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場前所未有的疫情災難席卷全球,作為全球化分工最明確的半導體產業首當其沖,自2020年Q3開始的芯片缺貨狂潮,一直持續到如今,讓2021年的芯片下游市場處于缺貨漲價停產的危機中,從基礎物料到各類IC物料都存在庫存消光、供應短缺、交期延后、排隊生產的情況,甚至出現下游廠老板電話搶單,上游原廠董事長批條子放貨、元器件代理商搖號搶貨、原廠漲價函不停發、網紅型號價格飆升、方案商斷貨、下游整機廠狂拉供應鏈……全球半導體產業鏈更是喊出歷史級別的缺貨缺料!
在這些元器件之中,以汽車芯片為首的IC受災最嚴重,特別是車規級別產品,由于ECU(電子控制單元)和ESP(電子穩定控制系統)內置的MCU嚴重短缺,車用MCU市場份額幾乎全部由海外幾大芯片原廠占據,交期延后數月,車用8位單片機暴漲甚至出現1美元1片還難求的情況,對全球汽車產業造成巨大損失,也讓全球經濟的復蘇籠罩一層烏云。那么到底哪些物料經歷過和正在經歷缺貨?下游廠商面對芯片危機的庫存采購策略如何?預計這次歷史性質的芯片缺貨季將持續多久?實際上,芯片缺貨危機的開始要從海思說起……
一、安防芯片危機:海思一顆料暴漲7倍
實際上2020年6月國內疫情剛剛穩定,安防供應鏈就爆發了一次嚴重的芯片缺貨危機,業內傳出“3559A漲到3500RMB了!很快要斷貨了!我現在必須找到替代方案,否則盒子沒法出了!”,當時,整個做安防邊緣智能硬件方案的廠商都在為海思Hi3559A這顆料發愁。
之前,海思在邊緣最高端的芯片3559A的市場價格正常在500RMB左右,在去年6月初起價格飆漲,對于成本敏感的廠商已經無法作為核心芯片去做整機產品了,而對于不在乎硬件成本的廠家,也要面對幾個月后斷貨的境地。一切的起因都是美國對華為的禁令,短時間內,臺積電和中芯國際都無法給海思芯片代工芯片。
海思芯片面臨斷貨是一件確定的事情,大公司一般會提早做一年的備貨,他們也更容易得到海思的貨源支持。而一些本身就通過代理商拿貨沒有得到海思直接支持又沒有資金實力大量備貨的小公司就捉襟見肘了。尤其對于用海思3559A芯片做邊緣計算盒的廠商來說,基本是最快面臨漲價與斷貨,因為盒子設備產品一般單個廠商出貨量不大,對海思來說,基本都屬于小客戶。
在華為被美國制裁前,海思的3559A芯片都是AI邊緣計算盒市場的首選,這類安防盒子需要芯片擁有強大的視頻解碼能力和算力,來對4-16多路攝像頭進行人臉識別的快速處理。海思3559A此前市場價格大概500RMB,做一個盒子產品搭配不同的內存、接口以及外殼設計,成本大概在2000-4000左右。硬件產品搭載軟件公司的算法,組成云平臺管理Paas或Saas系統,然后打包整體解決方案提供給終端用戶,最后的產品會翻倍甚至有些特殊場景會以上萬價格提供給終端用戶。
此前,很多云端芯片廠商提供了類似16路甚至更多32路解碼能力芯片,搭配更高算力,成本一般會遠高于3559A,并且功耗較高,需要風扇散熱,所以在整體4-16的邊緣算市場還是3559A基本獨占了邊緣計算盒市場。
