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隨著德州儀器和仙童半導體發明集成電路后,隨著硅平面技術的發展,1960年代雙極和MOS電路的出現,標志著由于電子管和晶體管制造電子產品的時代發生了量和質的變化,開創了一個新興的集成電路產業。
一、全球集成電路產業鏈變革歷程
60多年來,集成電路產品從小規模集成電路(SSI)逐步發展到特大規模集成電路(ULSI),經歷了從板上系統(System on Board)到芯片級系統(System on Chip)的過程。在這漫長的發展歷程中,集成電路產業鏈已經發生了三次重大變革。這三次變革的重要原因都包含“為了解決系統設計或IC設計上的問題”,所以在技術上有了相應的對策,而在產業分工上也相對地產生了結構性的改變。
第一階段:系統廠商主導階段
1960年代,集成電路剛剛誕生時,作為一項新興技術,生產涉及到的技術僅為少數企業所掌握,而生產所用的設備、材料、制造工藝技術等又具有高度的專業性,是過去其他產品生產中從未曾涉及、使用過的。從產品設計技術、設備生產技術到原材料生產技術到加工工藝技術,都無法作為成熟產品從市場上直接獲得。因此,任何企業要想進入集成電路領域,唯一的途徑就是自身掌握包括產品設計、加工制造在內的全套技術,擁有半導體材料制備和生產設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全能企業”。
美國、日本的早期集成電路企業仙童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r)、摩托羅拉(Motorola)、國際商業機器(IBM)、日電(NEC)、索尼(Sony)等公司都是依附于大型企業集團的,在本集團戰略思想的統一指導下,從事產品的設計與生產,而產業內的組織結構也主要表現為水平整合,集整機產品和集成電路的設計、制造、封裝和測試等生產過程于一身。
主要是為自身制造的電子整機產品(電子設備、通信設備、家用電器等)服務的,以此增加其整機產品的附加值,提升產品的質量和功能,降低生產成本,爭奪市場。不過當時的電路產品主要是雙極器件電路和簡單功能的MOS電路,用于替代成本較高的晶體管器件。
第一次變革:微處理器與存儲器的誕生催生IDM企業出現,第二階段:IC產業處于以生產為導向的初級階段
集成電路產業的第一次變革是從1970年代開始,隨著微處理器與存儲器的誕生,原來由系統公司獨攬系統與IC設計的垂直整合時代,轉變為系統公司與IC公司的分業體制。
1960年至1970年,系統廠商包辦了所有的設計和制造,隨著電腦的功能要求越來越多,整個設計過程耗時較長,使得部分系統廠商產品推出時便已落伍,因此,有許多廠商開始將使用的元件標準化,1970年左右,微處理器、存儲器和其他小型IC元件逐漸標準化,也由此開始區分系統公司與專業集成電路制造公司。
此一階段,IDM企業在集成電路市場中充當主要角色,IC設計是作為附屬部門而存在。這時的IC設計和半導體工藝密切相關。IC設計主要以人工為主,CAD系統僅作為數據處理和圖形編程之用。IDM公司被垂直整合,從概念到消費者,從原材料到產品;IDM公司在內部控制所有過程、材料和供應。在這種垂直整合中,從設備定制到使用新材料進行實驗的創新都是很常見的,一家公司控制工藝并雇用創新者。
當垂直整合和研發成本太高而無法在全球市場上競爭時,在整個過程中即興創作和創新的能力就喪失了很多。IDM公司一直在承受降低成本、保持和提高質量的壓力。
第二次變革:ASIC技術的誕生催生Fabless+Foundry模式出現
第三階段:IC產業開始進入以客戶為導向的階段,第二次變革是在1980年代,由于ASIC和ASSP的出現,使得門陣列和標準單元的設計技術成熟,催生了Foundry+Fabless的運營模式。
雖然有部分集成電路標準化,但在整個電腦系統中仍有不少獨立IC,過多的IC使得運行效率不如預期,ASIC技術應運而生,同時系統工程師可以直接利用邏輯門元件資料庫設計IC,不必了解晶體管線路設計的細節部分,設計觀念上的改變使得專職設計的Fabless公司出現,專業晶圓代工廠Foundry的出現填補了Fabless公司需要的產能。
隨著微處理器和PC機的廣泛應用和普及,雖然有部分集成電路標準化,但已經難以滿足整機客戶對系統成本、可靠性等要求。因為在整個電腦系統中仍有不少獨立IC,過多的IC使得運行效率不如預期。同時整機客戶則要求不斷增加IC的集成度,減小芯片面積,使系統的體積縮小,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的性能價格比,從而增強產品的競爭力,得到更多的市場份額和更豐厚的利潤;同時,由于IC制程技術的進步,軟件硬件化已成為可能。
為了改善系統的速度和簡化程序,ASIC技術應運而生,工程師可以不必了解晶體管線路設計的細節部分,直接利用邏輯門設計門陣列(CPLD)、可編程邏輯器件(FPGA)、標準單元、全定制電路等。設計觀念上的改變使得專業設計的Fabless公司出現。
而讓Fabless模式發揚光大的主要得益于三個重要因素。
一是Lynn Conway和Carver Mead合著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系統導論Introduction to VLSI Systems》在1980年出版。書中提出了通過編程語言來進行芯片設計的新思想。
二是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的發展,PCB設計方法引入IC設計之中,如庫的概念、工藝模擬參數及其仿真概念等,集成電路邏輯仿真、功能驗證的工具的日益成熟,設計開始進入抽象化階段,使設計過程可以獨立于生產工藝而存在,工程師們可以設計出集成度更高且更加復雜的芯片。明導電子、新思科技、楷登電子等EDA巨頭在此階段相繼成立。
三是Foundry出現,彌補了Fabless公司需要的產能空缺。1987年臺積電成立,開創了Foundry + Fabless模式運營的新時代。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也因此獲得2011年度IEEE榮譽勛章(IEEE Medal of Honor)。目前純晶圓代工提供商有臺積電、聯電、中芯國際、華虹集團等。
