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道超車”真的即將實現嗎?
當一個行業需要重新洗牌時,落后者有機會接近領先者,甚至完成反超。有人稱之為:彎道超車。
這個理論也常被用來形容國內電動車行業,外資品牌“船大難掉頭”,All in 電動車業務風險太大,傳統燃油車業務這樣的營收奶??隙ú桓荫R上丟。于是,落后者獲得了一個千載難逢的短暫時間窗口。..。..
正是因為這個契機,中國決定搶先一步押寶電動車,完成對外資品牌的“彎道超車”。在這之后,政策、資本、人才、相關產業鏈一窩蜂涌入,自主品牌喊出口號“分分鐘造出特斯拉”、一批新造車們更是拔地而起,融資、造車、開發布會、去最貴地段開店。..。..
“沒有里程焦慮”、“2019年最值得期待”、“懂你的智能電動SUV”,全民造車時代,想出一句有差異化的廣告詞也是夠難的。
有那么一瞬間,真的以為外資品牌已經被按在地上摩擦,“彎道超車大業”指日可待。
不過,冷水該潑還是得潑,客觀環境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有些事實我們必須要看到:
1、媒體雖不停報道,但電動車市場占有率遠沒想象中高
寫這篇之前,先去乘聯會查了一下,今年前三季度國內新車累計銷量2049萬輛,其中新能源車型銷量62.5萬輛,市場占有率只有區區3%。即便各個數據來源之間可能存在差異,但不到5%的市場占有率依然和想象中嚴重不符。就算是這5%份額全部被自主品牌、新造車占據,現階段也不會對整體車市造成太大影響。
2、外資品牌還沒認真出牌
國內熱火朝天,但外資品牌還沒開始認真出牌,單方面宣布比賽獲勝是北朝鮮才做的事情。未來幾年,這些外資品牌一定會在國內深耕電動車市場。先別急著噴,我說的可不是那些基于燃油車平臺改造的沒誠意作品,而是產品規劃之初就設定為“純電動車”的真刀真槍。
那么問題來了,再過幾年,外資品牌們會拿出什么樣的產品?到那時,自主品牌和新造車又能否應付?
正式給出結論之前,公路飛行團隊先梳理了一份未來幾年部分外資品牌的純電EV規劃:
部分媒體謠傳的車型沒放上去,還有就是,福特、通用等車企僅僅是給出部分說法:“202X年之前我們要推出N款純電動車型”。類似于這樣的信息,圖片上不方便做到呈現。
分析之后,我們得出了幾個有意思的結論,分享一下:
一、2020準時登陸,你們是不是提前商量好了?
一圖勝千言,外資品牌更多選擇在2020年、2021年開始密集投放純電EV,這和外界之前的主觀判斷基本相符。A0級、A級小車,中型SUV、Coupe等純電EV的出現,將會填充很多級別的新能源車型空缺。
為什么擁擠在相同時間節點登陸?巧合?偶然?
估計就算是外行人也不會信,車企肯做出決策背后一定要有結論作為支撐。在這里,引用一組汽車之家的數據:
不是所有的預測都能100%應驗,不過我還是相信,汽車之家掌握著足夠多的汽車消費數據,這份預測一定程度上值得參考。
在這份表格里,我們最關心的是新能源車型銷量占比:2019和2020年之間存在一個跳躍式增長點,預測數據直接從5.5%漲到了8.8%。至于新能源車型全年預測銷量,到了2020年則會首次超過200萬輛。
有數據作為支撐,把2020年當做電動汽車在國內市場大規模普及的一個拐點,至少目前來看邏輯上說得通。
除了這一點顯性因素外,其實還存在一點隱形因素,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外資品牌判斷純電EV入華時機,那就是:補貼面臨取消。
補貼退坡已成定局,只是具體何時實施罷了。沒了補貼這樣的政策影響,市場公平程度會有不小提升,這一點估計是不少外資品牌樂意看到的。
二、德系看好純電動路線,日系車企或許另打小算盤
仔細看上圖會發現,純電動車型布局這件事,德系車企明顯比日系更上心。挨個分析下:
大眾
沃爾夫斯堡的純電動車隊伍來勢洶洶,因此我們把大眾放在了最前面。截止2025年,大眾確定引進國內市場的純電EV有8款,其中5款基于現有MQB平臺打造,3款基于新平臺打造。
