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在近日深圳東部一家酒店的一幕將讓思科、IBM、惠普等傳統IT設備巨頭坐立不安。當天,超過1500名全球運營商、企業、渠道商的人員聚集在這個酒店,華為當著這么多人的面喊出了一個數字:華為云計算的相關人員明年要達到1萬人、企業網業務收入到2015年要達到200億美元年收入。
顯然,這個電信設備巨頭大做IT設備后又讓人感受到一種威懾力。
“信息電廠”的市場發動機
一提“云計算”,業內有各種感覺,一種認為這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鏈,市場研究機構Forrester Research數據顯示,全球云計算市場將從2011年的407億美元增長至2020年的超過2410億美元;另一種則認為云計算炒過了頭,就猶如物聯網之熱,還未感受到哪里有物聯網,物聯網就已成為各地政府、各個學者嘴里的時髦名詞。
不過,華為IT產品線CTO李三琦用專業的語言解釋得很清楚:云計算就是一種技術,傳統的數據中心采用的是單機計算架構,而云計算采用的是“分布式計算架構”,可以極大程度提升數據中心的資源利用率,從而成為新的計算存儲和網絡資源管理模式。
“通俗地說,這就是一種‘信息電廠’,如同我們用電的初期可能都要自己有發電機、自己買汽油、自己來用。但后來有了發電廠和電網,只需插插座就可以取得用電的服務了。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云計算是一種可顛覆現有的市場和產業格局的技術理念。”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楊國勛則如此解釋說。
這是這種存儲技術的巨大變革,導致了一場電信、IT產品的巨大革新以及隨之而來的電信IT設備業重新洗牌。
幾乎所有電信IT設備巨頭都傾巢而動,谷歌提出了“強大云”,微軟針鋒相對地提出了“云+端”,惠普甚至提出了20億美元云項目融資計劃。
華為的搶灘調整
華為之前無疑是一種電信設備商的面孔。根據華為的2011年上半年業績,華為上半年銷售收入達98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營業利潤124億元人民幣,這其中大部分來自向運營商出售的系統設備和終端。
然面,面對全球如此迅猛的云計算大潮,任何企業都不可能坐視。在去年的一次華為云計算發布會上,華為總裁任正非也說道:“在云平臺上我們要更加開放,團結越來越多的人一起做事,實現共贏。”
華為的一場變革也由此開始。
11月1日,在深圳舉行的華為云計算大會上,華為表示成立IT產品線。IT產品線是華為董事會直接投資的一層組織,下設云平臺領域、服務器與存儲領域、數據中心解決方案領域和媒體網絡領域。
而事實上,今年年初,華為在更大范圍內對組織架構進行了調整,設立運營商基礎網絡、企業業務、個人消費及其他四個業務集團。
其中的企業業務是華為全新組建的業務集團,華為計劃今年全球銷售額達到40億美元,2015年全球達到150億美元以上,力爭達到200億美元。
“華為目前已擁有實力雄厚的云計算研發團隊,在云計算投入超過6000人,并將持續增加,預計在2012年超過10000人。”李三琦透露了華為在云計算方面已全面布局。
而在11月1日的華為還公布了“云帆計劃2011”,首次明確了華為云計算的三大戰略:大平臺、促進業務和應用的云化、開放共贏。
思科眼中最難對付的對手
業內認為,華為進軍云計算也不可能完全一帆風順,因為華為顯然會對傳統IT巨頭形成巨大沖擊,而傳統IT巨頭必然反擊。
思科CEO錢伯斯就曾將華為稱為“最難以對付的對手”,而惠普、IBM、Juniper等也是華為在企業業務上最主要的競爭對手。
對于華為在云計算方面的優勢,從華為近年來云計算方面的發展可看出端倪。
在今年中國聯通首個云計算集采項目中,涉及十個省市桌面云平臺和桌面終端建設,分為四個標段進行采購,最終華為和思科各獲得兩個標段,成為兩大贏家之一。同時,華為也已在上海、四川、廣東、江蘇等省市與中國電信共同探索云計算模式的應用落地。
由此可見,借助與運營商的關系,華為在與運營商有關的數據中心業務方面明顯占優。
而在其它類型的市場中,華為企業業務BG營銷總裁何達炳表示,華為希望的模式是搭建一個開放平臺,吸引各個行業里的合作伙伴進來一起開拓市場,而不再是單打獨斗,這意味著,華為將不再依靠運營商時代屢試不爽的直銷模式,而要大力拓展依靠渠道經銷商的分銷模式。
他又認為,華為企業業務的最大優勢在于華為強大的研發能力,華為目前光在云計算上進行研發的員工就有6000人,明年將達1萬人。
服務器領域就是華為的一個成功案例。據悉,進軍服務器市場僅僅幾年,今年前三季度,華為服務器在國內服務器廠商中銷售額排名第一,累計實現合同銷售額1.85億美元,同比增長136%,預計2011年全年實現合同銷售額2.5億美元。華為IT產品線服務器與存儲產品管理部部長余洲表示,到今年年底,華為將成為國內最大的國產服務器廠商。
面對這些機遇,華為企業業務的最高負責人、總裁徐文偉也興奮地稱,“云計算的崛起,為華為帶來絕佳的增長契機,包括云計算及ICT整體解決方案在內的企業業務,去年營收20億美元,今年倍增至40億美元;2012年企業業務目標70億美元,2015年則挑戰150億-200億美元。”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