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蒙代爾曾經說過:貨幣的最優數量,就像神的最優數量一樣——是奇數,最好小于三。
顯然,在蒙代爾看來,作為承載經濟繼續發展的價值符號,貨幣的“統一性”是至關重要的!
在當前“全球化”的金融環境下,蒙代爾之所以強調貨幣的“統一性”,除了追求極致的經濟效率,未嘗沒有突破政治圍欄的考慮。
道理很簡單:自貨幣誕生的那一天起,人類歷史上雖然出現了諸如西班牙銀元、英鎊、抑或是美元此類各種各樣的“世界貨幣”,但是這種由單一國家所主導發行的“世界貨幣”,卻始終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
一方面,這個世界貨幣的發行國享有向全世界征收鑄幣稅的特權,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剝削。
另一方面,這種特權同時也會反噬世界貨幣的發行國。著名的特里芬悖論就指出,由于各國都需要儲備世界貨幣,因此這個世界貨幣的發行國就有義務向別國提供額外的貨幣供給,但是如此一來必然導致此種貨幣數量在海外不斷沉淀積留。
于是,為了保證市場上擁有足夠的流通貨幣,發行國就需要以“貿易逆差”的形式,不斷地對外輸出貨幣,從而使得發行量大于實際需求量!
但是,作為國際核心貨幣卻應該始終保持幣值穩定,這就需要貨幣發行國能夠隨時依靠“貿易順差”,來回收過多的流通貨幣...
如此一來,對于這個“貨幣發行國”而言,他到底是應該保持順差、還是逆差呢?
對于這個“悖論”的答案,沒有誰知道。
但是,倘若發行國對此放任不管的話,無論是“通脹”還是“緊縮”,都會危及這一世界貨幣的地位。美國現在面臨的實際上就是這樣的情況。
最理想的狀態是什么?
正如蒙代爾所說:理想的世界貨幣,應該是一種單一的超國家貨幣,他們不受政治影響、不因任何外在因素而發生轉移、他們的經濟效率最高、政治爭議最小、交易費用最低...
不過,夢想雖然美好,但是在當今政治碎片化、大國博弈、文明沖突的格局下,一切設想無異于天方夜譚。
2019年6 月18日,美國社交軟件Facebook 位于瑞士的子公司—“天秤座網絡”(Libra Network),所主導的數字貨幣“天秤座(Libra)測試網”,在經過數月造勢之后終于成功上線!
據悉,此次Facebook 所推出的這款名為“Libra”的數字貨幣,除官方“天秤座”的名稱以外,還有一個頗有雄心的內部昵稱—Global Coin(全球幣)...
------(為方便閱讀,以下以“全球幣”指代Libra)
如此雄心,在Facebook同期發布的《Libra白皮書》中也得到了證實:
Libra的目標是創建一個簡單的全球性貨幣和財務基礎設施,惠及全球數億人。
沒錯,就在政治碎片化、大國博弈、文明沖突大背景下的今天,作為世界最大社交平臺的美國Facebook ,竟然號稱要打造一個“全球性”的貨幣!
這不禁要讓人疑問,Facebook 憑什么?
瘋了?美國政府砸碎“Face book”金飯碗!
眾所周知,作為世界最大的互聯網社交平臺,在過去的2018年,Facebook在26億全球固定用戶的客戶基礎上,不僅創造了高達250億美元的平臺純利潤,其市場估值更是達到了整整5000億美金!
不可否認,從一家公司的角度來講,如今展現在世人面前的Facebook,無論是商業模式還是財務狀況,都是及其成功的:
在26億的用戶基礎之上,Facebook憑借注冊內的用戶資料和動態,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手段的分析下,通過用戶偏好的形象刻畫,進行廣告的精準推送...
顯然,對于Facebook的真正“金主”而言,這種精準投放的廣告所展現出來的效率是極具誘惑的:
如果說傳統的廣告投放效率只有1%的話,那么Facebook這種立足于用戶動態大數據分析的廣告投放效率,則可謂倍增!
道理很簡單,傳統的廣告投放需要解決“需求”與“購買”兩個難題,而精準投放的廣告在大多數時候,需要解決的恐怕只有最后一個問題—購買...
不過,這種在去年締造了250億純利潤,看似實現了“多贏”的商業模式,卻在一個細微且致命的問題上走到了盡頭-----個人隱私!
2018年3月17日,美國《紐約時報》和英國《衛報》共同發布曝光Facebook在超5000萬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擅自將用戶個人資料提供給政治數據公司“劍橋分析”,用以幫助2016年特朗普團隊參選美國總統的用戶隱私泄密丑聞。
3月22日凌晨,Facebook CEO扎克伯格在泄露丑聞后首次發聲,他承認對Facebook數據泄露事件負有責任,并告知Facebook早在數年前便已經開始利用用戶數據進行廣告內容的精準投放....