由于海思3559A芯片快速上漲到3500元一顆,方案商已無利潤可言,而寒武紀得MLU220、比特大陸SM5價格高昂,算力強大但是解碼能力比較弱,這類云端芯片只在32路等高端產品少量使用。截止目前,從安防市場來看,主要是采用地平線的旭日系列和瑞芯微的RK系列替代,瑞芯微最近幾年轉做AI解碼,一般以單獨的終端芯片出售給IDH和整機廠商,目前瑞芯微的方案能做到1500元以內,算力也增強不少,已經有安防廠商開始出貨。
二、汽車芯片缺貨亂像:失火、罷工、暴漲
海思芯片危機沒過去多久,進入2020年Q3,受全球疫情影響,芯片供應鏈出現大量不穩定因素,由于快充需求和新能源需求爆發,國內多家MOSFET廠家陸續開始發布漲價10-20%,特別是高壓MOSFET和AVX高端電容奇缺,車用IGBT也供應緊張,海外原廠交期都普遍超過了26周。隨后不久,供應鏈傳出ST的汽車用MCU、NXP的車用MCU、Microchip的車用MCU、Lumileds的汽車LED芯片等車用IC出現交期延長,原因是全球疫情的大爆發導致晶圓廠MCU產能投放占比降低,汽車零部件工廠部分MCU庫存耗光,全球汽車產業特別是是新能源汽車出現復蘇,原廠IC供應不上,全球汽車供應鏈開始面臨缺貨危機。
到2020年10月份,據日經報道,日本旭化成集團旗下從事半導體制造的旭化成微電子株式會社(簡稱:AKM)的LSI廠突發大火,持續91小時40分鐘才被撲滅。大火過后,復工遙遙無期,供應鏈隨即開始搶貨模式,AKM一度傳出“部分晶振型號上漲 22 倍” 的消息。經過一個多季度消化,截止目前,AKM的工廠還未復產,不過旭化成已經委托薩瑞的那珂8英寸工廠生產,物料價格已恢復穩定。
隨后的11月份,ST(意法半導體)的歐洲的一處工廠員工因疫情加薪問題出現罷工,徹底引爆了全球車用MCU的缺貨潮。據了解,意法半導體從曾經一塊多美金訂貨,上調至1月中旬的七塊多美金,漲幅高達7倍,同時宣布對2021年的MCU產品線漲價;同時來自IC代理廠商的消息,Microchip的2021年調價計劃幾乎覆蓋全產品線,漲幅在5%-10%不等,部分產品漲超10%。
實際上,自從去年3月份以來,由于華為斷供預先補充庫存,拉貨ST,市場上的ST單片機漲價聲音一直不斷,一天一個價格,如STM8S003這塊網紅料。一些非常通用的型號,如STM32F103RCT6,STM32F103VCT6從1.5漲到3.3美金,STM32F103C8T6從0.85漲到1.25美金,STM32F030K6T6從0.4漲到1.1美金,STM32F030C8T6從0.6美金漲到2.2美金,STM32F072CBT6從1.4漲到4.5美金等。ST的單片機價格漲幅為2-3倍,交期延長24-30周,不同產品系列影響程度不一。
ST的MCU產品占據中國MCU市場超8%的份額,其中STM32和STM8系列主。
STM32系列產品運用場景主要在物聯網、工業控制、指紋識別等應用場景中。在STM32緊缺的時候,經典的STM8系列產品在一些電子產品、無線充等產品表現優秀,是不錯的替代產品。除此之外,相較于STM32系列單片機,STM8更具價格優勢。32位單片機雖然已經被逐步普及,但8位單片機仍擁有可觀的市場(2019年為40%)。
