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哪家公司比全球最大電子產品代工制造商鴻海(Hon Hai)更能代表這個全球化時代。鴻海又名富士康科技集團(Foxconn Technology Group),這家公司成功的秘方包括:在中國大陸設立巨型工廠,利用充足的低成本勞動力供應和鄰近的供應商集群,依賴自由貿易以及全球對大眾市場設備似乎永不滿足的需求。
過去15年,富士康拿下了相當大份額的為蘋果(Apple)、戴爾(Dell)、華為(Huawei)等品牌生產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的各種訂單。與廣達電腦(Quanta Computer)、和碩(Pegatron)、緯創(Wistron)等來自***的競爭對手一道,富士康引領著一場無止盡的競賽,目的是讓制造過程更便宜、更快、更高效率。
本周二(6月11日)對富士康將是歷史性的一天,該公司將首次舉辦法人說明會。作為世界最大的蘋果iPhone組裝商和中國最大的私營雇主,富士康在新北市土城區舉行的法人說明會的議程是如何應對撲面而來的生存挑戰。
當務之急是解釋,在45年前創立鴻海的企業界大亨郭臺銘(Terry Gou)辭任董事長、進軍政界競選***總統后,富士康將如何運營。
但更大的問題是,富士康計劃如何應對來自政治和人工智能的兩大威脅,這些威脅有可能破壞目前主導消費技術供應鏈的幾家***電子制造服務公司的商業模式。
富士康被卷入了美中之間不斷升級的貿易戰。隨著特朗普(Trump)政府內部比較鷹派的官員尋求讓兩國科技行業“脫鉤”,曾是全球化旗手的富士康正遭受沖擊。但該公司也在努力適應人工智能的沖擊,后者正引領一項市場轉變:從以往推動其增長的大規模生產轉向更小眾、利潤率更高的產品。
鴻海股價在過去兩年里下跌了51%,至上周五的每股71新臺幣,反映出市場對這些挑戰的擔憂。郭臺銘上周警告稱,貿易戰可能給全球經濟帶來一場“海嘯”。
隨著美國政府上月把針對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的關稅提高至25%,并將電信設備制造商華為列入黑名單,***代工制造業的高管們投入緊急行動,要把至少一部分生產遷出中國大陸。
這是一場困難重重的嘗試。麥肯錫(McKinsey)高級合伙人林康雋(Jean-Frederic Kuentz)表示:“快速復制我們在中國的生態系統是近乎不可能的。第一個問題是沒有足夠的人力。其次是(沒有現成的)供應商網絡——顯示屏制造商、模壓公司、組件制造商。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麻煩。”
人工智能給市場帶來的變化,給該行業帶來至少同樣嚴重的顛覆性沖擊。科技研究公司Canalys的數據顯示,去年全球智能手機(占富士康總收入的一半以上)出貨量下降4.5%,至13.9億部,今年將再下降3.1%。
專家們認為,即使在5G商用的支撐下明年恢復增長,智能手機也將風光不再。富士康投資的中國語音識別初創企業思必馳(AISpeech)的聯合創始人俞凱表示:“就如今智能手機上的許多功能而言,你很快就會不再需要這類功能。其中一些將被智能揚聲器取代,還有一些被家用電器替代,其他則被汽車上的應用取代。我們甚至可能會看到設備概念變得過時的那一天,也就是你通過語音或圖像識別與你所處的環境進行互動。”
智能揚聲器等一些由AI驅動的新的細分市場正在快速增長。汽車業、醫療服務和機器人技術的應用也在提供越來越多的回報。但分析師們表示,這些細分市場規模太小,技術要求太高,很難讓臺資企業迅速取代目前來自其IT產品的收入和利潤。
瑞信(Credit Suisse)亞洲科技業研究部主管馬尼什?尼堅(Manish Nigam)表示:“目前,你擁有總量超過20億部的大眾市場產品。一些新產品的規模將只有數萬部。只有可穿戴設備將會達到數億部的規模。眼下沒有新的大眾市場產品,所以代工制造商之間會有合并。”
分析師們表示,對規模的關注——讓富士康及其***同行在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等前幾個技術周期做得風生水起的戰略——現在使它們更加難以調整。
另一位科技業分析師表示:“隨著惠普(HP)、IBM、戴爾(Dell)、蘋果送來大批量訂單,這些臺資企業從未真正分散業務,涉足小批量但利潤率高得多、技術門檻也高得多的產品。作為一個整體,他們真的完全錯過了。所以現在局面復雜得多,因為在那些有增長的細分市場,受益的并不是電子制造服務行業的現有企業。”
一些專家認為,該地區一些在10年前被富士康搶走大部分IT業務的代工制造商,最終可能成為新的細分市場的最大受益者。作為例子,他們指出了新加坡的偉創力(Flextronics)和萬特電子(Venture),這兩家公司都有可觀規模的為醫療行業制造電子硬件的業務。
思必馳副總裁柳如峰表示,傳統的電子制造服務公司基本上缺席這些新領域。思必馳與制造商合作,為其語音識別應用開發硬件解決方案。
他說:“制造智能揚聲器的硬件制造商往往是已經在制造傳統揚聲器的公司,例如TCL等。主要是中國公司、而不是***的大型電子制造服務公司。就白色家電而言,主要是傳統的白色家電制造商在做智能產品。”
至于車載電子產品(一個技術門檻較高、但利潤率也較高的細分市場),柳如峰表示,華陽(Huayang)和博泰(Botai)等中國電子產品代工制造商處于領先地位。
許多***大型代工企業正在艱難應對這些挑戰——適逢美中摩擦可能給利潤率帶來額外壓力,迫使一些企業重新思考自己組織運營的方式。
與富士康實力最接近的競爭對手和碩已將部分生產從中國遷至印尼。該公司正在越南建設一家工廠,并考慮在印度設廠。高管們告誡稱,這種分布于數千公里范圍且跨越邊界的業務足跡,將顯著改變生產的成本架構。
和碩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童子賢(Tung Tzu-hsien)表示,沒有其他國家可以提供像前些年的中國那樣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龐大的勞動力群體,能夠為企業輸送數十萬的工人,得到數代官員支持的連貫政策,以及大量鄰近的組件制造商。
他說:“這不會再出現在其他任何地方。我們下一步會搬到哪里?我不知道。或者繼續搬遷將不再流行,而是由自動化和機器人從根本上改變制造業的面貌?”
