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如果你不愿意屬于大眾,那么最好還是屬于小眾。
正如賈躍亭期盼孫宏斌和許家印那樣,身心俱疲的伊隆·馬斯克也曾苦苦守候著救主的到來。
“我正考慮以每股420美元的價格將特斯拉收歸私有。資金有保障(Am considering taking Tesla private at $420. Funding secured.)?!?月7日的推特牽扯出了特斯拉乃至整個汽車界的新一輪風波。
“Funding secured”,這是賦予馬斯克喊出“私有化”口號的沖動之底氣來源,但恰恰是潛在金主的朦朧身影,讓他和特斯拉蒙受了加倍的“目光火力”。從特斯拉退市、證監會調查欺詐、CEO被傳可能換人,乃至馬斯克染上大麻的八卦,種種紛亂雜擾使得“特斯拉風暴”平地卷起的不單單是人心和眼球,還有一地雞毛。
可笑的是,諸多事件只有在歷史長河中畫上句號許久,真相輪廓方才漸漸明晰。而私有化進程最終被特斯拉放棄之時,卻也就是關鍵信息漸漸水落石出之時,我們知道了潛在投資者涵蓋了沙特主權基金、銀湖資本(Silver Lake),卻還有著第一眼意外、第二眼感慨的身影——大眾汽車。
特斯拉是以傳統汽車業顛覆者的面目出現在世人眼前,縱然馬斯克并不引大眾以為理想金主,但是難道回歸傳統車企翼下,竟是其吊詭的宿命?
大眾X特斯拉
其實,無論是業界和特斯拉粉黑們對“私有化”的關注點,還是SEC等一幫“惡勢力”調查“馬斯克欺詐案”的焦點,都聚焦于一個最關鍵的問題——錢從哪兒來?
按照420美元的股價,特斯拉的市值將膨脹到820億美元。當前,馬斯克持有特斯拉股權比例略高于20%,退市交易總金額或將達720億美元,而這將打破Energy Future控股創下的450億美元Go private紀錄。也許后來“420美元”和國際大麻日4月20日之間的花邊關聯會搶走眼球,但在當時最引人注目的,絕對是那個“720億美元”。
誰能提供如此巨額的資金?哪怕只是其中較為可觀的一部分?這個問題,汽車行業在問,馬斯克的老對頭華爾街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也在問,而SEC甚至以馬斯克欺詐為由頭展開了調查。
沙特阿拉伯主權財富基金PIF(Public Investment Fund),是馬斯克給出來的第一個名字。他表示,在7月31日會議之后同沙特主權基金之間達成交易就已經勝券在握。
“油霸”之富庶世所共知,看起來似乎也較為合理。然而,此后手握2,300億美元的PIF,除了通過公開證券市場購得特斯拉5%左右股票之外,并沒有進一步的支撐舉動。而且PIF同軟銀之間的關聯,以及軟銀同特斯拉對手通用汽車Cruise的投資,都意味著這根支柱恐難撐起馬斯克的理想天空。
此外,還有說法指出中國方面的資本可能成為馬斯克的希望,至少特斯拉在華工廠所需的50億元資金,相當大的份額要以本地融資來實現。只是圍繞“中國力量支持特斯拉退市”,迄今還沒有更多實錘落地。
誰比PIF更有可能接盤?終于,在特斯拉宣告“放棄私有化”之后,有知情人給出了一個名字:大眾汽車。
據這位人士透露,馬斯克要從證券交易市場“買斷”特斯拉并不容易,倘若達成交易,會導致一些技術類共同基金被迫削減自己對特斯拉持股的比例,或許一些競爭對手也會趁虛而入——其中一家便是大眾汽車公司。銀行家們給馬斯克展示的PPT里,列出了一堆腰纏萬貫的潛在投資者花名冊,里頭出現了大眾汽車和銀湖資本等公司的名字,這些未來金主允諾將提供高達300億美元的資金,占720億美元總需求量的四成以上。
以收購方興趣來說,大眾,偏偏是對諸多外在品牌抱有濃厚興趣的“進攻型選手”,從其構建12個整車品牌的數十年擴張歷史便可見一斑。而“大眾教父”皮耶希反復表達對阿爾法·羅密歐的收購興趣,甚至導致時任菲亞特CEO的馬爾喬內放言要在巴黎車展與大眾高管“決斗”。特斯拉在電動汽車領域的領跑地位、創新模式的發展路徑,都是大眾的稀缺和向往。
