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MCU呈百花齊放趨勢,歐、美、日、臺均表現出眾。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芯片銷售國,每年消耗掉的MCU數量占據全球市場總量的70%左右,然而由中國芯片廠家直接生產的MCU芯片卻鳳毛麟角,并且絕大部分仍處于低端的4/8位MCU芯片階段。不過,國內還有宏晶、兆易創新等企業在MCU高端領域發力,未來還是值得期許的!
MCU是什么呢?其實,MCU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單片機簡稱MCU。它集成了內處理器(CPU)、存儲器(RAM、ROM)、計數器、以及I/O端口為一體的一塊集成芯片。在此硬件電路基礎上,將要處理的數據、計算方法、步驟、操作命令編制成程序,存放于MCU內部或外部存儲器中,MCU在運行時能自動地、連續地從存儲器中取出并執行。
MCU發展簡史
1975年,美國德州儀器公司(TI)首次推出4位單片機——TMS-1000,標志著單片機正式誕生。
1976年,Intel公司研制出了MCS-48系列8位單片機,使單片機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MCS-48系列單片機內部集成了8位CPU、多個并行I/O口、8位定時器/計數器、小容量的RAM和ROM。當時還沒有串行通信接口,操作相對簡單。
1980年,Intel公司在MCS-48系列單片機的基礎上,推出了MCS-51系列8位高檔單片機,這就是當前大名鼎鼎的“51單片機”的祖先。MCS-51系列單片機比MCS-48系列單片機有明顯提高,內部增加了串行通信接口。MCS-51系列單片機因其性能可靠、簡單實用、性價比高深受歡迎,被譽為“最經典的單片機”。據悉,全球各大高校的單片機教材均使用了MCS-51系列8位單片機為教程內容。
1983年,16位單片機正式問世,不過由于性價比并不理想,遂未得到普及。16位單片機主要被應用于復雜的控制系統以及早期的嵌入系統。
90年代之后,集成電路技術高速發展,32位單片機應運而生,嵌入式系統因此得到大力推廣。就在32位單片機大舉入侵市場之時,8位單片機將被32位單片機取代的聲音一時甚囂塵上。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未來8位和32位將以互補性的組合占據MCU領域,而16位產品面對8位和32位MCU的“雙向夾擊”,或將逐步走向消亡。
MCU原理
MCU同溫度傳感器之間通過I2C總線連接。I2C總線占用2條MCU輸入輸出口線,二者之間的通信完全依靠軟件完成。溫度傳感器的地址可以通過2根地址引腳設定,這使得一根I2C總線上可以同時連接8個這樣的傳感器。MCU需要訪問傳感器時,先要發出一個8位的寄存器指針?然后再發出傳感器的地址,(7位地址,低位是WR信號)。傳感器中有3個寄存器可供MCU使用,8位寄存器指針就是用來確定MCU究竟要使用哪個寄存器的。主程序會不斷更新傳感器的配置寄存器,這會使傳感器工作于單步模式,每更新一次就會測量一次溫度。
MCU結構與組成
Ⅰ:中央處理器CPU,包括運算器、控制器和寄存器組。是MCU內部的核心部件,由運算部件和控制部件兩大部分組成。前者能完成數據的算術邏輯運算、位變量處理和數據傳送操作,后者是按一定時序協調工作,是分析和執行指令的部件。
Ⅱ:存儲器,包括ROM和RAM。ROM程序存儲器,MCU的工作是按事先編制好的程序一條條循序執行的,ROM程序存儲器即用來存放已編的程序(系統程序由制造廠家編制和寫入)。存儲數據掉電后不消失。ROM又分為片內存儲器和片外(擴展)存儲器兩種。
RAM數據存儲器,在程序運行過程中可以隨時寫入數據,又可以隨時讀出數據。存儲數據在掉電后不能保持。
Ⅲ:輸入、輸出I/O接口,與外部輸入、輸出(電路)設備相連接。PO/P1/P2/P3等數字I/O接口,內部電路含端口鎖存器、輸出驅動器和輸入緩沖器等電路。其中PO為三態雙向接口,P1/P2/P3數字I/O端口,內部驅動器為“開路集電極”輸出電路,應用時內部或外部電路接有上拉電阻。每個端口均可作為數字信號輸入或輸出口,并具有復用功能(指端口功能有第一功能、第二功能甚至數個功能,在應用中可靈活設置)。
MCU器件,除數字I/O端口外,還有ADC模擬量輸入、輸出端口,輸入信號經內部A/D轉換電路,變換為數字(頻率)信號,再進行處理;對輸出模擬量信號,則先經D/A轉換后,再輸出至外部電路。
MCU主要分類
MCU按其存儲器類型可分為無片內ROM型和帶片內ROM型兩種。對于無片內ROM型的芯片,必須外接EPROM才能應用(典型芯片為8031)。帶片內ROM型的芯片又分為片內EPROM型(典型芯片為87C51)、MASK片內掩模ROM型(典型芯片為8051)、片內FLASH型(典型芯片為89C51)等類型;按用途分為通用型和專用型;根據數據總線的寬度和一次可處理的數據字節長度可分為8、16、32位MCU。