不過,在Fabless剛萌芽時,AMD創始人兼董事長Jerry Sanders對此表示懷疑,曾發出“Real men have fabs”的言論。不過也確實有Fabless成功轉型IDM,比如美信(Maxim)、巨積LSI Logic。
第三次變革:SoC設計方法學的誕生催生IP與設計服務公司出現(芯片設計簡化成搭積木),第四階段:半導體產業進入完全專業分工階段,IDM轉型Fab-lite
第三次變革在1990年中后期,工藝制程推進到了180納米,芯片上集成的晶體管已經遠超過1000萬個。這時可重復使用的硅知識產權(Silicon Intellectual Property,SIP)出現了,某一功能可以使用某一SIP核來管理,使得設計更有效率。
1994年摩托羅拉(Motorola)發布了用來設計基于68000和PowerPC定制微處理器的FlexCore系統,1995年LSI Logic為索尼(Sony)的PlayStation設計的CPU(集成了一個32位RISC微處理器,JPEG視頻解碼器和3D圖形引擎),應該是第一代基于SIP核完成SoC設計的最早產品。當時的SoC相對簡單,包含處理器、存儲器和邏輯芯片,如LSI Logic為索尼(Sony)的集成了一個32位RISC微處理器、JPEG視頻解碼器和3D圖形引擎。
由于SoC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設計積累,顯著地提高了ASIC的設計能力,因此發展非常迅速。隨著RF電路模塊和數模混合信號模塊集成在單一芯片中,SoC集成的內容越來越多,現在SoC中包含一個或多個處理器、存儲器、模擬電路模塊、數?;旌闲盘柲K以及可編程邏輯。
高度復雜的系統功能和愈來愈快速的產品進入市場時間(Time to Market)要求,不允許芯片設計者公司一切從零開始,必須借鑒和使用已經成熟的設計為自己的產品開發服務,決定了SoC的設計必須采用與傳統單片集成電路設計不同的方法。芯思想原創
SoC設計方法學應運而生,其包含三個內容,一是系統設計方法;二是IP核的設計和使用;三是深亞微米集成電路設計。隨著SoC設計方法學的普遍采用,芯片設計公司購買第三方公司的IP,組合成SoC,整個過程就跟拼積木一樣,芯片的規模呈指數級增長,從百萬門級發展到今天的數十億門級。
SIP概念的興起,將具有某種特定功能的電路固定化,當IC設計需要用到這項功能時,可以直接使用這部分電路,隨之而來的是專業的IP與設計服務公司的出現。
在此階段,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IDM公司紛紛轉型Fab Lite。面對密集智力和龐大資金的壓力,IDM廠商開始了悄然轉型,有的轉型Fab Lite,有的變身Fabless。在Fabless剛萌芽時,AMD創始人兼董事長Jerry Sanders對此表示懷疑,曾發出“Real men have fabs”的言論,不過到時?2009年時,AMD也不得不通過戰略剝離其FAB制造,從而變身Fabless,還好現在AMD的主事人是位華裔女性。
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至此階段,專業分工已經初步形成,隨著SIP設計、EDA工具、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等環節逐步成熟,在各個專業環節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公司。
二、半導體產業進入新時代
工業革命造就了偉大公司,以及創新(innovation)和專利(patents)的沖擊(onslaught)。杜邦(DuPont)、陶氏化學(Dow Chemical)等公司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都呈指數增長。
垂直整合的模式被戴爾計算機(Dell Computer)進一步發展了。創始人邁克爾·戴爾(Michael Dell)將供應鏈的傳統垂直整合與虛擬組織的特殊特征相結合,創建了一種稱之為“虛擬整合”的運營模式。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專注于自己最擅長的環節,把不擅長的環節交給行業中做得最好的人去做,然后通過采購把最具性價比的產品買回來,自己做最后的整合。
實際上,戴爾模式最重要的是超一流的速度(Speed)、絕佳的體驗(Experience)和更低的成本(Cost)。第四次變革:Chiplet和異構集成,第五階段:集群虛擬垂直集成階段。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四個階段(系統廠商主導階段、生產導向階段、客戶導向階段、專業分工階段)中,各種類型的公司一直相互存在,時至今日,各種類型的公司都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前文提到,當垂直整合和研發成本太高而無法在全球市場上競爭時,在整個過程中即興創作和創新的能力就喪失了很多。IDM公司一直在承受降低成本、保持和提高質量的壓力。大型公司不太可能恢復完全的垂直整合,但是通過深化供應商與客戶(購買者)之間的關系,已經出現了成功產生新創新的成功案例。虛擬垂直整合可以通過共享增長愿景的供需雙方之間的關系以及為創造創新機會的信息來實現。
集群起源于共同生活。延伸到集成電路產業,就是讓專精于不同領域的公司,彼此以結盟或戰略伙伴關系互補,以達到快速布局的戰略目的,進而達到有效的垂直整合。在集成電路產業里,為了縮短芯片設計周期,產業鏈各公司必須彼此溝通合作,透過廠商間的鏈接和IP整合,讓業者界跟上客戶的需求和市場的變動,讓彼此的效益可以發揮到最大,實現最佳競爭優勢。
而隨著“異質集成”、“Chiplet”成為集成電路產業未來發展趨勢時,新的商業模式必將出現?,F在,單打獨斗的模式已經勢微,集群、虛擬垂直、整合已經是大勢所趨。
fqj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