隨即,在26億用戶的憤怒之下,更多有關Facebook侵犯用戶隱私數據用以商業盈利及政治途徑的丑聞被逐個被曝光、而為了應對泄密危機,去年5月時歐盟更是通過了旨在保護用戶隱私的《通用數據保護法案》!
而受此影響,去年下半年的Facebook,不僅公司內的員工骨干掀起了離職大潮,在CEO扎克伯克身陷國會聽證質詢的同時,歐美媒體更是紛紛呼吁:“拆分Facebook ”...
是什么讓Facebook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背地里的原因暫且不提,至少擺在臺面上的原因只有一個:用戶信息泄露!
而簡單的6個字,卻承載了Facebook百億利潤的商業模式...
毋庸置疑,無論是出于“政治正確”還是“輿論考慮”,當“丑聞”敗露的那一天起,那套承載其上的商業模式,便已經宣告壽終正寢。
事實如此,擺在Facebook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么死,要么變!
亙古未有!“Face book”3.6萬億的大生意!
顯然,在當前歐美對于用戶數據隱私立法保護的大環境下,Facebook如果再繼續堅持之前的那一套商業邏輯的話,最終的結果必定只有一個大大的“死”字。
這似乎為我們解釋了此次Facebook 推出名為“Libra”的全球數字貨幣的動因所在:
------這不過是一場簡單的商業自救,不過是Facebook被逼入絕境之中的一場效仿中國互聯網支付的模仿和嘗試!
不可否認,這種聲音的出現并非無的放矢。
2018年,中國互聯網第三方支付用戶數量大致在6億左右,相較于Facebook總計已達26億的已有用戶數,中國的數字僅僅只占到了23.7%。
但是就是這6億中國人,在去年卻創造了高達28萬億美元的線上交易額!
顯然,對于手握26億用戶,并仍舊持續增長的Facebook而言,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商機:
即使考慮到用戶國別和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哪怕Facebook的26億用戶能夠有一半實現2018年中國水平的有效轉化,那么其于本月推出的“全球幣”,也能夠實現最少50萬億美元的年線上交易總額!
50萬億,這是個什么概念?
2018年,全球跨境支付的貨幣價值總量大致在120萬億美元左右,而為了實現這價值120萬億美元各國貨幣在各目標國金融網絡中的實時流通,在各種繁復和冗雜的法律監管之下,支付人通常還需要額外支付匯出金額3%-7%的換匯手續費。
因此,即使按照最低3%的換匯手續費計算,倘若Facebook的“全球幣”真正被順利架設的話,那么僅僅一年,扎克伯格在手續費上的收入就將達到3.6萬億美元!
對于用戶而言:3%手續費的線上“全球幣”,省去了繁雜的手續和反復匯兌的麻煩。
對于Facebook而言:3.6萬億美元的最低年收入,將是去年凈利潤250億美元的144倍。
顯然,這是一筆‘’天大的生意”
---即使扎克伯格在當前的轉化效率下只收取千分之三的“手續費”,這個盈利數額也將遠遠超過去年Facebook的凈利潤!
而這一切,還僅僅是構建在現有用戶基礎,不過50%的網絡支付轉化率而得出的。
但是對于Facebook而言,在現有用戶基礎上壟斷當前世界近一半跨境支付匯兌生意的企圖,難道就是“大生意”的全部?
扎克伯格的“葫蘆”:兩不沾的全球幣...
從表面上看,Facebook此次推出“全球幣”僅僅只是去年用戶泄密危機下的一個“應急產品”
——其存在的全部價值似乎只是為了Facebook在立足于用戶資料分析的大數據商業盈利模式遭到各國監管之后而開辟的“新盈利渠道”。
在其公開的《Libra白皮書》中,一切都顯得如此“商業”。
你可以說他如其所宣傳的那樣,是類“比特幣”一般的數字貨幣,甚至可以說他是美國版的“支付寶”,但是絕不能聯想到任何諸如陰謀、野心的詞匯...
但是我們分明又能看到,此次Facebook所推出的此款“數字貨幣”,無論是與現實認知中的比特幣,甚至我們更為熟知的“支付寶”,都存在著可謂截然的差異!
為何這么說?
想必被所謂“幣圈人士”安利過的朋友都知道,由日裔美國人中本聰所發明的“數字貨幣”—比特幣,其最大的特點也是被極力渲染的優勢,莫過于“去中心化”!
何為去中心化?
