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近日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稱,美國衛星電視巨頭 Dish Network 正在和谷歌商討共建美國第四個移動運營商。
與此同時,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國,有消息稱中信網絡獲得了工信部頒發的基礎電信業務牌照,獲準從事互聯網國內數據傳送業務。由此,有評論稱繼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之后的“第五大運營商”誕生了。
兩件事的真實性都有待確認,二者之間似乎也沒有必然關聯,但深究其里卻有意外發現——不管在哪個國家出現多少家運營商,電信網、廣電網與互聯網之間的糾纏永遠剪不斷理還亂。在 5G 浪潮的沖擊下,“三網融合”進入了一個新的戰場。
圖 | 美國四家運營商(來源:蛋蛋贊)
Dish 的初衷
Dish 的發展歷程是有線電視業的一部濃縮史。
圖 | Dish的部分頻道(來源:WorldSoccerTalk)
Dish 的前身是一家衛星電視設備經銷商,后來發射了一系列衛星并成立了 Dish Network 品牌,成為美國領先的衛星電視服務提供商。在 2014 年美國第一大衛星電視運營商 DirecTV 被 AT&T 收購之后,Dish 成為美國最大的獨立運營的衛星電視服務提供商。
2012 年是美國有線電視行業滑落的起點,在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接連的沖擊下,有線電視的付費用戶以每年 1% - 3% 的速度下降。阻止用戶流失是整個行業的難題。
Dish Network 為此推出流媒體電視服務 Sling TV,在傳輸媒介上干掉了機頂盒,通過互聯網傳輸內容,并掀起了“價格戰”:20 美元/月看 CNN、TBS、ESPN 等 22 個主流頻道。相比于同行,這一做法頗有成效,但與 Netflix、Hulu、YouTube 這些流媒體“新貴們”相比,Sling TV 的競爭力并沒有那么強。
從近幾年的財報來看,Dish 的營收與整體用戶數雙雙下滑,業務壓力空前。
阻止用戶流失成為 Dish 所有戰略的初衷。因此當 T-Mobile 和 Sprint 合并的消息傳出之后,Dish 格外關切。它很清楚,除非兩大巨頭拋售部分移動網絡資產(主要是 T-Mobile 出售 Boost Mobile 及其頻譜資源),否則合并根本不能通過壟斷法。
回顧歷史就能發現,Dish 入局電信業務的想法早已有之,它在 2013 年曾試圖收購 Sprint,在 2015 年曾計劃與 T-Mobile 合并。
除了覬覦移動網絡這塊蛋糕,Dish 對 5G 和物聯網也有所布局,并且針對物聯網制定了明確的建網規劃:在 2020 年以前建成一張覆蓋全國的 700 MHz NB-IoT 網絡(Dish 曾收購了 700 MHz 頻譜資源,FCC 要求 Dish 充分利用這一頻段,否則將面臨處罰并歸還頻譜資源)。去年年底,Dish 開始聯手愛立信等設備商搭建核心網絡。
目前,為了能成功接手 T-Mobile 的資產,Dish Network 的 CEO Charlie Ergen 已經籌備了約 100 億美元,比 Charter Communications Inc. 和 Altice USA Inc. 等競標者更具競爭力。再加上有傳言稱谷歌將要加入 Dish,由此看來二者聯手成為美國“第四大運營商”的幾率很大。
T-Mobile 和 Sprint 的過去
電信運營商們的輝煌與掙扎。
有人把 T-Mobile 和 Sprint 的合并稱為“老三和老四的斷尾求生”。根據 Recon Analytics 的數據顯示,基于 2017 年第四季度數據,T-Mobile 和 Sprint 合并后的公司在用戶總數方面仍然不及 Verizon 或 AT&T。
圖 | 2017 年美國四家運營商相關運營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T-Mobile 是德國跨國移動電話運營商德國電信(DeutscheTelekom)在美國的子公司。在此我們只討論 T-Mobile USA。
T-Mobile USA 前身是 VoiceStream,2001 年 5 月被德國電信以 240 億美元收購,它是美國第三大運營商,也是繼 Verizon Wireles 之后超過 160 萬用戶的第二大成長最快的公司,平均每季度增長 1 百萬用戶。
通過國際漫游協定連接到德國電信并與其他 GSM 網絡兼容, T-Mobile USA 在全球范圍內所提供的覆蓋面積,比任何一家美國無線運營商都要多。
在美國, T-Mobile 提供 Wi-Fi 無線服務,在包括機場、機場俱樂部、星巴克咖啡、Kinkos、Borders Books and Music 在內的很多地方部署了超過 4500 個熱點。