另外,NXP收購飛思卡爾后,成為車用MCU市場的頭名玩家,NXP的MCU早在去年12月就已經漲價,據供應鏈調查,目前,比較緊張的車用MCU反而是NXP的產品,如 i.MXRT1170 MCU型號。英飛凌和三星半導體擁有最多的產能,目前他們有余力提供不同型號的MCU進行替代。
截止目前,除了ST和MicroChip漲價外,瑞薩和NXP(飛思卡爾)也發布了MCU漲價通知,部分廠商的車規MCU產品的價格上調了20%-30%。由于MCU價格逆轉,國產廠商順航也發布了漲價函。有業內人士表示,之前MCU都是降價貨,現在成了香餑餑,一些比較大的代理商如貿澤,現在查一些MCU型號庫存都沒貨了,真是從業十幾年第一見到。
由于車用IC認證困難,國內廠商基本無法做到國產替代,國外原廠芯片漲價成本只能向下轉移給國內車廠。據悉,國內只有比亞迪汽車不受車用MCU芯片影響,是因為比亞迪半導體從2007年進入MCU領域,最早開始研發的是工業級MCU。13年的發展,比亞迪有工業級通用MCU芯片、工業級三合一MCU芯片、車規級觸控MCU芯片、車規級通用MCU芯片以及電池管理MCU芯片。除功率器件之外,這是比亞迪的又一突圍。
其他車規級IC方面,受益于智能汽車發展,自動駕駛AI芯片國產廠商地平線已出貨10W+,今年目標是百萬級出貨。國產MCU廠商近幾年百花齊放,肯定將受益于此次危機,會有越來越多國產IC加速進入車規級市場。
三、缺貨潮并未散去:芯片“通脹”來了
籠罩在汽車產業的MCU缺貨潮并未散去,由于全球虛擬經濟大崛起,TWS和CIS芯片和5G射頻芯片和電源IC和智能AI芯片和礦機芯片搶了大量產能,全球芯片產能危機反而愈演愈烈,一場關于芯片的全球通脹來了。
近期消息顯示,英偉達顯卡芯片缺貨,一塊RTX 3080公版顯卡定價5499元,而非公價格已經被炒至將近1萬3元,PC芯片也開始缺貨。
MLCC、TLCC濾波器等物料漲價,村田制作所的MLCC產品平均交期已超過112天,最長達到180天。
PCB、電阻、鋁電、保險絲等基礎器件交貨緊張,NOR Falsh交貨緊張,最便宜的LED芯片也出現了短暫漲價。
手機芯片也缺貨,高通全系列物料交期延長至30周以上,CSR藍牙音頻芯片交付周期已達33周以上。
面板和面板驅動IC也漲價,IC設計廠提價,紫光展銳將消費電子產品線價格整體上調10%~20%。封測廠全線提價,晶原廠預計今年下半年提價4%。CIS芯片近期有所回跌。
MOSFET產品方面,英飛凌、安森美、安世等供應商的低壓MOSFET產品價格穩定,高壓MOSFET產品價格有調整趨勢,供貨周期普遍維持在15-30周之間,且交期也有延長趨勢,而MOSFET的正常的供貨周期一般在8周左右。
國內的功率半導體方面,國內fabless主要在華虹宏力、方正微電子、華潤上華、中芯紹興、上海先進等廠商做晶圓代工,但國內晶圓代工產能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因此,國內廠商只能不斷拓展韓國、臺灣等地區的芯片代工供應渠道,部分廠商選擇在臺灣茂矽、和艦、韓國東部高科等廠商進行晶圓代工。
而國內MCU廠商方面,基本在中芯國際、華虹宏力等代工廠投片,而封測廠的產能比晶圓廠更加難排,因此,普遍面臨產能緊缺的問題。國外方面,日企瑞薩電子新單多排到Q3,比如:89H12NT12G2ZCHLG, 89HT0832PZCBLG8型號。
