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舉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上,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表示,特斯拉非常有信心在一年內完成的L5級別自動駕駛的基礎框架和功能。
然而,他真的能在一年內實現這一要求嗎?
自動駕駛等級區分
在若干年的發展中,自動駕駛已經有了明確等級區分:
1、L1:對車輛進行簡單的監控,如ACC自適應巡航、胎壓監測、交通標識識別、信號燈識別、自動剎車、防抱死系統等;
2、L2:通常配備ACC自適應巡航、車道保持系統、自動剎車輔助系統、自動泊車系統等。部分情況下,駕駛員可以短暫離開方向盤。
3、L3:特定環境中實現自動駕駛的操作,可以根據實際路況和行車環境自動選擇行車路線;
4、L4:無需駕駛員操作,所有操作均由車輛自我控制;
5、L5:自動駕駛的終極目標,在任何場景下,都不需要用戶參與操作,車輛實現完全自主操作。
而馬斯克則是要在一年內達到這一目標,馬斯克表示:“特斯拉目前的研發進度非常接近5級自動駕駛技術,這意味著未來Model 3 / Y / S / X能夠在駕駛員零輸入(或注意力)的情況下進行自行駕駛。同時,我對L5級別自動駕駛的高度自治非常有信心,因此我認為L5將很快來到我們身邊?!?/p>
L5真的那么“容易”嗎?
要實現自動駕駛,并非是給車輛裝幾個攝像機即可實現,同時還得與GPS定位、道路交通、人員/車輛檢測等多個技術及法規相結合。
簡單點說,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必須知道周邊有什么、自己在哪里、需要走向什么地方、怎么走,只有能分析這些的汽車,才能被稱為L5等級的自動駕駛。
但反觀特斯拉,據美國標準顯示,特斯拉在自動駕駛領域中,目前還處于L3等級的位置,也就是其車輛并無法完全觀察到周邊路況并作出分析,對于路面的觀察還是以駕駛員為主。一旦遇到危險,需要駕駛員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并采用手動駕駛。
在一年內,從L3到L5,其需要大量技術的全面進步,但就從目前的發展而言,這一希望極為渺茫。
1、識別問題
識別問題極為麻煩,特別是在實際場景中的應用,由于反光、逆光等原因,圖像識別的難度會直線上升——在若干年前,特斯拉就因為識別錯誤問題,導致車輛撞上大貨車。同時,由于視頻識別需要耗費大量大力算力,一旦算力不足,必然導致數據滯后;
2、激光雷達
為了彌補視頻識別問題,激光雷達被作為補充加載在車輛中。雖然在近幾年的發展中,激光雷達技術被進一步突破,特別是固態激光雷達,被應用在大量的自動駕駛技術中。但不可否認的是,激光雷達并非沒有缺點:
(1)旁瓣問題,光柵衍射除了中央明紋外還會形成其他明紋,這一問題會讓激光在最大功率方向以外形成旁瓣,分散激光的能量;
(2)加工難度高,光學相控陣要求陣列單元尺寸必須不大于半個波長,一般目前激光雷達的工作波長均在1微米左右,故陣列單元的尺寸必須不大于500nm。而且陣列密度越高,能量也越集中,這都提高了對加工精度的要求,需要一定的技術突破;
(3)接收面大、信噪比差:傳統機械雷達只需要很小的接收窗口,但固態激光雷達卻需要一整個接收面,因此會引入較多的環境光噪聲,增加了掃描解析的難度。
3、高精度定位
高精度定位如何實現?除了GPS\北斗等衛星定位系統,同時還需依靠地圖、激光、基站等定位。雖然目前有部分衛星定位企業宣稱已經實現厘米級定位,但在實際應用中,并不一定能實現這一要求。
同時,在遇到隧道等環境時,衛星定位將遇到斷鏈的情況,將影響衛星定位系統的正常運作。
除此之外,在自動駕駛中,還有大量問題急需處理,而在短時間內,這些技術將很難實現。
對于馬斯克的的這一“豪言”,似乎并沒有太多的說服力——除非是在美國洲際公路,畢竟那里的道路條件相對簡單。但在國內的,還需經過至少一年以上的測試,L5等級的自動駕駛才能正式落地。
延伸閱讀:
自動駕駛要解決什么問題?僅僅是解放駕駛員的雙手嗎?
在自動駕駛的設想中,人們希望的是合理分配駕駛服務、解決道路擁堵問題、提升運輸效率,但自動駕駛真的能實現這一要求嗎?
在合理分配行車服務中,滴滴走在了前列,其通過人、車、路的合理安排,從而有序和及時的把服務提供給每一個人。
在他們的布局相對簡單——通過人們呼叫乘車服務,從而讓周圍駕駛員接單,并把車停在指定位置,等待用戶的出行。在長時間的運作中,滴滴可以對城市不同時間段用車需求量告知駕駛員,從而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
而對于自動駕駛來說,其將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
1、車輛使用率:為了增加車輛的使用效率,車輛必須不斷在路上行走,將進一步增加道路使用率;
2、維護:由于車輛的長時間使用,導致車輛磨損進一步增加,這使車輛需要更多的時間進行各類維護,從而使成本直接上升。
除此之外,自動駕駛還面臨安全、天氣、頻譜分配等問題的影響,這對于自動駕駛而言,還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
而緩解交通的目的,似乎并未實現。
? ? ? ?責任編輯:pj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