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網,通俗的說就是電網的智能化,也被稱為“電網2.0”,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雙向通信網絡的基礎上,通過先進的傳感和測量技術、先進的設備技術、先進的控制方法以及先進的決策支持系統技術的應用,實現電網的可靠、安全、經濟、高效、環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標。加強智能電網的建設,對于電力市場的高效運作有非常顯著的優勢。
中國的智能電網改造項目早就扣緊了跨國大公司的心弦,不論是韓國LG,還是美國通用電氣,或者是德國西門子,都想借智能電表這一終端改造項目,尋求中國這個即將跨入全球最大的先進輸配電系統市場的落腳點。
不過,智能電表的安裝也帶來了很多用戶的質疑。根據上海本地媒體新民網所作的調查,80%的上海居民在安裝了智能電表之后,用電量激增,有居民還在網上曬出了改裝電表前后三個月的電費:從改裝前的61.40元,到改裝后的102元,再到安裝電表一個月后316.20元。
對此,電力部門也非常頭疼,因為“電表并沒有問題”。站自動化和電力運輸、智能電網網絡和智能儀表等帶來了機遇和挑戰。目前電力系統進行智能電網解決方案,一些是啟用智能儀表,一些是進行配電系統升級。預計到2020年期間,智能儀表的安裝量將達到8.32億套,今后幾年電力企業都將會更換先進智能儀表。
此外,據美國市場調查與咨詢公司MarketsandMarkets官網發布的題為“2011年至2016年全球智能儀表市場的出貨量、類型、地理因素、應用、規范市場趨勢及預測”的報告,全球智能儀表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10年的43.81億美元增長至2016年的152.614億美元,2011年至 2016年復合年增長率將為20.8%
雖然現階段我國的儀表行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產品結構和創新能力都還有待加強,但是面對現存的挑戰和機遇,國內儀表儀器行業的發展前景還是樂觀的,行業正走在創新發展的道路上。
智能電網支撐中國夢
十八大以來,“中國夢”、“美麗中國”等成為全國關注的熱詞。關于中國夢,除了國家發展等宏觀戰略之外,與人民群眾生活緊密相關的民生問題更是成為這次兩會代表們關注的焦點話題。智能電網作為國際電網發展的方向,不僅是當前和今后較長時期內能源變革的核心要素,更是與人民生活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智能電網作為現代社會的重要國家基礎設施,其發展不僅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和載體,更是支撐中國夢的重要基礎。
智能電網助力驅散霧霾
霧霾是當下一個沉重的話題,它的產生與我國過去粗放型經濟和能源發展方式關系緊密,是問題長期積累的綜合體現。轉變能源發展方式,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提高能效、促進用戶側節能等已成為應對霧霾的有效舉措。智能電網作為新一輪能源科技革命的核心,作用巨大。
智能電網能夠促進可再生能源可持續發展。近段時間的霧霾重重,更堅定了政府發展綠色能源的決心。風電、太陽能發電將在中遠期成為我國重要的綠色能源支柱,戰略意義重大,然而其間歇性和波動性對傳統電力系統的安全、經濟、可靠運行帶來了巨大挑戰。智能電網通過堅強的網架和集成先進的技術,使電網成為非水可再生能源、常規電源以及電力客戶之間的重要互動平臺,促進大范圍全局資源與信息的整體優化調配,從而最大程度挖掘電力系統接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潛力,為可再生能源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智能電網能夠促進發展綠色交通。目前,“純電驅動”作為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的發展方向和重中之重已達成廣泛共識。在治理霧霾呼聲漸高的今天,純電動汽車的發展步伐正在加快。通過智能電網,實現智能化充電管理能夠降低對配電網影響和對應升級改造投入,有效提高可再生能源并網規模以及常規電源運行效率,最大化節能減排效益,同時通過峰谷電價以及需求側響應等機制,降低用戶成本支出,利用智能電網中已有通信信道與信息平臺,實現資源高效復用,是實現電動汽車產業綜合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徑。
智能電網將有效支撐能效提升和節能減排。從發電側看,智能電網通過優化調度運行,為發電機組提供了更為穩定的運行環境,進而提高燃煤發電效率,同時促進清潔能源的合理開發和高效利用。從電網側看,通過采用大量的智能化技術,降低輸變電設備設施的能耗的同時,提升電網系統輸電效率、降低網損,實現電網側的節能減排效益。從用戶側來看,智能電網一方面通過擴展需求側服務,為電能使用效率的管理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為能效管理業務提供智能化控制管理平臺;另一方面,智能電網還將通過引導用戶參與互動,促進智能高效電器設備應用,提升用戶用能意識,進而促進能源消費方式的轉變。