2018年第四季度,蘋果iPhone第三大組裝企業緯創的智能手機業務所貢獻的收入比例降至15%,不到一年前的一半。今年3月,緯創董事長林憲銘(Simon Lin)表示,他預計智能手機收入將在當前的較低水平企穩,但與此同時該公司正在印度建設一家智能手機工廠。有投資者問,如果智能手機業務拖累利潤,緯創為何不逐漸退出這塊業務?林憲銘表示,該公司對于進一步的資本投資將極為謹慎。
緯創的一位投資者表示:“他們就像車頭燈照射下的小鹿。”
富士康的情況有所不同。多年來,郭臺銘不斷再創其商業帝國。從生產電視機塑料零部件起步的他,不僅將業務拓展到游戲機、個人電腦、筆記本電腦和智能手機,還向上游拓展到制造利潤率更高的組件。富士康還在10多年前進軍汽車電子產品領域。
幾年前,郭臺銘開始認真研究自動化。在富士康位于中國大陸的巨大廠區發生一系列年輕打工者自殺后,感到震驚的他在2011年承諾在幾年內在富士康工廠部署多達100多萬臺機器人。
盡管富士康距離那個目標仍很遙遠(分析師們估計,富士康目前在中國大陸工廠配備的機器人數量不到2萬臺),但郭臺銘的自動化努力是一項更宏大計劃的一部分。通過去年在上海上市的旗下企業——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公司(Foxconn Industrial Internet),該集團正試圖融合機器人、數據分析和物聯網,讓其工廠革命性地提高效率,而且還可以向其他企業銷售。
富士康把這些生產線稱為“關燈工廠”,意思是不再需要依賴人類為各種問題操心,如工具磨損或生產線事故。在富士康位于深圳的大型工廠,這一概念在其中一條生產線最為先進,該生產線因此被列入世界經濟論壇(WEF)“燈塔”工廠名單,示范制造業的未來趨勢。
但業內專家表示,迄今為止,郭臺銘的“燈塔”不過是一項實驗。一名分析師表示:“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公司的大部分收入仍然來自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組裝業務。”富士康的一名前高管希望利用新技術將庫存降至零。但他補充稱,進展非常緩慢,因為客戶需要分享有關客戶需求的敏感數據,而他們都不愿這么做。
這個計劃還有一個問題: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公司被列為“中國制造2025”(Made in China 2025)的一家領先公司,這是中國政府加速本土科技行業發展的計劃。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政府去年為該公司在上海的首次公開發行(IPO)安排了快車道。
一位***銀行家表示:“我們認為,作為交換,郭臺銘肯定向中國領導人承諾了某些事情,包括幫助推動大陸科技行業。”
在中美技術和貿易爭端升級的背景下,這樣的印象沒有幫助。富士康已經比多數公司更直接地暴露于貿易戰的“戰火”之下,因為該公司對中國大陸押下最大賭注。在富士康100多萬名員工中,大約90%位于中國大陸。該公司是中國最大出口企業,占中國去年總出口的4.2%。
郭臺銘似乎深切意識到這些風險。在最近幾次演講中,他的態度出現搖擺,一會兒建議***科技行業在中美之間斡旋,一會兒敦促***組織島內企業移師美國并重建供應鏈。
那些只是競選演講。富士康的投資者很可能會要求郭臺銘的繼任者采取更明確的立場。
-
富士康
+關注
關注
7文章
1133瀏覽量
59605 -
代工
+關注
關注
0文章
16瀏覽量
10075
原文標題:富士康迎來最嚴峻考驗
文章出處:【微信號:robot-1hjqr,微信公眾號:1號機器人網】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