圖 | T-Mobile 2014-2018 年部分財務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Sprint 成立于 1938 年,前身是 1899 年成立的布朗電話公司,它從堪薩斯州的一家小型地方電話公司成長為一個全球性的通信公司,在超過 100 個國家及地區為 2600 多萬個商業與住宅客戶提供服務。
它擁有美國的第一個全國性、全數字化光纖網絡,以及屢獲殊榮的 Tier 1 IP 網。
2012 年,客戶數 5600 萬、全球員工數量 7 萬的 Sprint 被軟銀以 201 億美元收購 70% 股份。截至 2018 年 7 月,軟銀的持股比例達到 84.74%。
需要提到的是,軟銀也曾試圖收購 T-Mobile,但以失敗告終。近幾年聽聞 T-Mobile 要與 Sprint 合并,孫正義便想趁機擺脫 Sprint 的資產,甚至約見美國總統特朗普,答應投資 500 億美元并創造 5 萬個新的工作崗位,但最終還是遭到 FCC 的拒絕。
圖 | Sprint 2014-2018 部分財務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相比之下,AT&T 僅在 2018 第二季度營收就達到 389 億美元,Verizon 第二季度營收 322 億美元。相當于“老三”和“老四”一年的營收。
美國通信運營商的業務構成主要是服務收入、設備銷售以及設備租賃。
從 2015 年開始,不管是服務還是設備市場,都近乎飽和,各大運營商進行大量的促銷活動展開競爭。AT&T 和 Verizon 對此有不同的應對政策,AT&T 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售賣設備,促使設備收入大量增加;Verizon 推行更貴的無線業務以及“無限量套餐”收獲了大量的后付費用戶。
相同的是,四家運營商都在以 FAANG(Facebook、Apple、Amazon、Netflix、Google)等互聯網企業的沖擊下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低值化、管道化危機。
不同的是,面對市場飽和的現狀,AT&T 收購了時代華納,逐漸向“移動流媒體”的內容生態靠攏。Verizon 盯上了 AOL 和雅虎,希望向大型媒體集團轉型,從線上廣告獲利,數字營銷和媒體生態成為它的新方向。
而 T-Mobile 和 Sprint 茫茫然不知去路。
如果谷歌選擇放棄,還會有 FAAN 站出來
互聯網重構了商業世界,同樣也重構了電信業。
在“谷歌參與 Dish 建設第四大運營商”的消息出現后,谷歌很快做了回應,“谷歌沒有與 Dish 進行任何關于創建無線網絡的對話”。
2015 年,谷歌推出了 Project Fi 的虛擬運營商(MVNO)業務,這標志著谷歌正式進入了無線網絡市場。涉足虛商業務為谷歌智能手機產品提供了支撐,同時又為其在電信運營市場創造了新的盈利模式。此外,基于 IoT 和智能家居業務也是谷歌新業務的重點方向,很顯然,這與 Dish 的建網規劃不謀而合。
鑒于谷歌一直在電信運營業務方面“瘋狂試探”,以上回應的真實性不置可否。
即使谷歌當真沒有爭當第四大運營商的野心,但 FAAN 中的其他巨頭想不想,還真不好說。
拿亞馬遜來講,在去年成為繼蘋果之后第二家市值突破一萬億美元的上市公司。一家原本只在網上商店賣書和玩具的電商企業,通過不斷地探索新業務以及技術創新,目前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云計算服務商、最大的智能音箱和智能語音服務提供商,既賣食品、衣服、電器、服務,也賣物流倉儲、云計算、支付網絡,甚至還在 2000 年成立藍色起源(Blue Origin)商業太空公司,要賣太空飛行服務。
亞馬遜的殖民地版圖在不斷擴張,電信業當然逃不過。
在 Dish 之前,有報道稱亞馬遜將收購 Sprint 的 Boost Mobile 業務。
圖 | Boost 宣傳海報(來源:Boost 官網)
在美國的無線預付費和手機銷售市場,Boost Mobile 是規模較大的運營商品牌之一,美國的手機用戶可以通過 Boost Mobile 購買到各種品牌的智能手機,以及基于 Sprint 的各類預付費無線套餐。
業內人士分析,亞馬遜的目的可能是希望重塑其“互聯網無線計劃的分布和落地”,同時通過 Boost Stores 來擴大其主要業務的滲透率。
市場調研公司 Moffett Nathanson 的分析師克雷格·莫菲特則認為,亞馬遜應該是想從擁有無線頻譜業務中獲益,因為它正在計劃構建無人機投遞網絡以及無人駕駛運載工具。
其實早在 2014 年,亞馬遜就推出了第一款智能手機 Fire Phone。未來,除了提供帶有 Boost Mobile 的智能手機服務,亞馬遜還可能將無線連接直接集成到其消費級智能硬件陣列中,如 Fire TV 和 Echo 智能音箱,并以此繼續滲透到萬物互聯和智能家居市場。
通信業對貝佐斯的選擇憂心忡忡,他是否會像重塑零售、云計算和媒體市場那樣,完全重塑無線市場?