智能電網讓生活更美好
隨著社會的發展,智能電網已經逐步成為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基礎設施。就像20年前的互聯網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一樣,智能電網將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更多變化,有些變化也許現在能夠看到,有些現在可能還看不到,然而智能電網能夠更好地為城鄉發展服務卻是肯定的。智能電網可以進一步豐富我們的城市服務內涵。除了上面提到的綠色交通之外,在智能電網信息平臺下,可以讓智能小區、智能家居輕松實現。
智能電網促進更安全、更可靠的供電。現代生產生活都離不開電,我們未來對電的安全可靠供應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堅強可靠的電網需要監測、調度控制、運行檢修等環節的共同支撐。應用智能電網的關鍵技術,可以實現電網的全面監控、靈活控制、便捷運維,提升電網的自愈能力,有效避免電力供應的中斷,提高供電可靠性和用戶供電質量。
智能電網包含的雙向交互服務系統,能很好地實現雙方的信息交互,在為用戶提供用電、用能服務的基礎上,提供增值服務,實現智能用電管理,更好地參與公共市政管理。用戶可以通過智能小區 /樓宇實現對用能設備的監測與控制,實現居民能效智能管理和服務雙向互動,為用戶提供更安全、更可靠、更優質、更科學的用電服務。居民還可以通過雙向互動服務平臺,反饋自身的需求和建議,來完善社區的管理。
智能電網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助力經濟低碳、可持續發展。通過延伸到各類用戶的信息系統平臺,實現智能用電管理,用戶實時掌握用電數據,大幅提升能效管理水平。智能電網建設過程中,電網企業、相關設備和服務供應商、科研機構等利益相關方都將參與智能電網的研究和建設。在此過程中,通過智能電網帶來的新需求引導相關產業實現轉型升級,同時也將創造一些新的商業機會和利益增長點。
近日,國家科技部、國家發改委將智能電網與特高壓一期納入“十二五”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試點,智能電網發展前景可期。伴隨著國家一系列政策舉措的逐漸出臺和國家電網公司智能電網建設的深入推進,智能電網距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近。讓我們在期待“中國夢”的同時,抓住智能電網發展歷史機遇,讓智能電網更好地服務 “美麗中國”。
他們不知道如何智能用電
早就經歷了智能電網改造的英國、美國家庭,可能對這一現象更有心得和發言權。
2010年,美國各大電力公司在全美境內共安裝了約200萬塊智能電表。從那之后,各大電力公司的噩夢便開始了,各種投訴如潮水般涌入,某些州工作人員甚至接到了群眾的集體訴訟。投訴的主要內容是“新電表增大了用電量”。
而通過調查發現,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不是電表“吃電”,而是用戶的用電習慣以及智能用電常識普及并不到位。
當然,在一天的忙碌工作之后,再花兩個小時甚至更多去惡補洗衣機、空調甚至手機充電器的功率有多大,哪些電器在什么時段用電更省?這顯然違背了智能用電系統用于優化用戶用電體驗的初衷。
其實,需求側管理(對用電一方實施的管理)的市場同智能電表的市場一樣龐大,因為那些安裝了智能電表的用戶,可能根本不知道如何智能用電。
你需要一個整體解決方案
所有的超市管理者可能都會頭疼一件事情:一天當中,總有那么幾個小時,超市中的顧客零零散散,你卻不得不為這些顧客,哪怕是一個人,打開所有的燈,開上足量的冷氣或者暖氣,否則你精心打造的優良口碑就毀之一旦。
實際上,在這幾個小時里面,“偷偷地”關掉幾個燈,少開幾個角落里的空調,顧客的消費體驗并沒有什么不同。
這時你可能需要一個超市用電的整體解決方案,這里的方案并不是在早上8點你要親自去打開所有的燈,而到了下午3點去關掉隔排的燈,以此優化用電--電腦終端可以為你解決好所有的事情。
當然,你也不用自己去統計每天開幾個燈最劃算,后臺的電腦會統計出每個設備的用電量,然后幫你打點好一切。
你需要的是對著電力公司開給你的電費單,去算一下這個月的純利潤又增加了多少。
這樣是不是很棒?更棒的是,現在你的身邊就有這樣的服務出現了。
教你如何省電省開支
國家電網電力科學研究院武漢南瑞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武漢南瑞)就是一家研究如何幫你智能用電的公司。
在武漢的外環以東方向,正在修建一座未來科技城。在這里,智能電網不僅是示范項目,也是這座衛星城中的供電、用電方式。
“我們通過用電終端反饋的用戶信息,統計出用戶端用電,甚至用氣、用水的數據,哪些時段是用電高峰,哪些區域更喜歡在什么時候用電,哪些電器在哪些時段更容易被使用……然后做出對比分析,這樣我們就可以為用戶定制出一套用電方案。”武漢南瑞高級工程師劉飛介紹,“這套用電方案是在后臺執行的。如果你需要,在你踏進家門之前,電燈、電視、空調都已經打開。如果你有先洗澡的習慣,那就讓系統設置成先燒熱水吧!”
