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國務院總理***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后,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一股“產業互聯網化”的熱潮。不但各大傳統汽車企業都在積極地對無人駕駛、自動駕駛技術進行研究,一大批互聯網企業也涌進了汽車圈,試圖打造車聯網生態,BAT等領頭的互聯網企業也開始搶灘布局。
最近,百度與長安達成了戰略合作,要造“智慧汽車”;而阿里集團旗下的高德則與捷豹路虎達成合作,共同推出多屏互聯網導航產品。
其中,作為中國互聯網的招牌之二,AB的互聯網爭奪戰自然是一張精彩紛呈的好戲;但是對于多達百年少則也有幾十年歷史,雄霸世界的汽車巨頭而言,蜂擁而至的互聯網后輩們并不值得信任。他們需要新鮮的血液令自己永葆活力,而不是被當成暮氣沉沉的老頭子丟進墳墓。
那么問題來了,已經開始布局車聯網的阿里系和百度,誰會是最終被車企巨頭青睞的人?
戰略定位:阿里系搭平臺,百度直奔控制權
定位決定了一家企業在一個產業鏈中的位置,能否與上下游進行順利的協同??傮w來說,阿里和百度對自身在汽車行業中的定位還算比較清晰。
阿里的車聯網思路整體來說就是搭平臺,目前擁有三條清晰的發展路線規劃:售車、服務、整車。具體來說:1、阿里汽車事業部主導汽車互聯網電商,將承擔所有與電商有關的事宜;2、阿里互聯網汽車應用和服務體系目前主要圍繞導航和音頻兩大塊展開,而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由高德主導的導航。3、互聯網汽車業務。在與汽車廠商的合作中,阿里主要輸出云端能力和底層操作系統,對外開放平臺,使得整車產品更加智能。這部分業務目前主要由阿里yunOS團隊負責。
相比阿里高德,百度在車聯網端的動作基本上延續了手機上的思路:搶入口,控制用戶注意力和時間。2014年百度推出Carnet,到了2015年,Carnet進化到 Carlife,把車聯網與百度地區的LBS服務和O2O業務結合起來,上升到生活服務入口布局。 類似的做法以前在手機行業出現過一次,一眾互聯網企業進入后,以補貼形式快速拉低手機整體價格——百度們并不會關心硬件的利潤,畢竟對互聯網企業來說,應用的活躍數量才是最重要的,價低普及度高當然是一件好事。這種玩法在汽車圈行不行的通是一回事,但百度的思路還是比較明確的:將傳統汽車硬件化,成為百度核心應用的載體。
從這個層面看,阿里是基于汽車原有的產業鏈進行搭建,基本上覆蓋到了車企關注的方方面面,包括產品、技術、營銷、銷售、數據等,對于迫切想利用互聯網進行升級的車企來說,還是比較全面的解決方案;相比之下,百度雖然看似也給車企提供了進入車聯網這個概念的解決方案,但總體來說還是固有的移動互聯網思路,并沒有全盤考慮到汽車行業的規律,如果這套思路能成功則是百度的成功,對于老牌車企門來說只能是吉兇未卜。
產品戰略:阿里高德穩步推進,百度高舉猛打
產品上的策略,則決定了企業對于這個行業的態度。AB雙雄在這個層面也出現了分化。
阿里的汽車業務始終比較低調,務實。例如,高德地圖作為阿里巴巴旗下子公司,其數據、技術和產品都是阿里在車聯網一戰中的重要一環。據了解,高德汽車現階段和未來布局均是圍繞“不起眼”的“導航互聯網化”展開:現有的產品布局中,A-LINK及AMAP AUTO應用服務旨在幫助駕車用戶快速連接車與云端,實現數據更新、實時交通、智能躲避擁堵等功能。
很顯然,高德立足市場的核心競爭優勢在于對互聯網和地圖兩種能力的跨界融合,形成了完整的上半身(產品)與下半身(數據)競爭力;互聯網起家的百度車聯網則缺少了數據這一重要支撐點,傳統地圖數據廠商則在互聯網領域積累不足。而在與車企的方面,基本上也是沿著量產化、商業化的穩妥思路推進。目前,本田、捷豹路虎,以及像長安、吉利這樣的廠商都已經接受了阿里高德的互聯網導航思路,開始在量產產品中使用。雖然概念上不怎么性感,但關鍵在于落到實處。
而百度則選擇了高舉高打的方式,去年 12 月的時候,百度無人駕駛汽車進行了一次路測。自此百度所有的聲音幾乎都落到了“無人駕駛”這個概念上。但對于百度大腦和現有的無人駕駛技術能不能實現目標,仍然有很多人存疑。其實百度在無人駕駛汽車領域的快步走,趕著量產造車,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分擔它在bat的競爭中,移動互聯網的戰略布局上處于下風的壓力,同時貼吧、搜索、百度全家桶等產品負面形象陡升。百度現在十分需要有這樣一個在先驅產業有重大突破的話題,至少可以在這一段時間,最大化公關效果,緩解百度的品牌頹勢。
平心而論,投入數百萬做出一輛試驗車上路并不是難事,而基礎技術的積累不僅僅是喊口號,更需要腳踏實地。在百度提出要在5年內實現無人駕駛汽車量產的目標時,高德在自動駕駛方面也一直快速進步。在高精度地圖上高德獲得了首個商業化訂單,物體識別和車輛控制方面也與目前為數不多的真正實現無人駕駛車輛量產水平的廠商德爾福展開了深度戰略合作,在車與云的協同方面,則借助阿里云進行資源整合。
車聯網的未來不是看誰喊的口號更響,也不是看誰展示的東西更炫酷??谔栱懥量赡芨芪矍颍罱K還是需要真正的能力積累。但即便有技術實力做好產品,也需要看看調性和車企大佬們合不合——攜手共進、各取所需,而非取而代之,方能走的更遠。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