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AI研究部門華人科學家再發論文《EfficientNet:重新思考CNN模型縮放》,模型縮放的傳統做法是任意增加CNN的深度和寬度,或使用更大的輸入圖像分辨率進行訓練,而使用EfficientNet使用一組固定額縮放系數統一縮放每個維度,超越了當先最先進圖像識別網絡的準確率,效率提高了10倍,而且更小。
目前提高CNN精度的方法,主要是通過任意增加CNN深度或寬度,或使用更大的輸入圖像分辨率進行訓練和評估。
以固定的資源成本開發,然后按比例放大,以便在獲得更多資源時實現更好的準確性。例如ResNet可以通過增加層數從ResNet-18擴展到ResNet-200。
再比如開源大規模神經網絡模型高效訓練庫GPipe,通過將基線CNN擴展四倍來實現84.3% ImageNet top-1精度。
這種方法的優勢在于確實可以提高精度,但劣勢也很明顯。這個時候往往需要進行繁瑣的微調。一點點的摸黑去試、還經常的徒勞無功。這絕對不是一件能夠讓人身心愉快的事情,對于谷歌科學家們也一樣。
這就是為什么,谷歌人工智能研究部門的科學家們正在研究一種新的“更結構化”的方式,來“擴展”卷積神經網絡。他們給這個新的網絡命名為:EfficientNet(效率網絡)。
代碼已開源,論文剛剛上線arXiv,并將在6月11日,作為poster亮相ICML 2019。
比現有卷積網絡小84倍,比GPipe快6.1倍
為了理解擴展網絡的效果,谷歌的科學家系統地研究了縮放模型不同維度的影響。模型縮放并確定仔細平衡網絡深度后,發現只要對網絡的深度、寬度和分辨率進行合理地平衡,就能帶來更好的性能。基于這一觀察,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新的縮放方法,使用簡單但高效的復合系數均勻地縮放深度、寬度和分辨率的所有尺寸。
據悉,EfficientNet-B7在ImageNet上實現了最先進精度的84.4% Top 1/97.1% Top 5,同時比最好的現有ConvNet小84倍,推理速度快6.1倍;在CIFAR-100(91.7%),Flower(98.8%)和其他3個遷移學習數據集上,也能很好地傳輸和實現最先進的精度。參數減少一個數量級,效率卻提高了10倍(更小,更快)。
與流行的ResNet-50相比,另一款EfficientNet-B4使用了類似的FLOPS,同時將ResNet-50的最高精度從76.3%提高到82.6%。
這么優秀的成績是如何做到的
這種復合縮放方法的第一步是執行網格搜索,在固定資源約束下找到基線網絡的不同縮放維度之間的關系(例如,2倍FLOPS),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找出每個維度的適當縮放系數。然后應用這些系數,將基線網絡擴展到所需的目標模型大小或算力預算。
與傳統的縮放方法相比,這種復合縮放方法可以持續提高擴展模型的準確性和效率,和傳統方法對比結果:MobileNet(+ 1.4% imagenet精度),ResNet(+ 0.7%)。
新模型縮放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也依賴基線網絡。
為了進一步提高性能,研究團隊還通過使用AutoML MNAS框架執行神經架構搜索來開發新的基線網絡,該框架優化了準確性和效率(FLOPS)。
由此產生的架構使用移動倒置瓶頸卷積(MBConv),類似于MobileNetV2和MnasNet,但由于FLOP預算增加而略大。然后,通過擴展基線網絡以獲得一系列模型,被稱為EfficientNets。
不僅局限于ImageNet
EfficientNets在ImageNet上的良好表現,讓谷歌的科學家希望將其應用于更廣泛的網絡中,造福更多的人。
在8個廣泛使用的遷移學習數據集上測試之后,EfficientNet在其中的5個網絡實現了最先進的精度。例如,在參數減少21倍的情況下,實現了CIFAR-100(91.7%)和Flowers(98.8%)。
看到這樣的結果,谷歌科學家預計EfficientNet可能成為未來計算機視覺任務的新基礎,因此將EfficientNet開源。
華人做出了重要貢獻
論文的兩位作者,都和中國有關。
第一作者是谷歌的高級軟件工程師Mingming Tan,北大博士,在康奈爾大學獲得博士后學位。
第二作者Quoc V. Le現在是谷歌的一名軟件工程師,在斯坦福獲得博士學位,師從著名的人工智能領袖吳恩達。
他在越南農村長大,會英語、普通話、吳語和廣東話。小時候家里連電都沒有。但他住的地方附近有一個圖書館。Le在圖書館里,如饑似渴的閱讀那些偉大發明,小小年紀便夢想有朝一日自己的名字,也能銘刻在人類偉大發明家名人堂上。
14歲的時候,他就幻想一個足夠聰明的機器能夠幫助人類。這個幻想讓他走上了人工智能的道路。
-
谷歌
+關注
關注
27文章
6168瀏覽量
105392 -
卷積網絡
+關注
關注
0文章
42瀏覽量
2169
原文標題:谷歌出品EfficientNet:比現有卷積網絡小84倍,比GPipe快6.1倍
文章出處:【微信號:tyutcsplab,微信公眾號:智能感知與物聯網技術研究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