擊,但中長期有利于留住品質較佳的外資。而如上所述,美國目前的科技打壓,不但會迫使高科技企業為了市場目的而減少對美國技術的依賴,也會推升中國科技自主的決心,并加快步伐。
不會有人愿意放棄中國市場,只會換個姿勢,再來一次。
從手機制造產業的面向來看,華為手機銷售受阻,得利者是三星,由于其供應鏈大都屬自己集團,臺廠并沒有轉單紅利可得。因此在心態上,臺廠并不樂見中國手機品牌商的發展遭到非市場因素的干擾,如果“兩個系統”必然發生,韓廠又押寶于美方,臺廠會轉而關注中國系統的發展潛力與商機。當然,關鍵點還是在于華為5G技術的領先。
特朗普曾在2月發推說“我要美國贏,是通過競爭,而不是封殺當前更先進的科技”,對比于今日的極限施壓,外界也只能解讀是因為貿易談判上的挫折,使他策略性地借由對付華為,逼迫中國在談判上低頭。不過,與其期待這是虛晃一招,還不如認真看待,吃苦當作吃補,為了長遠的利益,置之死地而后生,努力強化自身實力。面對非理性的干擾,只能更理智。
臺積電挺華為,首先就是在挺理智。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156瀏覽量
426480 -
臺積電
+關注
關注
44文章
5685瀏覽量
166905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530瀏覽量
252696
原文標題:臺積電挺華為,首先是挺理智
文章出處:【微信號:guanchacaijing,微信公眾號:科工力量】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