不止個人用戶可以通過智能用電方案節電,企業也可以通過智能用電方案保證用電的穩定。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是最早一批落戶武漢未來科技城的企業,對于華為這樣的高科技企業來說,供電電流的可靠與穩定會直接影響到產品的合格情況率,“一個電壓或頻率的細小波動,就有可能會讓整個生產線上的作業全部報廢。”武漢南瑞節能事業部的張愛芳說。
通過監測廠區內的供電情況,后臺會對廠區供電系統的運行狀態進行實時監測,針對供電故障及時自動處理電源不斷地作出調整,保證生產線上的用電穩定。這也會為制造型企業節省一大筆開支。
“不僅僅是用戶,政府供電部門同樣可以從這些數據中獲益。”張愛芳說,智能終端收集到的用戶用電信息,能夠為供電部門提供電力調度借鑒,同時也可以監測到高耗能區域的用電情況,為需求議價提供良好的基礎。
未來科技城項目,在中國不止一個,北京、天津、廣州也都有類似的科技城項目。“我們希望通過這種開放的平臺,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加入到智能電網的研究中,科技城一方面是提供智慧城市的模板,另一方面也是讓園區內的科技型人才在生活體驗中尋找靈感,探索出更加人性化的科技、服務模式。”張愛芳說。
在生活、生產場景下,智能電網的應用更加側重向現代服務業發展--探索后端并提供高效節能的用電規劃。
用電也許還能賺錢
在后端的探索中,用電解決方案只是一部分,智能電器(即使用智能能源管理系統優化電網分配負荷)也在迅速發展中。
根據派克調查機構最新的報告顯示,智能電器市場的年產值將從2012年的6.13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349億美元。
這意味著家庭中的電器將會變得更“聰明”--它們知道如何省電。更讓個人用戶欣喜的可能是傳統電力供應中生產者與消費者界限的模糊。
2月,國家電網公司發布了《做好分布式電源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根據這一新政,今后百姓家不但能用太陽能、天然氣等新能源發電裝置給自己家供電,還可以將用不完的電賣給電網。
雖然這一新政的實施效率尚需觀察,但其中隱藏的清潔能源發展機遇不容忽視。特別是對于一度過剩的風能、太陽能產業,全民節能的概念也許能讓他們找到新的生機。
電力或是新的投資寵兒
新能源發電設備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并得以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但要實現電力儲存,并最終作為資源售賣,還需要解決儲電的問題,而這也是世界范圍內尚待攻克的難題。
美國明尼蘇達州、北達科他州以及愛荷華州是美國最大風力發電機的所在地,雖然這些風電設備能夠不斷地將風能轉化為電能,但卻無法將其全部輸出--這些地方沒有足夠的輸電容量。
雖然我們可以通過改造電網來實現電能的輸出,但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誰能夠預計20年后該地區會有多少用不完的電要輸出?
