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世界移動通信展(MWC2019)上,新松與遼寧移動發布“5G智慧工廠應用示范工程”首個示范應用項目——“5G智能巡檢機器人”,目前已進入實際網絡測試階段,有望在不久之后應用于華晨、寶馬、新松和遼寧機床等工業企業園區,協助安防工作。
據日媒報道,為加強安保措施,日本成田機場將引用安保機器人以解決安保人員不足的問題。據悉,這種機器人可在航站樓自動巡邏,檢查異常情況。報道稱,由于日本明年將舉行東京奧運會和殘奧會,機場方面預計進出的乘客將大幅增加,為了加強安保措施,成田機場決定引進安保機器人以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這種安保機器人高約1.2米,外形像小汽車,搭載有360度全方位監控攝像頭和金屬探測器等,可在航站樓里按指定路線自動巡邏,并具備主動避開障礙物的功能。
機器人運用于安防職業已有多年的發展經歷,2014年中智科創便開發出了我國第一臺實用性安防巡查機器人,讓安防機器人由概念走向實踐。近5年的不斷發展,也賦予安防機器人新的特點,AI、5G、人臉辨認等等,但盡管態勢良好,卻難掩智能安防機器人在實踐運用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為難地位。
技能的更新迭代,安防機器人在前進
不容置疑,在5年的時刻內,安防機器人的技能得到了不斷優化,功能在晉級。特別是,近年來跟著“機器人+”風潮的鼓起,越來越多的公司和本錢投入其間,加速了發展。智能相對論發現,比較國內的第一臺安防巡查機器人,現在智能安防機器人有著顯著的前進。
一、更全方面的音視頻監控晉級。
二、愈加智能化的體現。
前期由美國Knightscope公司開發K5巡查機器人就鬧了不少笑話,盡管機器人自身搭載攝像機、GPS定位和傳感器等智能設備,但在體現上卻多次呈現了跳池自殺、沖撞小孩子的狀況,令人堪憂。AI的技能前進和算法晉級賦予機器人愈加智能化的行為體現,大道智創發布的“e巡”機器警長在人臉辨認、車牌辨認和語音辨認方面具有愈加精準的反應,VSLAM定位和環境重建功用讓機器人眼中的實踐國際呈現數據化,前進機器人在實踐環境中的反應速度。
跟著中國的經濟發展,人員在地區之間的流動也越來越頻繁,促進安防面對的壓力也逐步添加。走在科學前沿的智能安防機器人在完善功能的一起,也運用于各大公共場所。
那么,是否便可宣告安防職業的機器人年代已經降臨?
安防的雷區眾多,智能安防機器人“比上不足”
安防職業,一向是社會上十分奇妙的存在。它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多個場景和運用,其間包括巡查、監控、排查、防暴、警報、操控、處理等等,并且一向處于社會言論邊緣地帶。直言不諱的說,在沒有呈現問題的時分,皆大歡喜。一旦問題呈現,且未能得到及時的操控和處理,那么便會墮入言論的風暴,造成嚴峻的負面影響。
當把安防交托于智能安防機器人的時分,是否考慮清楚機器人的功用能夠滿意安防需要嗎?比上不足,“上”指的是人類嗎?不,智能相對論在這里想表達的是“上限”,即安防職業的上限,一個在智能安防機器人的幫忙下所到達的最穩定的社會狀況。現在市道的智能安防機器人是否到達這個要求?
其一,安防的重點不在于發現問題,而是處理問題。在風險因子呈現的時分,智能安防機器人是否能夠及時的排查或處理,這才是討論一個安防機器人是否到達職業標準的要害。鑒于安防是一個多元場景化的職業,標準很難統一。以最直觀的防暴為例,當一個手握刀具的壞人呈現在公共場合,現在的智能安防機器人是否能夠確保公眾的安全?