大眾上半年業績
而在財力角度,大眾汽車集團是目前汽車行業里最有錢的主兒之一。2018年上半年,大眾汽車集團營收同比增長3.5%至1,194億歐元,去掉特殊項目前的營業利潤同比增長10.1%至98億歐元,全年利潤有望沖擊200億歐元,是足以和豐田較量利潤額的唯一車企;截至2018年6月30日,大眾汽車集團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總計為212億歐元(按最新匯率約合人民幣1,686億元)。
反觀特斯拉,根據其上半年財報,到2018年第二季度末,公司總共持有現金和現金等價物27.8億美元(按最新匯率約合人民幣189億元)。
特斯拉持續虧損
可以說,特斯拉“自救”的能力遠不如從大眾“引援”的效果。但,馬斯克并不喜歡傳統車企成為自己的金主。在他看來,大眾等傳統公司絕非理想的投資者,因為這些企業對特斯拉的熱心來自于“特斯拉光環”。而且大金主的入駐將導致無數小投資者的出局,而那些技術共同基金恰恰站在特斯拉最堅定的支持者序列。
好在,財務顧問們沒有為了促成交易而哄騙馬斯克,他們告誡他,倘若要從金主手里拿到巨額資金,勢必以讓出較大的話語權為代價。
馬斯克最終放棄了特斯拉私有化,但我們相信,壓垮這個念頭的絕不僅僅是華爾街和SEC的施壓、輿論風向的調轉直下,而最關鍵的因素,仍然莫過良人難覓。
回歸,最終宿命?
特斯拉自從誕生以來,和傳統汽車公司之間的緋聞曾一度成為佳話。豐田和戴姆勒都曾經持有特斯拉股權,通用汽車專門成立研究小組聚焦特斯拉,此后又曝出“通用和蘋果都可能收購特斯拉”的傳言。
只是2013年“特斯拉風暴”席卷全球之后,慢慢地特斯拉由“潛在的附庸”轉變為“可能的顛覆者”。尤其是當2017年特斯拉市值接連超過福特和通用之后,巔峰期389美元的股價和690億美元的市值,不啻于范爺那句“我就是豪門!”,為的只是不再被視為附庸性質的花瓶。
締造了特斯拉、Space X、Paypal和Hyperloop,還能交互性地用Space X火箭將特斯拉跑車送上太空,這個男人用大量的驚世之舉和醒目的駭俗之風,被無數擁躉堅信可以實現超出凡人腦洞邊界的夢想。喬布斯死后,美國硅谷實在是太需要另一個能站出來充當全民技術偶像的“神”,馬斯克正沿著這條封神道路前行。
“事與愿違”是一切童話最厭憎的四個字,它意味著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宛如兩個山頭,看似唾手可得,實則遠隔千里。自Model 3的產能瓶頸、質量問題爆發開始,馬斯克的“造神”之路就漸漸朝著“誅神”之路逆轉了風向。
按照原先預期,特斯拉應該在2018年實現50萬輛產能,2020年之前達成50萬輛銷量;按照Model 3每周產量目標計算,原定2018年初實現5千輛/周,但因為電池模塊生產線產能問題,連續兩次跳票延后。2017年11月改為2018年第一季度末實現5千輛/周;到2018年1月又延遲到第二季度末實現,而第一季度末修改為實現2,500輛/周。
的確,馬斯克通過“帳篷生產線”和“季末攻勢戰術”,接連實現了周產5,000輛和月銷10,000輛的目標,但是隨之而來的則是Model 3的各種問題。例如特斯拉將這款入門車生產程序中的剎車與側傾測試工序削減;薄弱部分焊點削減300個,大約占焊點總數量的6%;“攻勢”型生產無法保證質量始終如一……這些都給Model 3未來的使用帶來隱患。而高低配版車型在產出和訂單之間的不平衡,則是另一個“炸彈”。
有機構通過計算估測稱,特斯拉每賣掉一輛Model 3,便要虧損6,000美元,即單車利潤等于負4萬元人民幣。如果回顧Model S轎車和Model X的單車利潤,不難發現即便后者單車售價更高,但利潤卻不到前者的一半。特斯拉,為何越是被寄予厚望的車型,單車利潤反而越朝著虧損滑坡?