顧名思義,所謂“去中心化”就是把傳統金融機構的中央權威去掉:
諸如各國受組織機構或政府控制發行的法定貨幣,就可以被視為“中心化產物”,而在“去中心化”思維下誕生的比特幣,則沒有單獨的機構或者政府可以控制或者左右他的發行。(不過隨著比特幣集中化趨勢不斷加大,在流通領域中,諸如“礦霸”虛浮炒幣、割韭菜、正在成為不可遏制的事實)
換一句話講,與“中心化”規則下貨幣存在肆意濫發、并由某一機構或政府進行控制監督有所不同,在“去中心化”規則下,貨幣數量不僅將按預設規則保持相對恒定,在沒有一個中心化的控制節點條件下,憑借“數字貨幣”的網絡屬性,諸如比特幣此類的“去中心化”貨幣,甲乙之間的交易不僅無需第三方了解就可以在區塊鏈內有保障地進行,憑借網絡渠道,更是可以輕易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國家金融界限!
因此,在前文中為何篤定扎克伯格有這么一筆年收入3.6萬億美元的“大生意”?
無他,這是“數字貨幣”相較于傳統金融系統的競爭優勢所在!
不過前面也說了,此次Facebook所推出的“全球幣”,與頗具爭議的比特幣大有不同。
道理很簡單:
比特幣是「挖」出來的,它的產生和交易并沒有任何機構或者個人來背書,其價值依賴于人們的共同信念,是“去中心化”的。
而全球幣是「發」出來的,它的產生和交易有Facebook背書,有抵押擔保,有基金會運作,更沒有數量限制,是“中心化”的。
那么,既然不是“比特幣”,又會不會是美國版的“支付寶”呢?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眾所周知,所謂的“支付寶”其實本質上不過就是一種對傳統銀行金融體系的一種填補,不過是網絡時代下,與傳統支付沒有任何本質差別的新興“支付方式”,僅此而已。
而此次Facebook所推出的“全球幣”,雖然在表現方式上看似與“支付寶”差異不大,但是從其獨立于傳統銀行體系甚至國家金融體系的“獨立貨幣”發行特征來看,卻可謂天壤!
看到這里大家或許要問了,這既不是“比特幣”、也不是“支付寶”,這扎克伯格的葫蘆里,到底賣的是哪門子藥?
圖窮匕見:“超主權貨幣”凌駕世界!
中國有這么一個成語,叫“圖窮匕見”。
此次Facebook所發布的《Libra白皮書》中,恰好就藏著這么一把匕首:
Libra旨在成為一個穩定的數字加密貨幣....他們可以根據匯率將他們的數字貨幣兌換成當地的法定貨幣...支持進一步增長和采用。分配保護區利息...
這段話什么意思?
全球幣是一種加密數字貨幣和通證經濟領域中所稱的“穩定幣”,在錨定多國法幣之后,雖然會在一定范圍內出現價格波動,但是并不會如之前的區塊鏈數字貨幣一般以“升值”來鼓勵持有,而是如銀行一般,為持有者進行“保證”和“派息”。
事實上,此次Facebook發行的所謂“數字貨幣”,其真正目的就是為了助其升級為數字經濟世界里,同時掌握信貸權和鑄幣權的超級數字銀行!
為什么這么說?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明白兩個專業術語:信貸權和鑄幣權。
什么叫“信貸權”?
銀行擁有存款、貸款等以償還和付息為條件的價值運動形式的信用活動開展的權利,就叫“信貸權”。
通俗一點講,所謂“信貸權”,就是在商業目的下,“借錢給人”和“找人借錢”的權利!
那么什么又叫“鑄幣權”?
根據美國金融學家本杰明·科恩(Benjamin Cohen)教授的觀點,鑄幣權的本質是通過拖延和轉嫁他人,避免調整成本的權力。
通俗一點講,所謂“鑄幣權”就是欠債以后拖延和轉嫁債務的權力,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世界各國央行在發行紙幣時通常都標明了該紙幣背后的“黃金抵押數目”,但是老百姓如果真的拿著紙幣去央行要求匯兌等量的黃金,作為“欠債人”的央行,卻并沒有義務進行兌換。
-----這是傳統金融體系中,“紙幣”得以根據經濟情況進行超發通脹的基本原理,也正是因為如此,一般情況下,世界各國的“鑄幣權”通常由中央政府或者指定機構持有!
顯然,從“兩種權利”的詳解對比我們不難得出結論:
對于一般國家機器而言,相較于信貸權的“低門檻”獲得,鑄幣權基本就是不可觸碰的特權!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在傳統金融政治體系中不可觸碰的“特權”,Facebook卻做到了。
前面也提到了,相較于比特幣等傳統區塊鏈“數字貨幣”,Facebook所發行的“全球幣”,將是錨定多國法幣之后,依靠數字貨幣加密算法而作為存在基礎的“穩定幣”。
當然,一切穩定的基礎都來源于“錨定多國法幣”:
其機制類似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于1969年為穩定美元而發行的“紙黃金”(特別提款權),同樣與2005 年進行“匯率改革”之后的人民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未來令人驚詫:
在未來“Facebook模擬央行”的浮動匯率制度下,錨定一籃子貨幣,以市場供求為基礎來靈活擴張和收縮網絡數字貨幣供給量、從而達成價格穩定的基本運行機制,就是一種完全擁有鑄幣權的方式,其內在與當今世界任何一家央行無異!
