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的一個領域,都屬于人工智能(AI)的范疇。深度學習主要研究的是人工神經網絡的算法、理論、應用。
自從2006年Hinton等人提出來之后,深度學習高速發展,在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處理、語音處理等領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受到了巨大的關注。在互聯網概念被人們普遍關注的時代,深度學習給人工智能(AI)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人們會為它隱含的巨大潛能以及廣泛的應用價值感到不可思議。
事實上,人工智能(AI)是上世紀就提出來的概念。1957年,Rosenblatt提出了感知機模型(Perception),即兩層的線性網絡;1986年,Rumelhart等人提出了后向傳播算法(Back Propagation),用于三層的神經網絡的訓練,使得訓練優化參數龐大的神經網絡成為可能;1995年,Vapnik等人發明了支持向量機(Support Vector Machines),在分類問題中展現了其強大的能力。以上都是人工智能歷史上比較有代表性的事件,然而受限于當時計算能力,AI總是在一段高光之后便要陷入灰暗時光——稱為:“AI寒冬”。
然而,隨著計算機硬件能力和存儲能力的提升,加上龐大的數據集,現在正是人AI發展的最好時機。自Hinton提出DBN(深度置信網絡)以來,人工智能就在不斷的高速發展。在圖像處理領域,CNN(卷積神經網絡)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語音識別領域,RNN(遞歸神經網絡)也表現的可圈可點。而科技巨頭也在加緊自己的腳步,谷歌的領軍人物是Hinton,其重頭戲是Google brain,并且在去年還收購了利用AI在游戲中擊敗人類的DeepMind;Facebook的領軍人物是Yann LeCun,另外還組建了Facebook的AI實驗室,Deepface在人臉識別的準確率更達到了驚人的97.35%;而國內的巨頭當屬百度,在挖來了斯坦福大學教授Andrew Ng(Coursera的聯合創始人)并成立了百度大腦項目之后,百度在語音識別領域的表現一直十分強勢。
而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是在PAL、GAL、CPLD等可編程邏輯器件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的產物。它是作為專用集成電路領域中的一種半定制電路而出現的,既解決了全定制電路的不足,又克服了原有可編程邏輯器件門電路數有限的缺點[3]。FPGA的開發相對于傳統PC、單片機的開發有很大不同。FPGA以并行運算為主,以硬件描述語言來實現;相比于PC或單片機(無論是馮諾依曼結構還是哈佛結構)的順序操作有很大區別。FPGA開發需要從頂層設計、模塊分層、邏輯實現、軟硬件調試等多方面著手。FPGA可以通過燒寫位流文件對其進行反復編程,目前,絕大多數 FPGA 都采用基于 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靜態隨機存儲器)工藝的查找表結構,通過燒寫位流文件改變查找表內容實現配置。
FPGA在GPU和ASIC中取得了權衡,很好的兼顧了處理速度和控制能力。一方面,FPGA是可編程重構的硬件,因此相比GPU有更強大的可調控能力;另一方面,與日增長的門資源和內存帶寬使得它有更大的設計空間。更方便的是,FPGA還省去了ASIC方案中所需要的流片過程。
-
FPGA設計
+關注
關注
9文章
428瀏覽量
26517 -
深度學習
+關注
關注
73文章
5503瀏覽量
121162
原文標題:FPGA在深度學習領域的應用
文章出處:【微信號:gongkongBBS,微信公眾號:工控網智造工程師】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