據臺媒報道,原廠向晶圓廠訂單交貨日期已跑到Q4,生產基礎半導體器件的6英寸廠也已經滿載到Q3,或持續一整年,并且業內存在很嚴重的恐慌性備貨,部分訂單約到2022年Q2。新的晶圓廠從建立到投入使用至少需要2年時間,包括設備到位及現場安裝,技術工藝技術成熟。
截止目前,國內芯片廠商中僅少量企業以晶圓廠、封測廠產能緊張,原材料價格上漲等為由發出漲價通知,而大部分企業均處于觀望狀態,并不確定是否會有漲價,也有部分企業明確表示,為??蛻簦窘^不漲價。
四、全球芯片產能陣眼,臺積電不漲就穩了
全球半導體晶圓代工產能以三星為最,每月生產310萬片占比14.7%;臺積電(臺灣積體電路,TSMC)以每月270萬片的產能排名第二,占比13.1%。如果去除flash產能,臺積電以200mm(8英寸)和300mm(12英寸)和150nn(6英寸以下)為主的代工產能占據全球53.7%份額,更是在5-3納米先進制程上的產能一騎絕塵。
雄踞臺灣半島的臺積電儼然已經成為全球半導體代工霸主,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暴風眼,市值高達626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4萬億,是中國茅臺酒廠市值的兩倍。由于占比太高,全球芯片供給已經受到臺積電工廠缺水斷電的影響。臺灣還處于多地震帶,臺積電大部分產能都集中在臺灣本土,如果臺灣地區發生強烈地震等自然災害,全球供應鏈可能宕機。
據IC Insights報告,2020年臺積電每片晶圓營收為1634美元,創下歷史新高,比第二名純代工廠格羅方德高出66%。2020年,有16家年營收超過10億美元IC設計廠排隊采用臺積電的先進工藝生產新產品,預計臺積電2021年的資本開支將達到280億美元,用于新增產能和先進制程研發,2022下半年量產3納米。
據臺媒報道,去年Q4開始的汽車缺芯危機已開始緩解,臺積電已加急擠出部分產能生產車用IC,代工價格有所上調10%到20%,不過加急生產的汽車芯片優先供應歐美日客戶,可能與大陸客戶無緣。而據短缺區域來看,IHS認為,中國大陸的芯片供應中斷程度最厲害,根據現有信息,中國市場第一季度的短缺可能接近25萬輛,受影響的主要是一汽-大眾、上汽大眾、上汽通用和東風本田等汽車制造商。
雖然市場一直傳出臺灣代工巨頭臺積電和聯電都提價計劃的噪音,不過臺積電一直在否認漲價傳聞,臺積電如果不大面積漲價代工費用,半導體市場將恢復平穩,受災嚴重的MCU和部分基礎物料也會恢復平穩。
目前,除臺積電在積極擴充常能外,中芯國際、聯電等二線代工廠商首席執行官趙海軍表示,中芯國際的8英寸廠將擴大到4.5萬片每月。業內也認為缺貨風波不會長期存在,車用IC大廠瑞薩電子最近在調研會上表示,并不會擴大8英寸廠產能,依舊會執行“輕”晶圓廠策略,將MCU品類交由臺積電代工。
那么,國際MCU廠商都在執行“fab-light”(輕晶圓廠)策略,汽車芯片交期一再延長,這場車用MCU的缺貨漲價將持續多久?