或許,受限于其初始階段“權威背書”的弱小,Facebook所發行的“全球幣”還需要以相當的他國法幣及資產作為“信用背書”。
但是,這種信用恐懼隨著Facebook在“鑄幣權”的不斷分攤和Facebook網絡內以線上網購、線下支付、金融理財等為基本內容的生態網絡的建立和繁榮下,將快速得到消除!
屆時,以今天26億Facebook用戶為基礎的龐大社交用戶群體,將與“全球幣”一道構成橫跨世界的“超主權貨幣體系”,幾十億人將主動的以自己的產品、服務、現金乃至資產,來主動為“全球幣”進行信用背書。
而到那個時刻,憑借成熟的“經濟生態”,“全球幣”將在Facebook 的數字經濟生態內循環,而根本很少甚至無需被兌現!
如此一來,Facebook或許仍然會提供一個兌現承諾,但實際上并不需要承擔兌現義務
-----到那時,與如今的國家央行一般,Facebook將可以在市場允許范圍內,對“全球幣”發行量進行自由增減,從而達到網絡所及之地,皆為其金融掌控之處!
可以肯定,如果那一天真的到來,世界上任何一種“國家主權貨幣”,都不可能是Facebook“全球幣”的對手...
文章最后,戎評有話說
顯然,如今Facebook正在進行的這一切,對于世界任何一類“國家主權貨幣”而言,都是極其不利的:
憑借數字貨幣的互聯網屬性,“全球幣”不僅具備了比特幣一樣徹底跨越國家政治界限、徹底繞開各國傳統金融體系監管的超高“侵徹力”!
從發行到流通,其完全以某家公司,甚至某個背后勢力為“中心”主導運行策略,更是彌補了比特幣等“去中心化”數字貨幣發行“不受控制”、流通壟斷“代價過大”、幣值結算不便等諸多缺陷...
正如媒體 《THE BLOCK》 所贊頌的那樣:
Facebook 的數字貨幣將是 2009 年比特幣主網啟動之后,加密數字貨幣領域最重大的事件!
由此,世界數字貨幣應用將正式從附庸仆從于傳統世界金融體系的1.0時代,正式進入到具備跨越國家金融中心實力,可與世界傳統金融體系分庭抗禮的2.0時代...
而在此變革下,雖不愿以“惡意”去任意揣測,但事實卻又往往令人膽顫:
2019年6月19日,也就是Facebook 《Libra白皮書》發布的第二天,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就在當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美聯儲不會將監管Facebook的Libra項目納入議程,如果Facebook決定繼續向前推進項目,美聯儲將從安全性、穩健性等監管角度出發,對Libra抱有很高的期望。
此外,英國央行行長馬克·卡尼也明確表示:
Facebook的Libra等新支付服務可以獲得英國央行前所未有的支持!
不得不說,如今正在發生的一切無法讓人不去“疑問連連”:
早在數年前便已經依靠出賣“用戶信息”吃飯,甚至兩年前美國總統選舉都受惠于其“非法操作”的Facebook,為何直到去年才被美國政府“往死了打壓”?
對于此番亙古未有的“大生意”,Facebook為何要晚在比特幣已經啟動的整整10年之后才珊珊啟動?
明顯有損當前美元“全球鑄幣權”乃至美元霸權,Facebook公開繞開各國傳統金融監管體系的“全球幣”,為何偏偏得到了英美的一致支持?
是“打壓”還是“磨刀”?
是“遲緩”還是“等待”?
是“支持”還是“操縱”?
不敢想,也不愿往那方面想,但是在“圖窮匕見”的殺意面前,在關乎14億國人的錢袋子、關乎40年改開成果、關乎中華民族的復興成敗面前,卻不得不想,不敢不想...
無他,前蘇聯的失敗經驗時刻警醒我們:
徹底洗劫一個國家財富的最佳方式,不是炮火呼嘯的戰爭,而在寂靜無聲的金融場!
-
Facebook
+關注
關注
3文章
1429瀏覽量
54805 -
數字貨幣
+關注
關注
36文章
3135瀏覽量
48918
原文標題:美國達成3.6萬億大生意?這葫蘆里賣的“藥”,相當毒!
文章出處:【微信號:UCAS2004,微信公眾號:國科環宇】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