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頻看似是浪費帶寬,但它增加了頻道容量,保護了數據安全,并能免除信號的擁堵與衰減。
提示
1.跳頻擴頻法是從一個子頻道轉到另一個子頻道,從而改變發射頻率。它能解決遠近干擾問題。
2.直接序列擴頻是將一個消息的每個信號位都乘以一個位序列,再做發射。結果信號被分布在較寬的頻段上。
3.DSSS中的PN碼與FHSS中的跳頻序列都能防止被竊聽,不過一個序列必須滿足更嚴格的要求,才能用做DSSS的PN碼。
4.對DSSS系統性能而言,PN碼的選擇是關鍵,它必須有高的處理增益、最低自相關以及最低互相關。
5.每種異步數字通信都要求接收機與發射機同步。擴頻系統必須為DSSS同步PN碼,為FHSS同步跳頻模式。
無線通信起源于1915年,當時出現了跨越美國大陸的第一次無線語音傳輸,之后得到快速發展,1920年出現了首個商業無線電廣播,1921年第一次使用警車無線調度,而1935年則實現了第一個全球性電話呼叫。無線技術的商業化帶來了全球性的無線電大爆炸,但早期由于缺乏對頻段的使用限制,無線電頻道嘈雜不堪,流量亦無法管理。
這種對通信質量的負面作用,促成了通過發放頻段許可證來管制流量的方法。不過,即使有了法規,仍然需要更多的技術進步來抑制干擾。
此外,可能并非每個頻段都實現了許可,因為對于短距離應用來說,頻段的重新利用也很重要。例如,當某個頻道被用于某建筑內的通信時,就不應禁止用于某個不同的物理位置,否則這種限制會導致頻譜的低效使用,因為這類系統永遠不會產生相互干擾。但是,由于一個免許可頻帶內可以有任意數量的用戶,因此增強抗干擾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擴頻技術就是這類改進技術中的一種。擴頻概念出現于40年代初,在80年代得到普及,因為軍隊將其用于數據安全保密,并且它天生具有對信號擁堵的抑制能力。
擴頻是一種傳輸方法,此時信號占用的帶寬超過了發送信息所需要的最小帶寬。采用擴頻技術時,一個窄帶頻率(fm)內包含的信息被轉換(或擴展)到一個較寬的頻帶(fs),然后再做傳輸(圖1)。這種轉換不會顯著地增加需要的總功率,因為傳輸的時長保持不變,改變的只是頻率。
擴頻的實現方法有兩種: 跳頻擴頻(FHSS) , 以及直接序列擴頻(DSSS)。很多無線通信協議都在物理層上采用了擴頻技術,例如藍牙。
為什么要擴頻?
雖然擴頻看似會“ 浪費”帶寬,但它實際上是增加了頻道的容量。Shannon-Hartley理論給出了頻道容量與頻道帶寬之間的關系式式(1):
式中,C是頻道容量,或可以同時使用頻道的最大用戶數;B是頻道帶寬;而S/N是信噪比。
合理的假設是,(式1)中頻道容量與帶寬的比率與所需要的系統信噪比成正比式(2):
但其關系卻是非線性的。
對于一個有固定信噪比需求的系統,增加頻道容量的唯一方式是提高頻道帶寬。因此,增加潛在用戶的數量就可以補償帶寬的浪費。將一個信號分配到較大頻帶上還有以下優點:
(1)抗干擾。干擾機也是無線發射機,它會向某個特定頻道持續發射大功率信號。收到這個功率信號的其它設備的噪聲水平提高,從而無法使用這個頻道。如果頻道中有通信,整個消息信號就會丟失。而采用了擴頻技術后,只有一小部分信號丟失。
(2)抗衰減。在無線系統中,每次傳輸的信號不可能都走相同路徑。在信號真正到達接收機以前,它會面臨多次反射(或折射)。
這些反射會產生多個波陣面,它們相互間會產生有益或有害的干擾。干擾會在所接收信號中產生失真或降低信號強度(衰減)。如果衰減足夠大,
接收信號強度(RSS)水平降到了所需最低閾值以下,則接收機就不能成功地譯碼信號。
由于衰減取決于系統的實際環境,其模型為一種隨機現象。但衰減已被認為僅對特定頻率有主要影響。因此,擴頻就提供了一種抑制衰減的措施, 因為衰減只影響到一小部分信號。
FHSS工作原理
跳頻擴頻方法是以固定的時間間隔,從一個子頻道跳到另一個子頻道,從而改變發射頻率(圖2)。如從時間平均角度看,FHSS需要高得多的帶寬,不過其即時帶寬等同于原消息信號的帶寬。
在子頻道之間的跳躍是按照預定的序列。因此,每臺接收機都必須知道相應發射機所使用的跳頻序列,這樣才能保持同步。這個序列可防止竊聽,因為不知道跳頻序列,接收機就無法成功地譯碼出消息信號。
FHSS 可抑制“ 遠近干擾” 問題,這是發射機靠近目標接收機時所造成的干擾。不采用FHSS時,附近的外來發射機會產生一個大的功率電平,在接收機上表現為高電平的噪聲, 如果恰在該頻道內通信, 則會使接收機致盲, 通信中斷。有了FHSS,接收帶寬更大了。因此,即使是在最差的情況下,也只能阻擋掉一部分跳頻,迫使系統工作在次優的情況下。
DSSS工作原理