也許汽車可以作為緩沖器,用于儲存用不完且無法輸出的電能--至少西門子公司的技術人員是這樣認為的。如果有20萬輛電動汽車與電網連接,那么就可以快速輸入8000兆瓦的電力,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德國目前的用電總量。反過來,這20萬輛電動汽車能夠將德國用不完的電儲存起來,或許可以防止2006 年西歐大停電事故再次發生。
除能源儲存之外,為配合穩定、持續可靠的電力輸出,移動變電站也成為必需,雖然在國外這一技術已經投入使用多年--加拿大安大略水電服務公司已有40多年使用移動變電站的歷史,但在國內,移動變電站才剛剛打開市場。
2012年6月,西門子變壓器(武漢)有限公司和大連供電公司研發團隊研發出國內首個66千伏以上智能移動變電站。它還采用了太陽能光伏發電和超級電容器儲能的交直流電源,這將使得移動電源供應變得更加綠色環保。
西門子能源首席技術官MichealWeinhold認為,我們目前正處在電力新時代的開端,電網將把整個世界聯系在一起。
而對于硅谷的投資人來說,太陽能板、風能以及LED燈已經是上一輪的投資熱點了,這些清潔能源需要“重新被評估”,“能夠允許多種能源形式接入的電力系統才是下一輪的投資熱潮。”美國投資公司VantagePoint的CEO艾倫這樣說道。
智能電網帶來的賺錢機遇
現在,你可以看到的是,即使電力行業是一個資源型行業,仍然不妨礙智能電網給大家帶來賺錢的機會。
作為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電力工業投資大、產業鏈長的特點,勢必惠及上下游的諸多企業,即使你只是一個備受時代調侃的程序員,說不定也能因為智能電網漲工資--智能電網的構建,離不開通信信息行業的技術升級。
“未來智能電網首先需要解決大量清潔能源接入的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孝信在此前的一個智能電網學術交流會上說。信息技術引入以實現電網智能調度是實現風能等清潔能源大規模接入的必然路徑。
而信息技術的完善情況也直接影響到智能電網的安全性,因為數據收集及分析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用戶隱私以及能源調度、使用數據。
智能電網有望成為智能家居經濟的加速引擎
氣候變暖、能源短缺是迄今人類所遇到的最大范圍的公共危機,向低碳綠色經濟轉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節能減排、綠色能源、可持續發展等課題逐漸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作為重要的能源基礎產業,電力工業對上述發展目標的實現承擔有重要責任和義務。在此情形下,智能電網應運而生。那么,到底何為智能電網?與我們百姓又有什么關系?它將為未來的智能家居生活帶來什么樣革命性變革?
所謂智能電網,就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雙向通信網絡的基礎上,通過先進的傳感和測量技術、先進的設備技術、先進的控制方法以及先進的決策支持系統技術的應用,從而構成的安全、高效、環保的新一代電網。智能電網建設需要實現電力光纖入戶,電力光纖可輸送電能、搭載互聯網和電信、廣播電視信號,同時也可滿足物聯網通信需求,從而實現資源整合。
從智能電網定義中,不難看出與我們老百姓的關聯,智能電網將為我們的生活掀開美麗的篇章,讓更便捷、更美好的生活方式也將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比如,在智能電網的支持下,各種高檔家電能根據自身的用能要求選擇不同等級的高質量、高可靠性的電能供應; 家里的各種電器可以根據你的設定或遠程遙控指令,自動選擇最經濟電價時段完成你指派的各項任務;基于智能電網交互平臺的各種應用會讓人應接不暇,可以做到足不出戶聯通世界。
僅以智能家居為例,就可略見一斑。通常對智能家居的定義是:利用電腦、網絡和綜合布線技術,通過家庭信息管理平臺把與家居生活有關的各種子系統有機結合起來的一個綜合系統。智能家居實現新能源、儲能并網運行,雙向計量,戶內微網運行監控及智能家居控制,并展現用戶與電力公司信息互動的智能用電應用,實現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隨著智能電網的建設和發展,智能家居將在智能電網產業鏈中被賦予更深層次的內涵,以智能家居系統為核心的家庭用電單元將變得更加智能高效。
從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的角度來看,最終的智能電網會把電力網提升為電力、數據、視頻、智能家電控制、樓宇自動化和電動交通等多功能合成的互動網絡,還會營建一個“電力光纖復合電纜電網”和“一個比3G更大的產業鏈”。據此,美國知名風險投資公司Zpryme預測,2014年全球智能電網市場將達1714億美元。如此巨大的經濟“蛋糕”,自然受到各國關注,目前已有多個國家著手智能電網的研發和推廣。智能電網巨大的產業潛力正激發著企業的參與熱情,西門子、思科、IBM、谷歌等眾多知名企業在爭奪著“智能電網”這塊大蛋糕。那么國內智能家居企業應當如何搶占先機,分得市場一羹呢?
