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回杭。還是家里的床舒服,家里的飯菜可口,杭州的生活安逸。
這幾天一方面總結正弦模型的論文和發展,一方面思考公司音頻團隊的建設。
在天堂軟件園的SPR咖啡內安逸的享受著陽光,寫下下面有感而發的話。
音頻算法工程師在國內比較少,應該說音頻算法工程師分為2種,面向應用的和面向算法的。由于技術的本身特性,音頻算法的實現應該比視頻算法更單一,因為視頻算法數據量大,硬件實現還在應用中占很大部分,
而對于音頻算法尤其是編解碼算法,實現上主要是DSP和CPU實現,從原理上說都是軟件(C)實現(有少量的JAVA實現)。而現代DSP和CPU有融合趨勢,就想intel也在他的架構中加入了SuperScalar 技術,ARM的指令設計也越來越復雜,也有多核一樣。按理說從事音頻算法實現工程師因為對平臺適應性比視頻強,所以,工程師應該更多。
但是現狀是音頻算法工程師是很難找的。我想這里有如下幾個原因:
1.面向應用的,國內對音頻算法應用(消費類)要求不高,無論是芯片還是PC軟件,往往是能有就OK。做了1年音頻就讓你做其他方面。因為音頻的應用需求少,要求小。對個人沒有長期技術發展規劃。當然造成這個結果也有很多因素。
例如:
2.國內對音頻進行深入研究的高校不多。類比德國,我們缺少研發的團隊和實驗室。德國,法國,瑞典都有著名的音頻實驗室。
例如:
3.國內研發人員/學術畢業生缺少對音頻相關算法開發的持續關注,很多曾經接觸過或是有機會做前沿算法的人在畢業后沒有持續研究,往往畢業就從事與音頻無關的行業。
例如:我在搜索簡歷時,遇到這樣一個情況,某人,北郵本科,加拿大McGill大學碩士,師從McGill大學名師。06年起從事了關于音頻和語音算法的協助研究,所做內容相對還是比較前沿的。但是從加拿大畢業回國后在國內在HW從事的是科技金融行業。也許從個人講她的發展會更好?也許當初有很多原因。至少他做音頻和去McGill不是純粹為了研究(也許我猜測吧)。可惜啊。
這里我想提下HW,很多通信專業的畢業生去了HW,國內企業我是很敬佩HW的,敬佩他的公司精神,不知為什么很多畢業生去了HW,做的東西往往和之前的內容差別很大。我這就有點疑惑了,希望我了解到的是個例吧。
總體說來,這里有個根本原因,民不夠富,社會浮躁,企業家缺少做一流企業的報復,流于成為賺錢的機器。很多研究學者迫于各種生活和社會比較的壓力,實驗室成工廠。從事的研發工作不夠基礎。而作為研究人員和從業人員的個體,對自己所選的行業和研究方向,缺少興趣的源動力。
-
工程師
+關注
關注
59文章
1571瀏覽量
68576 -
算法
+關注
關注
23文章
4625瀏覽量
9312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