特斯拉最新股價大跌
除了起步階段的障礙之外,在傳統制造業方面的經驗與思維,是妨礙特斯拉“走穩”的頭號障礙。而這也暗示著,傳統車企的羽翼庇護,很可能是特斯拉最后的歸宿。
在特斯拉最本質的標簽里,“創新型車企”和“互聯網思維”最為根深蒂固。嫁接了互聯網思維的它,打破了傳統車企慢速、重資產式的發展桎梏,以大眾豐田通用們無可比擬的發展速度迅速崛起,側重消費者在傳統用車之外更高維度的體驗,因此盡管工藝品質遠不能及BBA等豪華品牌,Model S卻能賣出和寶馬7系低配版相近的價格和多倍的銷量。畢竟,“別人的車機是給車輛安裝電腦,特斯拉是大號電腦能跑?!?/p>
汽車,終究是工業制造的分支。特斯拉越是在小眾領域玩耍,越是能憑借創新模式而無敵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但當特斯拉打算朝著年銷量數十萬甚至數百萬輛的規模進軍時,大件工業制造品的巨量生產,將成為馬斯克最為嚴峻的考驗。
反過來,如果不能以幾何級數擴大規模,那么又將違背互聯網思維的發展路線——在互聯網思維里,一家公司可以持續虧損,但不能不擴張市場份額,諸如亞馬遜等報表再難看,有增長就能獲得投資和支撐。特斯拉之所以能夠股價市值爆棚,離不開市場對其增長預期的看好。
2014年2月特斯拉股價還在214-250美元檔次時,摩根士丹利分析師Adam Jonas就預言將攀升到320美元,理由是電池價格降低可以幫助特斯拉占據全球車市1%份額,即年銷量80萬輛以上。而之后Model 3將這個預期值提升到短期50萬輛、長期數百萬輛,才使得特斯拉股價一度逼近400美元,在馬斯克預期里更是高達420美元。
如果對比豐田通用大眾們遭遇的“千萬輛魔咒”,馬斯克有多少信心在全局布控、品質控制、渠道開拓、產品陣容拓展方面達到超越這些前輩的把握?數百萬輛電動汽車的難度,并不下于千萬輛燃油車。對付年銷量10萬輛級別的特斯拉,或許一個馬斯克可以應對自如,但如果要提升一個數量級,則其能力已經開始捉襟見肘,亦難再找到另外9個馬斯克為其分憂。
特斯拉的前途,復雜程度并不容易用純粹的“陰晴”去界定——它已經顛覆了行業諸多陳舊理念,只是最終落腳點或許和馬斯克的期待有所偏差。
有業界前輩早先預測,特斯拉幾年內最終不是破產,便是被豐田等車企收購。當時,我便“局部性”表達了反駁意見——爭議在于時間節點,在我看來,特斯拉能夠支撐比前輩的預期更久遠一些,不過最終宿命倒是基本不脫那兩個方向,尤其是后者。
特斯拉,如果你不愿意屬于大眾,那么最好還是屬于小眾。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