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劉松看來,未來的產業互聯網實際上是實體經濟和數字技術的整體融合,它必將對各行各業包括制造業產生重大影響。
“淘寶早已不是靠搜索了,淘寶APP上最重要的兩個大流量功能,一個是淘寶直播,另一個是‘有好貨’。前者是網絡協同的一種形式,后者是一個‘千人千面’的推薦。”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劉松說。
阿里通過多年來在數據和技術上的沉淀與精進,成功構建起了龐大而出色的數字生態。對于創業公司而言,阿里在這一層面的戰略戰術有哪些可供借鑒之處,阿里又有哪些技術及服務可為前者賦能?
2019年7月7日至9日,由《中國企業家》雜志社主辦的新領袖創新大課暨2019(第十九屆)中國企業未來之星年會在上海開課。中國企業未來之星年會始辦于2001年,今年全面升級為新領袖創新大課,本屆大課聚焦“硬核創新”。
本次會議上,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劉松發表了題為《云上智能生態和數字化轉型》的演講。劉松認為,從產業升級的角度看,過去的20年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本質是一次記錄的革命,形成了大型信息化系統;第二階段,智能手機催生的消費互聯網,本質是分發的革命,通過APP模式可以零門檻投遞軟件與服務;第三階段,是產業互聯網的革命。
據劉松介紹,現在的阿里,是以周為單位上線新的業務,哪怕是聚劃算重新出山這樣的大動作,也只需要數周的時間。
科技進步推動產業升級
劉松是個科技迷,持續關注生物學、量子物理和信息技術的變革。他的演講是從以下幾個關鍵詞說起的。
1.黑洞。今年4月,人類第一次看到了黑洞視界的照片,是靠MIT一位29歲女博士發明的一種算法,它把地球上8個最大的望遠鏡結合了起來。這是人工智能第一次在天文學上幫助人類發現了我們原來不可能發現的東西,這是一場巨大的認知革命。
2.模擬量子系統穩態。人工智能神經網絡已用于模擬量子系統的穩態,這個對量子物理學來說特別重要。這意味著整個世界觀發生了變化。本來到了量子里面,我們認為是符合測不準原理的,但是我們現在明白,量子在穩態之間的躍遷,也是有一個過程。
3.線蟲。上周另外一個新聞是,人類第一次通過精確的觀測,發現了最小的生物體,線蟲。它的神經網絡之間,形成大腦的基本功能,和人工智能里面的神經網絡是同構的。
人工智能已經成為人類探索極限科學,獲得認知的最重要的加速器。所以在最重要的量子力學、生物學,包括未來癌癥的診療、新材料的生成里面,人工智能與人腦組成的混合腦力變成了最重要的爆發點。
今天全世界有30億人在用智能手機,人工智能、物聯網、5G,這幾種技術幫助我們滲透到整個物理世界、科研世界,對于科學基礎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
現在人類所有科研體系里面,有48%的科研,依賴于數據革命和算法的革命。這意味著我們未來看到的世界,借助人機混合的技術會有一個重大的新的知識爆發,所以我們也進入了大交叉的時代。
當這一輪人工智能、物聯網與各個產業、科研的交叉變成我們最大的紅利,任何一個企業都存在全新的可能。
劉松認為,從產業升級的角度看,過去20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記錄革命。2010年之前,實際上是記錄的革命。所有我們用在紙上、腦子里的東西,進入到信息系統里面,形成了所謂大型信息化系統。
2.分發革命。2012年迎來了智能手機的爆發,之后消費互聯網蓬勃興起。不管是美國的Google、Facebook、亞馬遜,還是中國的阿里、騰訊,這些大的公司都得益于這次巨大的消費互聯網滲透到生活,本質上是一個軟件分發的革命,每個人都等零門檻獲得一個特定功能的APP,包括快遞小哥工作用的APP。
3.認知革命。接下來將進入到產業互聯網階段,數據革命和算法開始對人的認知產生重大影響。
20年以后,大多數決策都應該是由人機混合的模式來做的,這是產業互聯網最大的變革。從技術的角度,AIoT+5G、區塊鏈、芯片等,成為其中的關鍵技術。
從商業模式上講,企業在消費互聯網時代還可以關起門來通過線上獲取客戶,但是到了產業互聯網時代,必須形成企業之間的跨界協同。
未來的產業互聯網實際上是實體經濟和數字技術的整體融合,它必將對各行各業包括制造業,產生重大影響。
“你的生態有多大,你的公司就有多大”
科技界有個詞越來越火,“數字孿生”。任何一個物理世界的東西,都可以在數字世界里面構建它孿生數字的雙胞胎。它有什么意義呢?就像中國的高鐵,如果測量高鐵跑在一個彎道上的噪聲,以往是要把這輛高鐵做出來,跑在路上,由每一個人拿一個分貝儀,在不同座位上測。現在在數字孿生世界里面,完全可以模擬到每一個座位可能有的噪聲。