五、MCU真相:原廠38顆料掌控整個汽車產業鏈
MCU芯片無處不在,是這個世界應用最廣泛的芯片,2020年出貨將近235億顆,到2023年MCU的出貨將首次突破300億顆每年。其中,汽車電子應用已經占據超過1/3的MCU市場,而汽車自動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正在推動著汽車電子行業快速發展,這將大幅拉動高集成度MCU器件的需求。
根據總線或數據暫存器的寬度,MCU可以被劃分為4位、8位、16位、32位以及64位。其中,8位MCU工作頻率在16-50MHz之間,強調簡單效能和低成本應用。16位MCU,工作頻率在24-100MHz之間。32位MCU工作頻率大多在100-350MHz之間,其執行效能更佳,應用類型也相當多元,可說是MCU市場主流。
正是由于32位MCU出現并持續降價及8位MCU簡單耐用又便宜的低價優勢,夾在中間的16位MCU市場一直在被擠壓,成為出貨比例中最低的產品。目前,8位單片機是MCU市場的主力,而32位單片機則成為全球消費和工業電子產品的核心。
從全球來看,汽車電子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領域,目前MCU市場占比約為33%,工控及醫療領域排名第二,占比為25%。
從市場格局看,歐美、日本和中國臺灣廠商通過早期技術先發優勢主導著全球MCU市場,并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其中歐美、日本均以高端(32位)MCU產品為主,包括汽車電子、工業控制、計算機與網絡等領域。而中國臺灣企業則在消費電子、計算機與網絡領域有較強競爭實力。
根據IHS Markit最新供應鏈報告顯示,MCU的交付周期為26周或更長,供應鏈短缺可能至少會持續到今年Q3。MCU需要40mm以下的制程,而大部分IDM都把芯片生產外包給了臺積電等代工廠,目前臺積電TMSC生產出貨量占所有汽車MCU約70%的市場份額,即便如此,車用IC還是只占臺積電營收的2%。
數據還顯示,MCU供應商排名前7位所占的份額就達到了98%,只有極少數的意法半導體保持了較高的垂直整合水平。車用MCU一直是8英寸廠生產,原廠都是上市公司,財務不允許投資成熟制程,近幾年不斷轉向“fab-light”(輕晶圓廠)策略,原廠MCU排單最終都是去臺積電催貨。比如之前村田直接關閉低端MLCC工廠,利基型被動件出現大規模缺貨。
IHS的報告也揭示了車用MCU市場的現況,英飛凌等原廠的38顆MCU料掌控整個汽車產業鏈。通過對奧迪Q7和本田雅閣車用IC拆解,揭示了汽車整機廠采購對不同MCU供應商的廣泛依賴。
相對于本田雅閣的MCU(7個供應商,20個MCU),奧迪Q7用了7個供應商的38個MCU。其中,動力域采用2枚英飛凌MCU;底盤和安全域使用4個瑞薩MCU、4個NXP MCU,2個Microchip、以及Texas和英飛凌各1個;ADAS和娛樂域這塊,也用的很多。
最后,IHS認為,由于供需失衡,這種不平衡導致MCU有10~15%的價格上漲是合理的,這種結果和生產線的停產,以及連續的產線開、關相比,影響將是有限的。不過,未來幾個季度,合作將使所有車企和供應商都能獲得一些MCU,這次危機將幫助提高車企和零部件供應商對供應鏈物料風險監控和管理。
目前,博世和英飛凌兩座12英寸大廠將投入生產,ST的SiC生產線會擴產,預計2021年底車用IC緊缺現象將徹底緩解。
六、中國芯雄關漫道:先把MCU拿下
