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消息,就在昨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新聞1+1》節目重點就華為Mate 60 Pro手機發布的一系列熱象以及其所使用的麒麟芯片進行了解讀。
《新聞1+1》是一檔由白巖松主持的央視熱點新聞深度解讀類欄目,這也是央視首次對華為熱點事件進行專業權威解讀。
此前業內各方對于華為新機發布以及相關芯片信息已經做出不少民間分析,央視記者此次采訪了北京郵電大學教授、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呂廷杰以及海外半導體行業觀察機構TechInsights副主席哈徹生等相關專家和業內人士,試圖了解到華為Mate 60 Pro發布背后的深層次意義。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央視新聞先從各方對華為Mate 60 Pro的拆解開始說起。除了引用國內一些科技博主的拆機視頻,央視還特別點名了海外半導體行業觀察機構TechInsight對華為Mate 60 Pro發布的拆解報告。
TechInsights副主席哈徹生接受了央視記者的采訪,他說,他們所拆解的華為Mate 60 Pro是從中國購買的,在他看來,麒麟9000S的水平是令人驚嘆的,是他們始料未及的,并且它肯定也是世界一流的。
哈徹生進一步解釋稱,這一成果意味著中國擁有非常強大的能力,并且在持續進行技術研發,世界其他國家都不應該小看中國。
央視新聞援引TechInsights報告稱,華為Mate 60 Pro中使用的麒麟9000S芯片采用了“先進的7nm芯片技術”。報告認為,這顆芯片代表了中國芯片設計和制造的里程碑。
央視總臺記者魏雪嬌向哈徹生提問到,他是否認為華為通過開發自己的5G尖端技術解決了美國的“制裁”,哈徹生沒有正面回答這一問題,他認為,華為在開發自己的芯片方面確實取得了巨大成就,麒麟9000S是一款非常先進的芯片。
他特別提到,雖然麒麟9000S沒有世界上最頂級的芯片那么先進,但差距在2-2.5節點范圍內。
緊接著,央視新聞連線了北京郵電大學教授、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呂廷杰,在呂教授看來,哈徹生提到的2-2.5節點的差距,意味著我們跟先進制程的5G芯片還有三到五年的差距。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呂教授認為這三到五年是西方國家參照他們技術進步的速度做出的判斷,但是中國的“中國速度”往往是會有超越的。
呂教授認為,麒麟9000S的出現,是一個“0到1”的關系,我們終于解決了5G智能手機先進5G芯片的問題,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還存在很大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在采訪中呂教授還提到了蘋果即將發布的iPhone 15系列,其已經用到了“4nm”芯片,他們判斷麒麟9000S應該可以達到或者接近7nm,但從7nm到5nm再到4nm,仍然需要長時間艱難的研發過程。
呂教授總結稱,不論如何,這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突破。我們把智能手機最關鍵的5G芯片部分實現了國產化。
接下來,白巖松進一步追問到,“卡脖子”的問題是否得到了突破?
