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金融時報》報道,為了布局5G未來的商業模式,華為與多家車企成立了合作企業開發自動駕駛汽車。
華為將在合作項目中提供人工智能技術,這也印證了華為對外的表示:“華為絕不造車,只幫助企業造好車”。
此前,華為在自動駕駛、智能交通和車聯網方面就已經和多家車企展開了合作,在2014年時,就與北汽新能源、長安、上汽等共同開發車聯網,為奔馳、奧迪提供車載通信模塊海思芯片。
而這次華為首席戰略架構師黨文栓表示,華為已經聯合多家車企研發自動駕駛汽車,并稱最快將在2021年推出自動駕駛汽車。
其中合作伙伴包括德國大眾汽車(Volkswagen)旗下的奧迪(Audi)、日本豐田(Toyota)在華合資企業廣汽豐田(GAC Toyota Motor),以及中國制造商北京新能源汽車(Beijing New Energy Automobile)和長安汽車(Changan Automobile)。
國內自動駕駛有望實現全球領先
黨文栓表示,由于中國市場的規模和活力,中國將走在全球自動駕駛汽車行業的前列。在被問及華為的哪一家合作伙伴將率先推出一款可以上路的自動駕駛汽車時,他說:“在轉向網聯汽車或自動駕駛汽車方面,中國汽車制造商動作更快。”
此前,國內的汽車電子市場一直比較薄弱,長期被國外的博世、大陸等廠商所壟斷。如今隨著5G巨頭華為的加入,有望打破這一現狀,并且有望幫助國內的汽車廠商走向自動駕駛技術的世界前列水平。
因為車載互聯網以及自駕駛方面的技術當下并不成熟,所以自動駕駛汽車一直難以普及。
那么一旦華為將5G芯片植入到如今的汽車企業之內之后,那么車載互聯和自駕駛都會變得更加的普及和安全。畢竟高速率、大容量、低延時的特點讓汽車的安全性以及在面臨各種狀況的時候偶讀有著非常及時的反饋。
而此前國內的 BAT企業 都已經聚焦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并積極拓展,以求獲得在這一新興市場搶占先機。其中,華為雖然“慢了一拍”,但其動作依舊引起了不小的關注。
再者,BAT基本上都側重于車載應用 。例如,搭建操作系統、應用及生態,同時依托各自在云計算、金融、地圖等方面的優勢,為駕車者帶來更好的體驗。
華為作為一家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技術(ICT)解決方案供應商,其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夠補上自動駕駛的部分短板,讓自動駕駛領域發展更快。
華為的“殺手锏”
作為一家以ICT業務起家的科技巨頭,華為經過多年自主研發和技術沉淀,早已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手握“殺手锏”。
首先,在互聯方面,華為優勢明顯。ICT業務的老本行就圍繞通信技術展開,從寬帶、高速通信網等基礎設施到終端設備,再到包含各種軟硬件的集成服務和解決方案,華為幾乎可以一手包辦。
眾所周知,智能網聯汽車是5G重要的應用場景,通過5G連接,可以汽車獲得更順暢、更高效、更快響應的連接服務,從而實現商業化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在5G上優勢更為突出。無論是研發能力,還是專利數量,華為都已掌握行業話語權,將對手都甩在腦后。同時,華為還擁有5G芯片、終端、基站等完整產業鏈的研發和制造能力,可以說已經蓄勢待發。
其次,在智能方面,華為憑借華為云和華為海思的支撐,已經擁有云端和終端芯片研發能力,能夠滿足高強度的計算需求,打造汽車的智能大腦,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甚至自動駕駛的落地。
另外, 據華為預計,2021年自動駕駛推出后,中國的 大眾 市場將推動國內制造商向前發展。據Allied market Research估計,全球自動駕駛 汽車 市場規模將從2019年的542.3億美元增至2026年的5566.7億美元。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476瀏覽量
252074 -
5G
+關注
關注
1355文章
48475瀏覽量
564722 -
自動駕駛
+關注
關注
784文章
13852瀏覽量
166579
原文標題:華為“造車”,為時未晚
文章出處:【微信號:BigDataDigest,微信公眾號:大數據文摘】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