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5日下午4點42分,寒潮前夕的北京,氣溫逼近零度。在位于北京海淀上地十街的百度大廈B座西門口,寥寥路人形色匆匆,但也有“百度員工”堅持戶外工作:短短兩分鐘內,三輛不同車型的Apollo自動駕駛車徐徐駛過。
大廈西門南側的樓體立柱上,探出一個紅綠燈。黃燈閃爍間,一輛林肯MKZ、一輛紅旗EV自動駕駛車,與一輛載有四五名“乘客”的阿波龍小巴,盤桓于這座南北長232米、東西寬65米的銀灰金屬建筑周身。車尾處深藍色“自動駕駛測試”的字樣,昭示著它們的使命。
“這樣的測試已經有兩年多了。”一位百度員工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早在2018年1月,百度大廈門口便已建成無人駕駛體驗站,接受內部員工申請體驗。
兩年時間過去,測試車依舊勤勉,但行業正在發生變化。在這些車輛游走之際,一則消息已發酵一周有余。12月15日,有消息稱,百度正在考慮生產屬于自己的電動汽車。幾乎與此同時,另一個科技公司蘋果,也傳出了造車動向:12月21日,有報道指出,蘋果最快將在2021年9月發布Apple Car。
短短三周后,部分傳聞火速變為事實:1月11日,百度正式宣布組建智能汽車公司,面向乘用車市場以整車制造商身份進軍汽車行業。蘋果造車計劃的眉目也開始逐漸清晰,消息稱蘋果將于今年3月與現代汽車簽署自動駕駛汽車合作協議,雙方或合資建廠造車。
“2020年,新能源汽車尤其智能電動車開始進入爆發期,智能汽車當下增長快,后續成長空間也很巨大,”近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百度智能駕駛事業群組負責人李震宇表達了對市場的樂觀。他同時強調,無論燃油車或新能源車,智能技術已成為標配甚至未來拼刺刀的決勝點。
而這也成為科技公司躬身入局的動力與野心所在。
周折造車路
2013年6月,在蘋果全球軟件開發者年會上,蘋果宣布進軍汽車領域,并推出“iOS in the Car”計劃。
同年7月,百度成立深度學習研究院,主要從事前瞻性技術研究,百度無人駕駛研發項目也幾乎在同一時間啟動。
2021年伊始,兩家幾乎同時開始瞄準汽車行業的科技公司,也幾乎在同一時間想到了造車:百度牽手吉利組建智能汽車公司,手握絕對控制權試圖進入智能汽車的設計研發、生產制造、銷售服務全產業鏈;蘋果則被曝與多家汽車零部件廠商提出備貨要求,甚至有媒體稱其首款Apple Car將于9月發布,原型車已在美國加州測試。從消息面來看,蘋果造車已是板上釘釘。
不過,造車此舉并非這兩家公司一以貫之的想法。
2018年11月,百度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李彥宏對外直言,“百度不會自己造車”,“我們只做自己最擅長的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并且開放出來,和所有對無人車有興趣、有想法、有能力的企業一起來做。”
彼時,發布一年有余的Apollo計劃,在百度內外如日中天。這個自動駕駛軟件開源平臺,可幫助用戶結合車輛和硬件系統,快速搭建一套屬于自己的完整的自動駕駛系統。它甚至被部分業內人士視為未來汽車工業界的“安卓系統”。
然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Apollo及百度智能駕駛業務,一直被外界視為百度的“負資產”。一方面,它被業內批評與OEM廠商的合作深度及廣度不及預期,另一方面,現實的問題是,其盈利模式尚未跑通。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此前了解,目前百度國內的自動駕駛車輛,除部分銷售給長沙等地方政府,大部分是百度自持。疊加研發等其它費用,百度智能駕駛一直處于燒錢狀態。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近年來行業內多有傳聞稱,百度將拆分其智能駕駛業務,尋求外部融資。盡管百度方面數次表示傳聞不實,但資金壓力確實是懸于百度智能駕駛業務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蘋果公司的造車計劃同樣幾經波折。2013年,蘋果推出“iOS in the Car”計劃,做好造車準備,合作伙伴涉及法拉利、沃爾沃等車企,這也是蘋果歷史上首次將自身軟件應用至其它硬件之上。
2014年,蘋果首次被傳“疑似造車”,其“泰坦計劃”首次遭遇曝光。所謂“泰坦計劃”即打造無人駕駛智能汽車,全面顛覆當前行業。2015年,有消息稱,蘋果大舉招募英才,研發人員規模一度超過5000人。
然而此后,“泰坦計劃”逐漸擱淺。2016年,蘋果在一封發給美國交通部的信件內聲稱,不會像特斯拉那樣造一輛完整的自動駕駛汽車,而是專注于自動駕駛軟件技術的研發。此后盡管零星傳出蘋果“挖角”特斯拉高管等新聞,但蘋果自動駕駛汽車沒有再度傳出新動向,直至最近。
“以百度為代表的科技公司跨界造車,一方面有助于實現智能駕駛產業鏈卡位,另一方面則在現有技術積累基礎上有助于尋找一條更具操作性的變現途徑。”一位投資機構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
巨大的機會
對于科技公司而言,造車意味著直接面對消費者,這背后無疑是巨大的機會。
事實上,自2003年開始“白手起家”的特斯拉,經過17年的發展,如今已成長為市值超過8000億美元的超級巨頭。相較之下,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球汽車市值龍頭的豐田、大眾的市值分別約2154億美元和1074億美元,戴姆勒、通用汽車、寶馬集團等市值更是僅數百億美元。