對于我國而言,MCU應用最為廣泛的領域是消費電子,占據了36%的份額。此外,還有16%和14%分別來自于汽車電子和工控及醫療。我國MCU廠商在全球MCU市場中仍不存在太大競爭優勢。得益于近年來家電等消費電子的發展,我國MCU本土廠商在8位MCU市場份額在2018年已經接近了50%,有著極強的實力。然而,16或32位MCU本土廠商真正僅有約20%的市場份額。也即是說我國在中高端MCU產品競爭方面不占任何優勢。因此,我國MCU市場的發展未來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目前,我國的MCU企業超過40家,但真正能生產32位通用型MCU的企業屈指可數。除了兆易創新、靈動微電子、樂鑫科技之外,諸如華大半導體、航順和致象爾微電子等,也是只有若干種通用MCU芯片。剩下其他像中穎電子、東波載體之類的MCU企業,主要生產應用于較為低端的4位和8位MCU產品。
顯然,我國MCU不論是市場份額還是技術先進性,現在都無法和外資廠商相比較。
因此,想跳出8位MCU、低端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困境,還需要本土廠商踏踏實實服務好客戶服務好市場,積極研發32位MCU,進軍中高端產品和發展通用性芯片才行。
七、缺貨漲價潮下的供應鏈采購策略
作為采購商,元器件漲價缺貨壓力是非常之巨大的,可能很多采購都被一天一個價逼瘋了。所以作為采購商,必須考慮供應及需求情況,找一些替代料先度過危機,現階段已有許多廠商發出擴產計劃,上游的硅晶圓缺貨漲價、短期未擴產等情況也對器件的產出帶來影響,此外原廠的市場策略帶來產品調配變化也將是重要因素,那么在需求激增的情況下,供需不平衡或將維持,供應鏈各方應當站在所處行業、需求、上游變化等角度綜合權衡,提前準備,靈活應對。
對有實力的代理商而言,靠炒貨、囤貨撈一把是不現實的,因為傷害了客戶的分銷商是很難做大做強的。其實,分銷商應在缺貨時有更快速的反應能力,漲價是任何正常的市場不可避免的,給客戶推薦一些替代方案,掌握每個原廠的同類產品的產能情況,預測物料的緊張程度等,在客戶群中找到自己的藍海,這樣才能保持足夠的利潤在原廠的束縛之外長期生存。
八、最后分享:全球主流單片機制造商
歐美地區
1、Freescale+NXP(飛思卡爾+恩智浦):荷蘭,主要提供16位、32位MCU。應用范圍:汽車電子、LED和普通照明、醫療保健、多媒體融合、家電和電動工具、樓宇自動化技術電機控制、電源和功率轉換器、能源和智能電網、自動化、計算機與通信基礎設施。
NXP有5座8英寸晶圓廠,1座位于新加坡,與臺積電合資,持股比例61.2%。其余4座都位于美國,收購飛思卡爾帶來的資產。
2、Microchip+Atmel(微芯科技+愛特梅爾):美國,主要提供16位、32位
MCU。應用范圍:汽車電子、工業用、電機控制、汽車、樓宇自動化、家用電器、家庭娛樂、工業自動化、照明、物聯網、智能能源、移動電子設備、計算機外設。
3、Cypress+Spansion(賽普拉斯+飛索半導體):美國,主要提供8位、16位、32位MCU。應用范圍:汽車電子、家用電器、醫療、消費類電子、通信與電信、工業、無線。
4、ADI(亞德諾半導體):美國,主要提供8位、16位、32位MCU。應用范圍:航空航天與國防、汽車應用 、樓宇技術 、通信 、消費電子 、能源 、醫療保健 、儀器儀表和測量 、電機、工業自動化 、安防。
5、Infineon(英飛凌):德國,主要提供16位、32位MCU。應用范圍:汽車電子、消費電子、工程、商用和農用車輛、數據處理、電動交通、工業應用、醫療設備、移動設備、電機控制與驅動、電源、面向摩托車電動自行車與小型電動車、智能電網、照明、太陽能系統解決方案、風能系統解決方案。
英飛凌主要制造基地包括馬來西亞Kulim(8英寸廠)、Penang(8英寸廠),德國德累斯頓(8英寸和12英寸廠)、Regensburg(8英寸廠),美國奧斯?。?英寸,來自Cypress)、Temecula(6英寸,來自IR,計劃于2021年9月關閉)。奧地利的Villach擁有1座6英寸,一座8英寸,一座12英寸廠。