呂教授稱,從目前他們得到的信息來看,華為Mate 60 Pro中所使用的一萬多種零部件,基本上都已經實現國產化了,如果真的都實現了國產化,那么在5G智能手機領域,卡脖子并沒有起到對方想要的效果。
不過他補充說,做先進制程的芯片涉及到很多環節,EDA這類設計軟件華為很早就注意到了,并且很早就開發了自主設計的相關軟件,但是除了設計軟件,還需要解決鍍膜、光刻膠,特別是***的問題,這幾項卡脖子比較明顯。如果這次真正解決了,說明我們在這些方面都有進步。
呂教授特別提到,大家的焦點都放在了***身上,卻有些忽略了華為一定在先進工藝制程控制上取得了非常重要的進展,這些都是值得關注的。因為先進制程芯片流片的成品率(良品率)直接決定了它的商用價值,如果成本太高,商用價值會大打折扣。
關于外國半導體行業觀察機構TechInsight對華為Mate 60 Pro進行的拆解,呂教授認為這些機構一方面是要了解其零部件國產化程度,另一方面要看其技術的先進水平,同時還要看哪些是被西方特別是美國限制的技術,有沒有“踩紅線”。
同時他們也可能在尋找還有哪些地方可以通過進一步增加壁壘來限制我們發展先進制程在內的先進技術。實際上他們在做一個整體判斷,華為Mate 60 Pro整體究竟做到了什么樣的水平,還有沒有可以進一步“控制”你的地方。
哈徹生在采訪中使用了“始料未及”這個詞,對此呂教授也補充到,其實不光是他,國內很多業內人士都沒有預料到這件事。
西方國家在芯片先進工藝方面發展較早,并且西方國家長期認為,按照他們的速度,中國要想追上還需要很長時間。
此前中國已經實現了14nm芯片的國產化,但從14nm到7nm甚至更先進工藝,還需要解決很多問題。
因此在西方看來,中國突然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把他們“估計的7nm芯片”攻克了,一定是有一些非常獨到的技術進步或解決方案,這是他們吃驚的地方。
▲麒麟9000S(右),來源:TechInsight
呂教授提到,手機作為消費產品,其品牌必須要保證一定“熱度”,如果華為5G手機長期缺席,熱度大幅下降甚至是消失,對手機產品的產業鏈都會有重要影響,所以華為的步伐也需要跟上,這可能是華為急于推出Mate 60 Pro這款手機的原因。
最近有不少報道都提到,華為Mate 60系列的加單量已經達到了1500-1700萬部,這背后是否體現出芯片量產能力方面的一些信息?
對此,呂教授認為,這一方面說明華為在芯片良率的保證方面應該是取得了一些突破,否則很難滿足這樣大的產量規模。此外,這一代產品的火爆也會推動下一代產品的研發和技術進步。
呂教授特別提到,華為是一個全產業鏈公司,華為有鴻蒙操作系統,鴻蒙操作系統還可以接入華為自己的盤古大模型,華為Mate 60 Pro也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現象級產品”。
從2019年5月到2020年9月,美國政府對華為不擇手段,實施了多輪不正當制裁,華為5G手機芯片被徹底斷供,此后華為手機銷量大幅減少,全球市場份額從2019年的18%跌至2022年的2%。
來源:央視新聞
過去一年美國在半導體領域針對我國發起的限制仍在繼續升級,2022年8月,美國政府簽署《2022年芯片和科學法案》,今年1月,日本和荷蘭也與美國達成協議,對中國實施半導體設備出口限制。
華為旗艦手機推出,不僅在國內引發熱烈關注,也受到國際市場的廣泛關注。央視新聞評論到,一款手機的推出在華盛頓引發擔憂,美國的制裁未能阻止中國取得關鍵技術進步。
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稱,這似乎應驗了美國芯片制造商的警告,即制裁不會組織中國,而是會刺激中國加倍努力,打造美國技術的替代品。
中國臺灣省時事評論員介文汲評論稱,美國打壓華為、打壓中國IT產業高端芯片的供應,只過了3年多,不管在設計還是在制造上,中國大陸已經靠自己的力量,用國產的力量制造出來了。在他看來,這超出了大部分人的預期。
根據華為年報,截至2022年年底,華為研發人員超過11.4萬人,占總員工數的55.4%,2022年華為研發費用約1615億元,占全年營收的25.1%,近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9773億元。
呂教授提到,其實美國一直在向中國出口高端5G芯片,只不過是不讓華為購買,究其原因,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場,過去三年,每年中國的芯片進口額都超過了4000億美元,2022年中國石油進口額是3655億美元。這樣大的市場,美國不可能全部丟掉。
呂教授提到,目前美國的策略是,要卡住中國獲取當下人工智能浪潮中所要用到的高性能芯片,同時對華為這樣的關鍵性科技企業進行限制。因為華為具有全產業生態能力、較強研發能力,并有龐大的通信終端產品業務。
在華為新機銷售火爆之下,華為所做出的技術創新,以及中國芯片產業的突圍,都值得關注。或許正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所說,華為儲備人才,不儲備美元。
編輯:黃飛
?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