MCU主要應用領域
目前,國內MCU應用市場最為廣泛的是消費電子領域,其次是計算機與外設和汽車電子市場。
消費電子,包括家用電器、電視、游戲機及音視頻系統等;
汽車領域,包括汽車動力總成和安全控制系統。
MCU未來市場趨勢
1、后來居上,32位MCU將成主流。
據ICInsights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MCU市場規模達到168億美元,出貨量255億顆。對于32位MCU市場而言,2015年是具有重大標志性意義的一年,全球32位MCU出貨量超過4/8位MCU與16位MCU出貨量的總和,而且未來幾年應該會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長。
在物聯網應用中,很多場合不僅需要實現機械化向電磁化、智能化的轉變,而且還要考慮可靠的連接性、安全性和保護性,所有這些功能的實現都需要MCU的參與,因此32位MCU會是物聯網應用的主流。
2、MCU大整合將成未來發展新趨勢。
隨著智能設備、物聯網等產業的快速發展,無線RF、傳感器、電源管理等搭配MCU成為一種新趨勢。高度整合的MCU不僅可以方便客戶開發產品,并且可減少印刷電路板的占用空間,從而能夠降低一部分成本,將來非常具有市場潛力。
3、ARM核心與專用核心MCU,短期內難分伯仲。
從MCU整體發展看,專有核心MCU仍保持著強大競爭優勢,兩大國際廠商瑞薩和Microchip還在堅守自己的核心,并未轉向開發ARM核心MCU,這是因為專有核心MCU在相關應用領域有長期積累,在軟硬件開發和支持都很成熟。從短期來看,專有核心MCU仍會保持增長。但專有核MCU也存在瓶頸,比如很難實現跨領域推廣,開發工具成本要比ARM核高,而且支持力度要比ARM核小,二者未來長期發展狀況將如何呈現,將有待觀察。
MCU全球超級明星榜
1、STM32系列
由意法半導體推出的STM32系列單片機,在業內赫赫有名。這是一款性價比超高,功能超強的單片機。2016年初,STM32全球出貨已破16億顆大關,相當于每秒就有20顆被出售,產值超過了STM8。意法半導體方面表示,2019財年意法半導體MCU在中國市場的市占率要達到20%,STM32則是其首要武器。
STM32系列家族主要有:STM32 F0、STM32 F1、STM32 F2、STM32 F3、STM32 F4、STM32 L0、STM32 L1、STM32T、STM32W等。其劃分標準:從內核上分,可分為:Cortex-M0/-M0+、Cortex-M3、Cortex-M4,以及Cortex-M7。從應用上分,大體分為:超低功耗型、主流型、高性能型。
2、PIC系列
PIC系列單片機是美國微芯公司(Microship)推出的產品,該系列單片機不是單純的功能堆積,而是以多型號來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并可提供低價的OTP芯片。另外,該系列單片機還具有低功耗睡眠功能、掉電復位鎖定、上電復位電路、看門狗電路等功能,而且外圍器件少、占用空間小;成本低,保密技術也十分可靠,可最大限度地保護開發者的利益。因此,在工業控制、儀器儀表、計算機、家電等諸多領域具有極其廣闊的發展前景。
3、51系列
作為入門級別的51單片機,最早由Intel推出,主要有8031、8051系列。由于其典型的結構和完善的總線專用寄存器的集中管理,眾多的邏輯位操作功能及面向控制的豐富的指令系統,堪稱為一代“經典”,為以后的其它單片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后來Atmel以8051內核為基礎推出了AT89系列單片機。
4、TMS系列
TMS系列單片機,是由德州儀器推出的8位CMOS單片機。具有多種存儲模式、多種外圍接口模式,適用于復雜的實時控制場合。其低工作功耗CMOS技術,寬工作溫度范圍,噪聲抑制,再加上高性能和豐富的片上外設功能,使TMS370C系列單片機被廣泛應用于汽車電子,工業電機控制,電腦,通信和消費類電子等領域。
5、MSP430系列
MSP430系列單片機是德州儀器1996年開始推向市場的一種16位超低功耗的混合信號處理器。主要是由于其針對實際應用需求,把許多模擬電路、數字電路和微處理器集成在一個芯片上,以提供“單片”解決方案。因其低功耗,速度快,指令少,匯編語言靈活等特性,頗受業內好評。
其他如Atmel的AVR系列、Freescal的MC系列、麥肯的MDT系列等都非常優秀且被廣泛應用,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