6、ST Microelectronics(意法半導體):意大利/法國,主要提供32位MCU。應用范圍:LED和普通照明、交通運輸、醫療保健、多媒體融合、家電和電動工具、樓宇自動化技術電機控制、電源和功率轉換器、能源和智能電網、自動化、計算機與通信基礎設施。
ST擁有7座8英寸廠,3座6英寸廠,1座12英寸廠,產能充足。
7、Qualcomm(高通):美國,主要提供16位,32位MCU。應用范圍: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無線調制解調器。
8、Texas Instruments(德州儀器):美國,主要提供16位、32位MCU。應用范圍:汽車電子、消費電子、醫療設備、移動設備、通信。
德州儀器擁有兩座12英寸晶圓廠,8座8英寸晶圓廠,2座6英寸廠(將在2021年關閉)。
9、Maxim(美信):美國,主要提供32位MCU。應用范圍:汽車電子、消費電子、工業應用、安防。
日韓地區
1、Renesas(瑞薩):日本,主要提供16位、32位MCU。應用范圍:電腦及外設、消費類電子、健康醫療電子、汽車電子、工業、通信。
瑞薩自2011年以來一直減少自有晶圓廠產能,2011年5月出售位于美國加州Roseville的生產線給TELEFUNKEN;2012年將津輕生產設施出售給富士電機;2014年出售位于山形縣300mm給索尼;2014年關閉位于群馬縣的powerMOS產線;2014年關閉位于山口縣的產線;2016年出售滋賀縣的產線給羅姆;2017年3月出售山形縣生產線給TDK;2018年5月關閉位于高知的產線;2019年2月出售滋賀GaAs生產線設備給中國公司。
2、Toshiba(東芝):日本,主要提供16位、32位MCU。應用范圍:汽車電子、工業用、電機控制、無線通信、移動電話、電腦與周邊設備、影像及音視頻、消費類(家電)、LED照明、安全、電源管理、娛樂設備。
3、Fujitsu(富士通):日本,主要提供32位MCU。應用范圍:汽車、醫療、機械,家電。
4、Samsung Electronics(三星電子):韓國,主要提供16位、32位MCU。應用范圍:汽車電子、工業用、電機控制、汽車、樓宇自動化、家用電器、家庭娛樂、工業自動化、照明、物聯網、智能能源、移動電子設備、計算機外設。
中國臺灣地區
1、宏晶科技:臺灣,主要提供32位MCU。應用范圍:通信、工業控制、信息家電、語音。
2、盛群半導體:臺灣,主要提供8位、32位MCU。應用范圍:消費電子、LED照明等。
3、凌陽科技:臺灣,主要提供8位、16位MCU。應用范圍:家庭影音。
4、中穎電子:臺灣,主要提供4位、8位MCU。應用范圍:充電器、移動電源、家電、工業控制。
5、松翰科技:臺灣,主要提供8位、32位MCU。應用范圍:搖控器、智能型充電器、大小系統、電子秤、耳溫槍、血壓計、胎壓計、各類量測及健康器材。
6、華邦電子:臺灣,主要提供8位、16位MCU。應用范圍:車用電子、工業電子、網絡、計算機、消費電子、物聯網。
7、十速科技:臺灣,主要提供4位、8位、51位MCU。應用范圍:遙控器、小家電。
8、佑華微電子:臺灣,主要提供4位、8位MCU。應用范圍:錄音集成電路產品、消費電子、家用產品。
9、應廣科技單片機:臺灣,主要提供4位、8位MCU。應用范圍:機械、自動化、家電、機器人。
10、義隆電子:臺灣,主要提供8位、16位MCU。應用范圍:消費電子、電腦、智能手機。
中國大陸地區
1、希格瑪微電子:主要提供32位MCU,應用范圍:電信、制造、能源、交通、電力等。
2、珠海歐比特:主要提供32位MCU,應用范圍:航空航天:星箭站船、飛行器;高端工控:嵌入式計算機;艦船控制、工業控制、電力設備、環境監控。
3、兆易創新:主要提供32位MCU,應用范圍:工業自動化、人機界面、電機控制、安防監控、智能家居、物聯網。
