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紅米品牌獨立運營可能是小米在2019年做的最正確,最成功的一個選擇。獨立之后的全新品牌Redmi堅持“極致性價比”的產品戰略,發展勢頭非常好,今年發布的第一款Redmi Note7只用四個月時間就拿下了全球一千萬臺銷量的好成績,這說明“高品質性價比產品”的Redmi品牌價值觀被世界所認可。
然而Redmi想要真正做到獨立,和小米徹底區分開來,就必須要有一條只屬于自己的完整產品線來做支撐,光有千元機是不行的,布局中高端產品勢在必行。所以,5.28日Redmi發布了預熱已久的首款旗艦機Redmi K20 Pro,官方號稱“旗艦殺手”,并打出“真旗艦,敢K.O.”的宣傳語。
Redmi K20 Pro目前一共有三款顏色可選,分別是炭纖黑,火焰紅,冰川藍,存儲規格上擁有6GB+64GB/128GB、8GB+128GB/256GB可選,我們拿到的這款是冰川藍版本,機身厚度為8.8mm,重量為191g,這個厚度和重量感覺控制的還不錯。
在這個“顏值即正義”的年代,第一眼看到K20 Pro還是非常驚艷的,可以明顯感覺到這次官方在手機的外觀上做了很大努力。它的背部的視覺美感很豐富,中部深邃,兩邊絢麗,紋理在不同光線下的奇妙變化看著非常特別。這種感覺,就像發布會上說的那樣“理性之中暗含張揚”。
手機正面是一塊6.39英寸支持屏幕指紋的AMOLED屏幕,屏占比高達91.9%,沒有劉海,沒有水滴,更沒有打孔,而是采用了升降式攝像頭的方案來成全這塊全面屏。K20 Pro是小米旗下第一款采用升降結構的手機,對于筆者這種無法接受任何異形屏的人來說,這樣的設計才對口味兒。不可否認,其實任何異形屏都是對前置攝像頭妥協的結果,異形屏既不完整,也不完美,它們是有缺陷的,而且很難讓人真正忽略屏幕缺失的地方,而升降結構相對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K20 Pro這款2000萬像素的升降前置攝像頭,可以在0.8秒內升起,彈出時兩側會伴隨有發光效果,并可以設置音效,給你帶來一種小小的儀式感。官方測試可支持高達30萬次的彈出,就算一天自拍100次,都可以使用8年之久,耐用性方面沒有問題。個人觀點,在真正的屏下攝像頭面世之前,升降結構可能是目前最好的全面屏解決方案之一。
在升降攝像頭的頂部有一個小圓圈,這其實是一個呼吸燈,充電和來消息時會亮起,這是一個比較創新的設計,也是K20 Pro的小特色,缺點可能是安在這個位置不太好被及時看到。另外,在此非常值得一提的是,K20 Pro非常罕見地保留了3.5mm耳機孔。這意味著,耳機終于不用與充電線共用一個接口了,你可以邊充電邊聽歌,也更好地還原了耳機音質,這點必須給個好評,為Redmi點贊。
近幾年的手機外觀都在追求極簡設計,各種取消按鍵和開孔,雖然外觀確實更好看了,但像沒有耳機孔這種設計,真的給很多用戶帶來了不便,需要單獨外連轉接線才可以使用耳機,頗有些化簡單為復雜的意味,從用戶的角度來看,這真的正確嗎?
K20 Pro的底部也一反常態地出現了全新的設計方式,以往裝在手機左側的卡槽,第一次安排在了底部。這是很獨特的處理方式,這樣做有個好處,就是你可以不用取下手機殼就能取出手機卡,非常地方便。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個小問題,似乎卡針開孔和右邊的話筒開孔不在一條水平線上,這可能是受內部配件位置影響的結果,算是一點小小的不完美吧,但完全不影響用戶體驗。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把卡槽安在左側,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了,但是你就需要在取卡之前先取下手機殼,多少會給用戶造成一點小麻煩。從這里可以發現,Redmi在產品設計上,真正做到了為用戶體驗而設計。
看到了嗎?由于把卡槽移到了底部,K20 Pro的左側是完全平整的,很光滑,沒有任何開孔和縫隙,如果不帶手機殼使用,手感和觀感都會好很多,這樣的設計,很美,也很人性化,這是經過深思熟慮后的好設計!