電力光纖入戶催生智能家居和用電服務,智能家居廠商應該在新產品研發方面做好準備。隨著電力光纖入戶工程的建設和逐步完善、智能家居的推廣,用戶將大量需求符合智能電網技術標準、可報告用電信息、具備遠程控制等功能的智能家電產品。智能家居廠商,尤其是網絡家電廠商,應與運營商及時溝通,并積極研發新產品,以確保競爭優勢。將智能技術應用、網絡智能化升級與研究開發新型商業模式緊密結合,才能增強公司核心競爭力。
于此同時,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和邁向生態文明的必由之路。“低碳競爭力”也成為提升國家和社會經濟發展能力的核心要素,智能電網也因“低碳”而生。因此,智能家居企業應當緊跟市場形勢,生產出綠色、環保的智能家居產品,推廣低碳技術,順應低碳潮流,這樣的智能家居產品才能獲得用戶青睞,占領更多市場。
就目前形勢來看,智能電網產業的發展仍然處于初期階段,但由此催生出來的利益讓人垂涎三尺。智能家居產業作為智能電網利益鏈中的一份子,企業一定要做好積極準備,借此“東風”大力發展,讓家居技術更加智能、更加人性化!
智能電網新趨勢 新一代智能變電站成方向
“國產的智能電網設備支持國家電網公司完成了智能變電站的試點工作, 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國家電網公司已在全國31個區域和省級電網,開展了29 類共287 項智能電網試點項目的建設,在發電、輸變電、配用電等各個環節進行了原有設備的改造、升級和新設備的研制和開發。”中國電器工業協會智能電網設備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楊獎利在中國電器工業協會四屆四次理事會上表示,“智能化已經成為電網建設的常態化要求。”
楊獎利認為,基于過去30 年發展所積累的技術基礎和研發能力,我國的智能電網設備正迎來重要的戰略發展機遇。“目前,我國的輸變電設備水平,尤其是以傳感量測技術、信息通信技術、分析決策技術、自動控制技術、能源電力技術、電力電子技術為支撐的智能電網主要技術比以往任何時候更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他表示。
智能電網市場前景廣闊
在我國《智能電網重大科技產業化工程“十二五”專項規劃》中,明確提出我國智能電網“十二五”時期的總體發展目標是,突破大規模間歇式新能源電源并網與儲能、智能配用電、大電網智能調度與控制、智能裝備等智能電網核心關鍵技術,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電網技術體系和標準體系, 建立較為完善的智能電網產業鏈,基本建成以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為特征的智能電網,推動我國電網從傳統電網向高效、經濟、清潔、互動的現代電網的升級和跨越。
與之相應,國家電網公司也將其“十二五”期間智能電網的發展目標確定為, 重點加強技術創新和試點應用,在系統總結和評價智能電網試點工程的基礎上,加快修訂完善相關標準,全面推進智能電網工程建設;到“十二五”末,力爭實現智能電網技術和關鍵設備重大突破,智能化標準體系基本完善, 電網智能化達到較高水平。國家電網公司還進一步明確,“十三五”期間,智能電網技術和設備性能要實現進一步提升, 力爭主要技術指標居世界前列,智能化水平國際領先。
國家電網公司明確其“十二五”期間,將新建智能化變電站約5100 座,改造約1000 座,安裝智能電表、新型電表各3000 萬只。從2013年起的8年間,投資約1.2萬億元,投產特高壓線路9.4萬千米、變電容量3.2 億千伏安、換流容量4.6 億千瓦。
記者從2012年國家電網公司輸變電設備的招標情況也可以看出其智能電網建設步伐的加快,2012年國家電網公司加大二次設備保護和監控,采購常規站保護 10646 套,同比增長9.84%;智能站保護15622 套,同比增長460%。常規變電站監控701套,同比下降1.54%; 智能變電站監控系統1049 套,同比增長267%。
“二次智能化替代傳統已成趨勢,智能產品的需求將持續旺盛。”楊獎利分析說,“在自然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污染愈發嚴重的嚴峻形勢下,智能、綠色、科學發展已成為共識。在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下,智能變電站的招標比例必然大幅增加,原本還持觀望態度的企業也紛紛加大設備智能化投入的力度。”
建設新一代智能變電站