4、晟矽微電子:主要提供8位、32位MCU,應用范圍:小家電、消費類電子、遙控器、鼠標、鋰電池、數碼產品、汽車電子、醫療儀器及計量、玩具、工業控制、智能家居及安防等領域。
5、芯??萍?/u>:主要提供16、32位MCU,應用范圍:儀器儀表、物聯網、消費電子、家電、汽車電子。
6、聯華集成電路:主要提供8位、16位MCU,應用范圍:消費電子、白色家電、工業控制、通信設備、汽車電子、計算機。
7、珠海建榮:主要提供8位MCU,應用范圍:家用電器 、移動電源。
8、炬芯科技:主要提供8位至32位MCU,應用范圍:平板電腦、智能家居、多媒體、藍牙、wifi音頻。
9、愛思科微電子:主要提供8位、16位MCU,應用范圍:消費類芯片、通訊類芯片、信息類芯片、家電。
10、華芯微電子:主要提供8位、4位MCU,應用范圍:衛星接收器、手機充電器、萬年歷、多合一遙控器。
11、上海貝嶺(華大半導體控股):主要提供8位、16位、32位MCU,應用范圍:計算機周邊、HDTV、電源管理、小家電、數字家電。
12、海爾集成電路:主要提供14位、15位、16位MCU,應用范圍:消費電子、汽車電子、工業、智能儀表。
13、北京君正:主要提供32位MCU,應用范圍:可穿戴式設備、物聯網、智能家電、汽車、費類電子、平板電腦。
14、中微半導體:主要提供8位MCU,應用范圍:智能家電、汽車電子、安防監控、LED照明及景觀、智能玩具、智能家居、消費類電子。
15、神州龍芯集成電路:主要提供32位MCU,應用范圍:電力監控、智能電網、工業數字控制、物聯網、智能家居、數據監控。
16、紫光微電子:主要提供8位、16位MCU,應用范圍:智能家電。
17、時代民芯:主要提供32位MCU,應用范圍:汽車導航、交通監控、漁船監管、電力電信網絡。
18、華潤矽科微電子(華潤微旗下公司):主要提供8位、16位MCU,應用范圍:消費電子、工業控制、家電。
19、國芯科技:主要提供32位MCU,應用范圍:信息安全領域 、辦公自動化領域、通訊網絡領域、 信息安全領域。
20、中天微:主要提供32位MCU,應用范圍:智能手機、數字電視、機頂盒、汽車電子、GPS、電子閱讀器、打印機。
21、華潤微電子:主要提供8位、16位MCU,應用范圍:家電,消費類電子、工業自動化控制的通用控制電路。
22、中穎電子:主要提供4位、8位、16位、32位MCU,應用范圍:家電、電機。
23、靈動微電子:主要提供32位,應用范圍:電機控制、藍牙控制、高清顯示、無線充、無人機、微型打印機、智能標簽、電子煙、LED點陣屏等。
24、新唐科技:主要提供8位MCU,應用范圍:照明、物聯網等。
25、東軟載波:主要提供8位、32位MCU,應用范圍:家電、智能家居、儀器儀表、液晶面板控制器、工業控制等。
26、貝特萊:主要提供32位MCU,應用范圍:智能家居、工業控制以及消費類產品領域。
27、笙泉科技:主要提供8位MCU,應用范圍:車用、教育、工控、醫療等中小型顯示面板。
28、航順芯片:主要提供8位、32位MCU,應用范圍:汽車、物聯網等。
29、復旦微電子:主要提供16位、32位MCU,應用范圍:智能電表、智能門鎖
等。
30、華大半導體:主要提供8位、16位、32位MCU,應用范圍:工業控制、智能制造、智慧生活及物聯網等。
31、賽騰微電子:主要產品面向汽車、工業應用的8位,32位MCU及配套模擬功率類芯片。
32、杰發科技:主要產品AC781X系列32位車規MCU、AC7801x系列32位車規MCU,車規AEC-Q100 Grade1認證通過、零失效、超強ESD防護、惡劣環境抗干
擾能力等。
33、芯旺微電子:混合信號超低功耗工業/車規級高可靠性MCU/DSP芯片、高性能低功耗智能門鎖mSOC、電機/電源/電池/射頻SOC。
? ? ? 責任編輯:tzh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