中智科創的安全巡查機器人在安全履行方面現在能夠支撐聲光報警、一鍵SOS報警、雙向語音對講等前沿功用。這很明顯,也很為難,在風險面前,智能安防機器人好像只能充當一個報警器。從這一點來看,是遠遠低于群眾的希望的。
在2014年美國加州Knightscope的K5機器人面世的時分,媒體反復強調一個詞語來展望智能安防機器人的未來——“機器差人”,人們等待一個像同年上映《機械戰警》的武裝差人一般的“超級英豪式”機器人,正直而無畏,最重要的是具有制服暴力、保衛民眾安全的才能,成為社會安全的“定海神針”。
可是,以業界現在所展現的功用來看,安防機器人的服務重心將落在監控和巡查,通過在場景中來回的全面巡查、監控,搜集實踐國際中的數據,再通過AI算法進行分析和甄別,排查影響社會安全的風險因子,反應后臺,提醒人工或聯絡警方進行處理。所以,當時的智能安防機器人還不足以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機器查人”。
它是一個呼叫“超級英豪”的報警器,真正的超級英豪仍舊是一線作業的安保人員和武裝差人。
其二,安防職業最依仗的AI技能難突破,實踐體現無法到達預期方針。現在的智能安防機器人在做的無非便是監控,而智能監控優于過去傳統的監控,便在于AI具有面部辨認、聲響辨認和氣味辨認等智能化的功用。以最常用的面部辨認來談,現在的監控不只僅是要求“看到”某個人,更要“知道”這個人,把他的數據、行為記載云端,反應后臺。這便要求AI能夠精確的掃描人的臉部特征,進行辨認判別,可是在現在的商場反應中這個技能并未能像表述中的那么精確。
早在2017年,蘋果公司發布iPhoneX的時分,就有國外媒體約請雙胞胎對其Face ID進行檢測,成果不盡人意,雙胞胎秒破對方的手機解鎖。直至本年,國內也有類似的新聞報道,黑龍江的雙胞胎兄弟即便面部類似度在70%,仍舊還是能夠解鎖對方的iPhone手機,不只令人感到擔憂。
當這一個技能要運用于安防機器人或安防職業的時分,是一件值得深思的社會事件。盡管手機運用上呈現差錯,那或許也不過是用戶體會或個人隱私方面的個別問題。但一旦放入聯絡千萬人的公共安防職業中,AI無法辨認或辨認了過錯的人,是否將帶來不能預估的后果呢?是否指控過錯的犯人,導致壞人逍遙法外?或分散警方、安防的人員注意力等等?
再者,安防的面部辨認和手機移動的運用,存在一個“被迫”和“自動”的個別行為區別。當我們在運用手機面部辨認的時分,為了前進精確率,用戶會很自覺的、毫無保留的把臉露出給AI掃描。可是處于公共環境中,普通人是不會存在這個自動行為的,一起戴口罩、墨鏡或帽子等等都可能會影響AI的判別,這便極大的添加了AI的辨認難度。
當然,獨自把面部辨認挑出來談論,純屬有些耍流氓。究竟一臺智能安防機器人還具有聲響辨認、氣味辨認、,乃至是形體辨認等,銀河水滴的上線讓群眾見識到了AI的辨認領域在擴展。盡管還未廣泛運用于安防職業,但這是希望。相同的,盡管AI的辨認才能在晉級,但也不能忽視安防職業的兩大問題仍舊會阻止辨認的精確率。一是集體的冗雜,人流量大,流動性強,環境雜亂;二是個別的改變,衣著、樣貌的改變,存在時空差異。
其三,職業商場紊亂,落地產品迥然不同。機器人熱潮,本錢投入,公司起創,一大堆產品落地拍賣,職業看似富貴熱鬧,卻是魚龍混雜。市道上一臺智能安防機器人的價格大約在20萬左右,可是你完全能夠查找到價格遠遠低于這個價位的類似產品。
2014年4月,華為坂田工業園區引進了中智科創的開發的巡查安保機器人,這臺機器人搭載360°云臺攝像機,可完結人臉辨認、車牌辨認和聲響分析等功用,簡直和現在市道上的安防機器人的功用千篇一律,乃至現在的一些產品還不如這位國內先驅者。
5年過去了,技能運用,產品落地,商場驅動,無可厚非,可是一些不良廠商胡亂擠入商場,爭相仿照抄襲,含糊掀起價格戰,攪亂了商場,明顯不利于整個職業的進一步發展。這種同質化的商場環境,是很難立馬突破以到達安防的希望狀況。
現在還處于整個機器人職業的前期萌芽階段,智能安防機器人能帶來的效益還不足以撼動整個職業的模式,以人工為本仍舊是現在安防的首要方向。
產品需要打磨和生長。智能安防機器人在功率、監控和數據處理方面逐步優于人工的體現讓安防的安全性得到了提升,通過與人工的合作幫忙,是能夠得到安防職業的最優解的。
那么,AI+機器人在安防場景的落地和運用,無疑是能夠希望的未來。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476瀏覽量
207414 -
安防
+關注
關注
9文章
2256瀏覽量
62658
原文標題:[機器人頻道|物聯網]智能安防機器人現實中的尷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文章出處:【微信號:robovideo,微信公眾號:機器人頻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