通過對智能變電站試點建設的總結,國家電網公司進一步提出,將全面提高電網智能化水平,加快研發建設新一代智能變電站,推廣線路智能監控系統、智能調度控制系統、智能互動用電設備,建設大容量骨干光通信傳輸網和貫穿各領域的高效信息業務網,加快電網各環節的智能升級改造,建成新一代智能變電站示范工程。
“國家電網公司提出建設新一代智能變電站的規劃,就是對智能電網設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造商必須對設備整體,包括本體、傳感器和智能組件負責,具備智能設備的整體檢測試驗能力,這是企業必須要達到的目標。”楊獎利說,“國家電網公司提出了基本要求,但具體如何實現,是否有可能做得更好,是否可在某一領域做出引領性的創新,企業盡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和智慧,以達到搶占高端、獲得絕對優勢的地位。”
關于如何打好新一代智能變電站的基礎,楊獎利認為,一是要鞏固智能變電站試點工程建設的已有成果,按照《智能變電站技術導則》等技術標準要求,推進智能變電站的全面建設; 二是進一步完善智能變電站技術標準體系,規范設備標準,進一步降低設備成本和工程造價; 三是開展電子式互感器、智能高壓設備、合并單元、一體化監控系統等關鍵設備性能檢測,提升關鍵設備性能。
對于今后新一代智能變電站的技術研究和設備攻關方向,楊獎利表示,一是要推進變電站集成優化設計,提高結構布局合理性。二是要提升變電站高級功能應用水平,合理規劃數據信息類型,優化二次網絡結構,構建變電站一體化監控系統, 提升設備狀態可視化、智能告警、輔助決策等高級功能應用水平,支撐大運行和大檢修建設。三是開展新型保護控制技術研究,實現間隔保護就地化和功能集成,優化集成跨間隔保護,實現保護狀態在線監測和智能診斷,深化站域、廣域網絡安全決策保護控制等新型保護控制技術研究。四是開展重大裝備研制,推進智能設備優化升級。研究應用新型節能變壓器、隔離式斷路器等。積極開展基于超導、碳化硅、大功率電子器件、系統級芯片等新材料、新原理、新工藝的變壓器、開關和保護測控設備的研制。
工儀器儀表行業受沖擊
智能電網是我國及世界主流國家電網建設或秘改造過程當中主要方向,智能電網的實現,不單只是輸電過程實現智能化,而是一整套環節的智能化實現過程,包括電網終端及中間運營環節的大多數設備,為當前的電力儀表儀器行業帶來嚴峻的挑戰。
國內市場需求分析電工儀器儀表產品應用面極其廣泛?電力部門是電工儀器儀表產品的第一大用戶。來自電力物資部門的分析報告指出:目前?在電能計量儀器儀表與系統方面?用戶需求以86系列感應式電能表為主?電子式電能表主要是單相的需求預計會有大的上漲空間。
當前,人工智能是計算機應用的一個嶄新的領域,利用計算機模擬人的智能。未來儀器儀表將更進一步發展,將含有一定的人工智能,即代替人的一部分腦力勞動,從而在視覺、聽覺、思維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人工智能在現代儀器儀表中應用后,使得我們不僅可以解決傳統方法難以解決的一類問題,也可有望解決用傳統方式根本不能解決的問題。人工智能與現代儀器儀表的發展相融合,打造的智能儀器儀表對智能電網的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智能電網技術將會大大提升電力系統的可靠性,能夠減少能源損失,延遲和減少對新能源和負荷的需求。該技術是電力行業的一大變革,同時也會推動社會經濟、環境等方面的發展。由此可見智能電網技術在未來幾年的發展也是情理之中,這樣為配電網絡系統升級、配電站自動化和電力運輸、智能電網網絡和智能儀表等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目前電力系統進行智能電網解決方案,一些是啟用智能儀表,一些是進行配電系統升級。預計到2020年期間,智能儀表的安裝量將達到8.32億套,今后幾年電力企業都將會更換先進智能儀表。
此外,據美國市場調查與咨詢公司MarketsandMarkets官網發布的題為“2011年至2016年全球智能儀表市場的出貨量、類型、地理因素、應用、規范市場趨勢及預測”的報告,全球智能儀表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10年的43.81億美元增長至2016年的152.614億美元,2011年至 2016年復合年增長率將為20.8%
雖然現階段我國的儀表行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產品結構和創新能力都還有待加強,但是面對現存的挑戰和機遇,國內儀表儀器行業的發展前景還是樂觀的,行業正走在創新發展的道路上。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