就算谷歌和亞馬遜都選擇放棄,其他互聯網新貴會放過通信版圖嗎?
戰爭與和平
因為有一雙“有形的手”,“主動戰爭”與“被動和平”之間產生巨大差異。
“三網”之間的戰爭與和平是市場規律,是一個世界性的世紀課題。對此,我們能清晰地看出,在美國電信王室與互聯網新貴之間的矛盾中,主動求變發揮了更大的作用,而在中國,政府主管選擇“被動和平”。
“三網融合”和“中國廣電”是這個所謂“和平”之下的產物。
“三網融合”早在 1997 年就在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中被提出,但在 1999 年又出臺了 [1999] 82 號文件規定,“電信部門不得從事廣電業務,廣電部門不得從事通信業務,雙方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為跟隨世界潮流,“三網融合”在 2001 年再次被提起,2004 年開始 IPTV 融合業務試點,這勉強算是“三網融合”唯一一個實質性進展。
“中國廣電”(全稱“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4 年,注冊資本 45 億元,2016 年成為合規合法的電信運營商,也是廣電系用來推進“三網融合”的主體。相比于電信 1580 億、移動 3000 億、聯通 872.69 億的注冊資本以及人才、技術,廣電手里除了 700 M 頻段以外,一無所有。尤其因為廣電各省公司“群雄割據”,中國廣電這個國字頭的運營商并沒有實現“中央集權”,連各省公司的廣電網絡都無法整合,融合三網聽起來更是遙遠。
在民眾眼里,中國廣電與“第四大運營商”的頭銜毫無關聯。
目前,中國有移動、聯通和電信三大電信巨頭。但事實上在 2008 年以前,國內出現過 7 大電信運營商:最早是電信、移動、衛通、聯通、網通、吉通、鐵通七家共存;2002 年,電信北方10省分公司和網通、吉通合并為新網通,六家并存;2008 年電信、聯通 C 網、衛通基礎電信業務合并為現在的中國電信,聯通 G 網和網通合并為現在的中國聯通,移動和鐵通公網合并為現在的中國移動。
盤根錯節的關系背后是利益的糾纏與交割。因此,“三網一根線”動了很多人的奶酪。
面對有特殊意義的 5G,FCC 在 T-Mobile 和 Sprint 的合并案上可能有所松動,國內的監管者則讓曾經徘徊在暗場的中國廣電再次入局。
6 月 6 日頒發 5G 牌照當天,一張合照出現在各大報紙和網站。這一波被渲染到高潮的移動技術迭代革命,給不明所以的群眾強烈的精神振奮。業內人士則在狂熱之后則陷入了冷思考,“提速降費同時建設 5G”這股力量給“三大運營商”帶來的究竟是什么?中國廣電一手 700 M,一手 5G,前方的路該怎么走?
圖 | 工業和信息化部頒發 5G 牌照(來源:工信部)
唯一由衷開心的可能是中國鐵塔(由三大運營商出資成立、用以促進電信基礎設施資源共享的固有通信鐵塔基礎設施服務公司),廣電的加入終于可以讓鐵塔久違的共建共享實現大跨步。
“人類在永恒的斗爭中壯大,在永恒的和平中毀滅”。
-
運營商
+關注
關注
4文章
2398瀏覽量
44489 -
5G
+關注
關注
1355文章
48470瀏覽量
564676
原文標題:5G浪潮激化“三網融合”持久戰,要戰爭還是要和平
文章出處:【微信號:deeptechchina,微信公眾號:deeptechchina】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