銷量數據方面,特斯拉也表現不俗。從全球市場來看,特斯拉2020年逼近50萬的銷量,在豪華車領域舉足輕重,Model 3銷量亦超過BBA同級的燃油車系。
與此同時,未來智能汽車行業的前景更加可觀。根據工信部面向未來15年的規劃文件指出,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要占到當年汽車總銷量的20%。按每年2000萬至3000萬臺計算,這個規模大概是400萬至500萬臺。
在這個過程中,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等技術能力,或將成為電動智能汽車的標配,甚至成為決勝關鍵點。“未來三五年內,如果沒有很好的智能座艙,我們預判這樣的新車大概率會賣不出去。”李震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斷言。
李震宇進一步指出,智能電動汽車的“仗”,大致會按照三年半一個周期進行兩個輪次。“到2023年、2024年的時候第一輪就開始PK了,這一輪有些人就要out了。一些品牌能力強的企業或許能挺過這一個周期,但如果2027年還沒有提升智能化能力,就會比較危險。”
而當前百度、蘋果等企業入局造車,意味著更進一步參與造車產業鏈,也更容易打造出自己心目中的智能汽車,而非僅僅停留在解決車企提出的需求層面。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百度與其他車企的合作,最多參與新車研發的后半程,涉及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環節,對于產品的宏觀定義則沒有參與。然而成立智能汽車公司后,百度將進入智能汽車的設計研發、生產制造、銷售服務全產業鏈。
“汽車智能化時代,造車門檻顯著降低,這也是蔚來、理想等新勢力能夠脫穎而出的原因,”一位汽車行業評論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同時芯片和軟件重要性大大提升,特斯拉之所以成為目前全球市值第一的汽車公司,與其芯片自研及軟件開發應用能力密不可分。軟件重要性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當前確實是科技企業入局造車產業鏈的歷史性機會。”
與此同時,科技公司還有自身的獨特價值。相較于特斯拉、蔚來、理想等上一批新勢力而言,百度造車的差異性體現在它的軟件實力與智能技術能力上。
從某種程度而言,上一批造車新勢力打好了智能電動汽車的硬件基礎,但如何將硬件上產生的數據內化為汽車的自動駕駛能力,這是百度之流科技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比如業內號稱特斯拉有幾十億公里的測試數據,但這并沒有完全轉變為它的自動駕駛能力,”一位接近百度的業內人士表示,“百度積累多年的能力是一條整體的數據流水線,這個‘煉金術’的能力非常重要。”
對于蘋果公司而言,除了自動駕駛領域積累的研發能力之外,其優勢還在于自己的操作系統。分局Above Avalon發布的數據報告顯示,因iPhone 12系列的持續熱銷,2020年秋季,蘋果iPhone的全球總激活量達到了10億臺。“如果這些用戶部分轉移到蘋果汽車上,也是相當可觀的銷量。”前述評論人士指出。
仍有挑戰
雖然造車充滿了巨大的機會,但毫無疑問,它也是一個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回報周期漫長的領域。
“特斯拉成立18年內,大部分時間都在虧損,共計燒掉300多億元。”前述評論人士分析稱。無獨有偶,蔚來汽車燒掉200多億元,且還在持續虧損。還有更多試圖造車的跨界者在大量燒錢之后,最終不得不選擇放棄造車。“所以科技企業將大量資金投入到未知行業,除非有明確把握,否則確實是不容易做出的決定。”
不過,對于蘋果公司而言,目前資金實力還是相對雄厚。截至1月14日收盤,蘋果公司市值高達2.17萬億美元,與之相比,特斯拉超8000億元的市值也是小巫見大巫。
“從資金層面而言,科技公司相對比較有實力,而它也是造車新勢力目前相對比較欠缺的。”該評論人士指出,“科技公司的入局,對傳統車企甚至新勢力必然會產生壓力。”
相較之下,百度目前849.3億美元的市值遠遠不及特斯拉。盡管遠超小鵬汽車(386.6億美元)和理想汽車(311.5億美元),但仍比不過蔚來汽車(951.2億美元)。因此,在部分投資機構人士看來,資金壓力也可能成為百度未來造車路上的一個風險。
“互聯網公司如果造車的話,確實是一個自動駕駛技術變現的途徑,但利潤率可能會暴跌,”一位投資機構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但如果只是提供軟件AI系統的話,又很難看到盈利點。”在他看來,這也是當前難以評估百度造車未來的矛盾點。
不過,資本市場整體還是認可百度造車的邏輯。在剛剛傳出造車一事后,12月16日早間,百度股價上漲13.83%至185.5美元。此后其股價一路走高,至1月8日再度傳出與吉利合作造車后,百度當日股價暴漲15.57%至240.25美元,創2018年8月以來新高,市值也飆升至819.4億美元。在1月14日的最近一個交易日內,百度股價一度上探至258.73美元。
“當前汽車行業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科技公司入局不失為一個好時機,如果將眼界放高的話,它們的加入也必將促進行業發展,從行業層面具有積極意義,但也意味著新一輪行業洗牌即將加速到來。”前述評論人士指出。
? ? ? ? 責任編輯:tzh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