數字孿生和人工智能,之前是各自平行發展的,數字孿生是一種理念,人工智能是一種普適的技術。
但這兩樣東西在今天由于算力的支撐變成一種結合。這意味著我們任何一個決策,如果有恰當的知識模型,在數字空間里面很快能夠定義重構,并且對物理空間反向提出一個指導。這個是我們看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科技發展趨勢,未來會延續15~20年。
在此基礎上,可做三個判斷:
第一,一切智能皆服務:未來的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結合5G,這“五合一”的技術基礎設施,會給普通創業者帶來一種服務。無論你懂不懂技術,你都可以隨時用鼠標或者手機得到自己需要的智能服務。
第二,邊緣能力極具想象空間。這里面包括邊緣計算,端上的人工智能,包括攝像頭里面芯片圖像解讀能力,包括在自動駕駛里面車載和道路的協同。邊緣層對我們來說最大的意義是,硬件成本急劇降低,以及5G降臨后,邊緣層可以自己做智能的小閉環。用戶在攝像頭上發現刮蹭以后,可以自動把這個信息傳遞給最近的騎警,這些東西都能夠在邊緣層產生一個接近人腦的智能。
第三,數字空間和物理空間用超級算力可以變成一個數字孿生的世界,完全不同于幾年前我們提到的O2O概念。
今天的AR/VR技術,還有呼之欲出的全息投影,會讓現在的會議成為像《星球大戰》里全息投影的模式,可以交互,但是物理上不必在一起。這些技術還可以應用到醫療、建筑、游戲等各個行業。
智能手機已替代了無數物理的電子設備,比如從車載的GPS設備、照相機,指南針、數字播放器等等,這就是過去10年間所發生的,未來我們會看到更大的機會,比如消費升級。中國有極大的內需市場,一個國家一旦過了1萬美元人均GDP以后,就進入到了加速增長的時段,無論是勞動生產率,還是消費需求的變化。
00后的存款是90后的兩倍,中國的汽車保有量不斷提升,支付寶全球有10億用戶,還有13億人至今沒有出過國……由此可見,未來中國的增長還有巨大的空間。在這一過程中,數字經濟對消費升級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數字世界有幾個概念或將被重新定義,其中包括消費升級,包括全鏈路體驗,也就是無縫感知。
另外,中國年輕化人群在過去10年推動消費互聯網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因為他們平均比歐洲、美國同年齡人要花4~5倍的錢,這也導致了整個數字世界,包含電子商務、移動支付,本地生活服務的發展。
全世界沒有第二個國家像中國一樣,年輕人在從就業第一天到他30歲的時候,平均不到2年換一部手機,平均不到5年換一部車,而且現在很多年輕人第一輛車就直接買奔馳或寶馬,這個是我們看到的巨大的消費升級潛力。
同時,國貨,也就是中國自產的重要產品,也具備重大機會,最近的618數據印證了這一點。在咖啡領域,像星巴克和Luckin 的競爭,現在才剛剛開始。咖啡在中國,有漫長的增長空間。
關于數字化轉型,阿里首席戰略官曾鳴教授寫了一本書叫《智能商業》。他講到一個基礎理論,未來的數字經濟是基于云計算上面的兩樣最關鍵的要素,一個叫網絡協同,一個叫數據智能。
1.網絡協同。簡單來說,網絡協同是用來圈人和讓人之間協同的,這是一個平臺模式,就像淘寶的上千萬商家和淘寶的數億用戶一樣。
2.數據智能。它更重要的是能夠帶來認知的提升,通過數據智能帶來更實時、全面的決策,向數據智能要更多的紅利。
網絡協同和數據智能是數字化轉型的雙螺旋。當你構建一個新的數字化轉型大模式的時候,要回頭想想,你在網絡協同上做了什么,你在數據智能上做了什么。
雙十一其實詮釋了巨大的社會化協同,這背后是200多個國家,超過1000萬商家,超過10億用戶,2135億的成交額。
對于任何一個企業來說,你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很有可能在你的營業執照之外。你的增長點肯定不在營業執照里面,可能在消費升級、產業升級里,但真正的學問在于,如何把你已有的核心競爭力和那個營業執照和你之間有一定關聯的外部資源整合起來。你的生態有多大,你的公司就有多大,你的生態就是你的核心競爭力。
技術已經走到舞臺中央
在過去10年,阿里云見證了中國企業的數字化創新。2014年,阿里云全面商業化,其中最重要的是開始服務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尤其借助網絡協同、數據智能、商業模式創新等。