MQB平臺:e-Golf、朗逸純電、寶來純電以及兩款純電動SUV。
MEB平臺:I.D. Crozz(2020)、I.D.Lounge 中型SUV、I.D. AEROe 中大型Sedan。
寶馬
國產:純電動 MINI(2019年)、iX3(2020年)
不確定引進:i4(2021年,NEDC 600km,百公里加速4以內)、iNext(2021年,700km)
猜測:純電動3系
奔馳
EQC(2020交付)、EQA(2020年之后)、EQS(Wagan,不確定是否引進)三款。另外,EQE以及EQB國產的消息奔馳官方并沒有回應。
奧迪&保時捷
奧迪:e-tron(2019)、e-tron Sportback(2019)、e-tron GT(2020)一直到2025年,四環品牌將先后投放12款純電動車型,其中包括MEB平臺以及奧迪保時捷共同開發的PPE平臺。
保時捷:Taycan(2019),2022年之前還將推出718級別和卡宴級別的純電動車型。
日系三強
本田:2020年將使用寧德時代電芯打造純電動飛度,2022年量產Urban EV
日產:2020年之前基于Leaf將打造8款純電動車型,其中2款為英菲尼迪品牌
豐田:純電動CH-R(2019)、2025年之前有可能量產純電動普銳斯、Mirai
從目前能收集到的信息來看,豐田、本田這樣的日系車企,動作似乎并沒有那么大。一方面,純電動車型數量少。另外一方面,即將面向市場推出的產品多為CH-R純電這樣的油改電車型,誠意不足。
不妨大膽陰謀論一下,執著于混動大法、氫能源黑科技的日系車企,心里未必認定純電動路線最后能行得通。
不過考慮到判斷失誤的可能性,謹慎的日本人又不敢徹底拋棄純電動路線,于是決定嘗試推出少部分純電動車型,試探市場反饋的同時順便賺些雙積分。
三、觀察“油改電平臺”與“純電平臺”,能看出車企是否認真轉身?
之所以聊到“純電平臺”,是因為太多車企起初都在拿“油改電平臺”推出純電動車型。共用平臺意味著大量零部件可以通用,更有利于成本控制。不過,鞋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油車平臺下誕生的純電動車型,空間布局、操控性、續航、電耗等方面的表現先天存在缺陷,各位“特斯拉吹”應該知道,Elon Musk在談到首代 Roadster 時多次提及過這一點。
雖然“油改電平臺”的缺點能列出一大堆,但為了降低試錯成本,一些傳統車企還是愿意選擇這種方案去試水。前段時間上市的軒逸純電、VE-1(繽智純電)基于燃油車平臺,剛才提到的大眾MQB平臺e-Golf、寶來純電、朗逸純電也一樣。
雖然如此,但不能指望傳統車企永遠在劃水陪跑。2020年開始,大批基于純電平臺的合資車型陸續上市,無論是產品力還是性價比都有不小提升。拿大眾的MEB平臺看,不需要預留內燃機位置后,前懸可以更短,操控性、空間表現可以提升。另外,如果平臺圍繞電池組打造,整車重心會降低、前后重量分配也會更合理。
只有基于純電動平臺打造的產品,才能擺脫過去的燃油車結構,充分利用空間的同時進行重新布置,在動力、續航、操控、舒適性等方面進一步提升。
無論是大眾還是其他外資品牌,越來越多基于純電平臺打造的產品2-3年后開始落地,拿現在的“油改電車型”判斷未來的產品競爭力肯定不合適。
四、新造車的時間窗口還有多長?
如果外資品牌開始在國內純電動車市場搶占份額,部分壓力自然會傳導到自主品牌和新造車勢力身上。
自主品牌的抗風險能力好的多,不少車企擁有合資奶牛,燃油車或者PHEV業務還可以反哺純電動車業務。反之,新造車大軍面臨的形勢則嚴峻了很多,一旦銷量沒有上漲上來,分攤成本效應意義不大,利潤率不高,最終形成惡性循環。此時再考慮到投資方壓力,除了極少數頭部新造車勢力外,等待其他玩家的只有“出局”二字。
雖然大家都在抓緊機會彎道超車,不過現實留下的時間窗口確實不是很大了。外資品牌真正發力后,電動車市場又一輪洗牌也會隨之開始,抓緊時間搶灘登陸才能有勝利的可能性。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