K20 Pro的右側是電源鍵和音量鍵,電源鍵特別用了紅色標明身份,這樣的設計讓這款冰川藍多了一個醒目的點綴,紅藍配色也是非常絕妙的組合,自古紅藍出CP,這樣的配色,絕配。
此外,這次后置3顆攝像頭的K20 Pro采用了完全居中對稱的設計方式,上方的鏡頭組與下方的品牌logo和英文全部都居中對齊,使得整個后背的美感得到了極大提升,對稱的美感得到完美展現!說到底,還是對稱好看啊。
采用了第七代屏幕指紋解鎖技術的K20 Pro在解鎖速度上明顯進步了很多,幾乎接近物理指紋的解鎖速度,指紋識別的準確率也很高。在這一點上,K20 Pro不弱于現在市面上的絕大多數旗艦機。
另外,在這里非常有必要提一下的就是K20 Pro還配備了全功能的NFC模塊,可以模擬多種卡片,銀行卡,公交卡,門禁卡都可以很方便地錄入這款手機,坐地鐵/公交,支付,開門,一臺手機全能搞定,可以真正讓你做到不帶卡出門。NFC是屬于那種沒用之前覺得無所謂,一旦用上就離不開的功能,真的超級方便。
https://item.jd.com/100003534813.html
https://item.jd.com/100005882996.html
作為一款旗艦機,拍照功能必然是無法繞過的重中之重,Redmi K20 Pro搭載了今年旗艦機應用最廣的索尼4800萬像素的IMX586攝像頭,以及1300萬像素超廣角鏡頭和800萬像素長焦鏡頭。這組三攝鏡頭到底實力如何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樣張吧,都是原片直出,沒有經過任何后期調整。
日間室外主攝
日間室外主攝
K20 Pro室外拍攝的照片對色彩的還原度拿捏比較準確,拍攝主體的顏色不會過于鮮艷,也不會飽和度過低,整體畫面看著非常干凈舒服,絕大多數人應該會比較喜歡這樣的成像效果。
日間0.6倍超廣角開啟前后對比
日間0.6倍超廣角開啟前后對比
大的場面,尤其是拍自然風光和巨型建筑。通過這幾副樣張可以發現,K20 Pro這顆1300萬超廣角鏡頭表現力還是非常不錯的,它自帶的AI防畸變功能會有效修正廣角鏡頭帶來的拍攝主體變形。
日間4800萬像素拍攝和局部放大圖
這張在4800萬像素模式下拍攝的照片在電腦上放大了100%之后,植物葉子的輪廓依然非常的清晰,層次分明,沒有涂抹感,可見IMX586的解析力真的是非常強大。
日間長焦拍攝
這張兩倍長焦拍攝的照片,成像表現也還不錯,細節表現依舊豐富,沒有明顯的顆粒感,畫面顏色也沒有因為變焦拍攝而不準確。
室內主攝
室內主攝
室內微距
在室內不論是正常拍攝還是微距拍攝,K20 Pro的表現都可圈可點,成像效果令人滿意,被拍攝拍攝的主體成像清晰,顏色還原度也非常高。微距模式下的景深控制的也非常不錯,沒有混沌感,看著很舒服。
日間微距拍攝
日間微距拍攝
K20 Pro的微距拍攝給了我們不小的驚喜,將照片持續放大后可以看到非常多的細節被呈現出來,花枝和葉子上的絨毛,松針上的紋理,都能夠清晰可見。
日間人像模式
人像模式下,景深虛化的效果比較給力,立馬就突出了人物主體,并且人物的輪廓依舊比較清晰,人臉和身體周圍完全沒有涂抹感,只是發絲邊緣有些許消除的痕跡,但是看著還是比較自然的。這說明這套相機的AI算法是比較精準的,但仍然有進步空間。
室內前置自拍
前置2000萬像素攝像頭,K20 Pro在自拍模式下的成像效果也值得稱贊,拍出來的照片沒有過分美顏的感覺,人物自然清晰,連頭發絲都能比較清晰的呈現,說明這顆鏡頭解析力不錯。
通過各種模式下拍攝的樣張,我們可以看到K20 Pro的拍照性能還是比較理想的,IMX586的表現力不可小覷,三攝組合非常實用,自拍也很給力。這樣的拍照水平和Redmi K20 Pro的定位還是比較符合的,對得起它真旗艦的稱號。
作為一款旗艦機,最核心的東西當然還是性能,沒有強悍的性能怎敢自稱旗艦機呢?K20 Pro的核心配置毫無疑問是當下最頂級的處理器 – 高通驍龍855。
Redmi K20 Pro在安兔兔中的性能測試跑分在37萬分以上,在魯大師的測試中更是拿下了近38萬的高分,在3D Mark中的得分也不錯,毫無疑問的第一梯隊旗艦水準。
另外,我們也在Geekbench和AndroBench上做了測試,Redmi K20 Pro都拿到了非常優秀的成績,果然是真旗艦,毋庸置疑的性能強大。
游戲方面,我們試玩了《王者榮耀》,游戲畫面的幀率始終穩定在58 - 60FPS,各種輸出和放大招都非常流暢,半個小時下來基本沒有感受到任何的卡頓,手機后背會略微發熱,但幾乎不影響使用。
此外,我們還試玩了《和平精英》,游戲表現一樣很棒,全程無卡頓,走位非常順暢,沒有任何延遲的感覺。
值得一提的是,Redmi K20 Pro也為游戲體驗專門做了很多優化,比如游戲加速模式,在此模式下進行游戲可以讓你更加專注的進行戰斗,讓你快捷迅速地處理游戲過程中的來電和各種信息。
除了軟件優化,Redmi K20 Pro在硬件上也為游戲做了優化,設計了全新的散熱結構,采用了8層石墨均溫體散熱方案,散熱性能大幅提升,可實現快速吸熱和排熱,讓你的游戲體驗更上一層樓。
續航方面,Redmi K20 Pro采用了4000mAh的大電池,配合27W急速充電,達到了主流旗艦機的標準。但是它并沒有搭載無線充電功能,個人猜想這可能是出于想要保持手機厚度才做出的取舍,畢竟已經有4000mAh的大電池了,再加上無線充電模塊,會使得手機變的更加厚重。
Redmi K20 Pro這次真的是有備而來,也幾乎做到了面面俱到的強悍。Redmi K20 Pro一改紅米手機之前給人低端樸實的印象,用精致的工藝,優秀的設計,頂級的性能,先進的科技,一舉成功提升了Redmi的品牌形象。作為Redmi 的首款旗艦機,Redmi K20 Pro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從此Redmi有了屬于自己的全面產品線。期待Redmi今后更好的發展,也期待Redmi為我們帶來更多高品質的性價比好產品!
-
紅米
+關注
關注
1文章
887瀏覽量
2579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