2017年,阿里認為未來的技術很大程度是依賴于產業互聯網下面的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于是成立了一個全球研發機構達摩院,這里面包括4+X的方式,包括在人工智能里面的機器智能,大規模的云計算和數據計算,金融科技、區塊鏈這樣的一些技術,還有量子計算這樣有前瞻性的技術。
劉松表示,阿里關注量子計算,是因為它是未來最重要的一次計算革命。對于阿里巴巴全球研發機構達摩院來說,它的使命是要在底層技術上進行創新。
劉松認為,人工智能算法體系共分為三層:
上面一層是業態,包含淘寶、天貓、阿里云、支付寶等;中間一層是數據智能產品,比如智能應答、導購機器人、輿情的分析等,可能都是一個公司級別的產品;再下面是底層技術,拼的是科學家的能力。
在年初的評測中,全球只有兩家公司的人工智能閱讀理解超過了人類的水平,一個是阿里,一個是微軟。它是可以應用在法律行業的,比如智慧法庭,包括把所有的判案,2000多萬個卷宗全部閱讀了以后形成一種能力。阿里云曾為一個叫“法小淘”的公司提供過底層技術支持。比如一個經濟糾紛案例,你用語音說明情況,它就會告訴你,你這個案子的贏面有多大,應該找哪里的律師。
這些人工智能的算法技術和底層的核心技術,不僅服務于阿里內部,也服務于外部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
技術底座以外,再往上,對于企業來說,阿里有什么可以去提供和交付的?一個底層的云平臺,一個數據平臺和上面的三個中臺,這里面包含了業務中臺、數據中臺、AI中臺。
這些東西使得一個企業內部,核心能力是垂直的,但是需要一個橫向的東西幫助你創新和試錯。
中臺是創新的容器和能力的創新,你在這里不只是能夠快速構建一個孵化器和新產品,降低試錯成本,更重要的是你能夠找到更多別人研究的成果。以往做一個ERP項目平均一年到兩年,甚至三年。現在做任何一個應用,差不多就是6~8個星期,這是數據中臺的能力。
數字化轉型必然依賴三個中臺的行動,但并非每個都是迫切需要的。如果是智能工廠,只想滿足工業智能維護的問題,可以先組建一個AI中臺,每個拿出來都會有具體的技術,包括在新零售領域也可以拿出來一個模塊用在里面。
阿里內部的IT系統,可以賦能于工業、服務業、政府等各個領域。阿里整個生態遠遠不止于技術,還有一個巨大的生態對接的能力。技術里面還有高德這樣基礎的地理信息的服務,生態里面有新零售、新金融、健康文娛等。未來往往是1+X的模式,就是底層有一個大的技術平臺幫助你轉型,上面再對接一個個互聯網的用戶生態。
飛利浦中國是第一個關掉數據中心、全面使用云計算的一個公司,這在外企里面是非常難的,因為它需要歐洲總部的同意。它得到了平均54%的效率提升,這是成本的節約。此外,還有海底撈等多個企業也在使用阿里云的服務。
與PC和移動互聯網時代不同,整個產業互聯網的形態會產生一個重大的變革,它的復雜度要比消費互聯網高1~2個數量級,包括了一個重度垂直,包括了一個大的產業規模,但最重要的問題并不是消除信息不對稱,而是消除能力的不對稱和資源的重構,這個是數字化轉型的關鍵。
對于傳統企業來說,進行數字化轉型有兩個難點:一個是組織內達成共識的成本最高,一個是獲得跨界能力的組合最難。以制造業為例,除了已有的制造業核心能力之外,要在上邊增加數字FLOW那一層,即基于數據流、信息流,甚至是基于金融流,重新組合這個企業的模式,不是為了生產而生產,而是為了客戶價值而生產。
整個制造業未來10年到15年會成為所有現代科技的集大成者,制造業的數據化轉型,首先應該讓制造業的企業家了解影響制造業的關鍵技術,比如未來5~10年3D打印、機器人、AR、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成熟,對技術趨勢的判斷比讓他們在管理上繼續提升可能更重要。
技術已經走到了舞臺中央,任何一個企業家,無論你做的行業傳統與否,你都需要技術的語言、技術的基礎設施,跟幾十億人或者幾億人去產生連接。對于企業家們來說,首先自己的團隊要能理解技術世界、理解消費升級、理解面臨的各種組織挑戰,變成一個靠譜的團隊。
劉松認為,未來的制造業,很有可能是IP的業務,就像迪士尼和漫威這樣的公司,而不僅僅是一個制造商。他建議中國的企業家們,不妨將思考方式從生存的局限里面跳脫出來,更多考慮一下中國人能不能創造出自己的模式、自己的文化范式,這是中國和發達國家之間巨大的差異,但互聯網給了中國這樣的機會。
-
阿里巴巴
+關注
關注
7文章
1617瀏覽量
47297 -
產業互聯網
+關注
關注
0文章
70瀏覽量
5383
原文標題:阿里巴巴劉松:產業互聯網正在催生重大變革
文章出處:【微信號:CEOMakers,微信公眾號:CEO創客】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