直接序列擴頻是將一個消息信號的每一位都乘以一個碼序列, 然后再發射。這樣,信號就分布在一個較寬的頻率范圍上,因為碼片序列(亦稱偽噪聲碼,PN碼)包含了多個頻率成分。這里用的乘法是一種邏輯XOR運算,它將每個位分割成k個碼片,k是PN碼的長度(圖3)。
由于PN碼為每個傳輸位都增加了一個冗余位模式,因此擴頻直接影響到了系統的有效數據速率。對于RP的物理信號速率,有效數據速率RE將按式(3)給出:
由于提高了信號的抗干擾能力,從而補償了下降的數據速率。如果模式中一個或多個位在傳輸中損壞,也可以用適當的糾錯方法,通過冗余位的處理而恢復原始數據。
采用PN碼后,DSSS接收機能“調準”(tune in)到相關的發射機,而將其它信號看作噪聲。這種選擇性衰減提高了信號的抗干擾能力,降低了所需的最低信噪比。
FHSS 是在某個特定時間, 將發射能量聚集在一個子頻帶內,而DSSS 的能量分布則是均勻的。DSSS系統會在一組頻率上同時發射。因此,其工作范圍覆蓋了較寬的頻段。這種均勻性使得遠近問題對DSSS更為關鍵。
DSSS中的PN碼提供了防竊聽的安全性,這類似于FHSS的跳頻,但在DSSS中,一個序列必須滿足更嚴格的要求,才能用作一個PN碼。
基于DSSS的系統在發射機端使用PN碼序列,將窄帶的信息承載信號擴充為一個寬帶信號。在發射期間,各種噪聲和干擾都會影響到帶寬。要正常通信,相應的接收機就必須僅恢復那些所需要的編碼信息,而排除掉所有其它信號。因此,每臺接收機都要使用一個相關器(correlator),這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匹配濾波器,它只響應于用某種PN碼編碼的信號(圖4)。圖中顯示的DSSS接收機解釋了與PN碼相關的概念。
糾錯
要了解PN碼在糾錯中的角色,考慮這樣一種情況,接收到的序列和PN碼之間只有一個碼片不同。由于失配的程度低,相關器的輸出將不會達到峰值,但也不會是最小值。給相關器輸出施加一個適當的極限閾值,接收機就會獲得關于失配的大致程度。據此,接收機可以做出智能判斷,即收到的序列是否對應于所需要的PN碼。于是,PN碼就提供了對碼片損壞的糾錯功能。
PN碼的特性
對于一個DSSS系統性能來說,PN碼的選擇是關鍵。PN碼必須具備某些需要的特性,包括高處理增益、最低自相關,以及最低互相關。
高處理增益。處理增益是一個理論上的系統增益,它反映出了擴頻在頻道容量與抑制干擾方面的相對優勢。按式(4)的數學表達,它是跳頻頻率(fc)與輸入信號頻率(f4)之比:
因此,如果一個10kHz信號被分布在一個100kHz頻帶上,則相應的處理增益為10。
通常,PN碼應為系統增加一個高的處理增益,原因有二。首先是抑制噪聲:較高的處理增益意味著輸入信號被分布在一個較寬的頻帶上,它需要采用更長的PN碼。這類系統對噪聲有更高的容忍性。第二個原因是系統容量。根據Shannon-Harley定律(式(1)),頻道容量與頻道帶寬成正比。較高處理增益的系統也有更大的容量,因為這類系統的傳輸需要更高的帶寬。
最低自相關。自相關是一個信號與其時移版信號的相似程度。式(5)以數學方式表示了這個概念:
其中, PN(n)是偽噪聲序列,RAUTO是序列PN(n)的自相關,n是PN碼的長度,而τ是PN(n)時移的延時因數。
信號的時移是非線性的;自相關的計算采用循環時移方法。自相關是延時(τ)的一個函數。
要正確地譯碼,收到的信號應該與PN碼保持相位同步。接收機是依據相關器的輸出來維持同步。自相關應有一個高的峰值最大值(圖5),才能有完美的同步;就是說,τ=0、N、2N等等。否則,接收機就有很大的概率錯誤地鎖相到收到的序列上。如兩個波形要有最小的失配,則自相關應為最低。
最低自相關亦增強了對多徑干擾的抑制能力。一旦接收機被鎖相到接收信號上,它就不會主動地去響應所最低互相關。
互相關類似于自相關,但量度的是兩個獨立信號之間的相似性,數據表達式見式(6):
其中, PNi(n)是一個偽噪聲序列;PNj(n)是另一個偽噪聲序列,且與PNi(n)完全獨立;RCROSS是序列PNi(n)與PNj(n)的互相關;n是PN碼的長度,而τ是延時因數。
互相關亦稱為滑動點積(sliding-dot product)。如果兩個PN序列之間的互相關高,則接收機將無法區分出它們的譯碼信號,因為相關器對兩個信號都有足夠高的輸出。這樣,接收機就可能失去“選擇性衰減”能力,從而使干擾作用占據上風。為盡量減少其它DSSS源的干擾,理想情況下,不同的PN碼應是正交的,即,它們應該表現為零互相關。
因為PN碼不會真正正交,因此要選擇最小可能的互相關,以減少其作用。
PN碼的選擇
通常, 較好的方法是選擇能提供高處理增益的PN碼,但較高增益也需要更大的帶寬。較高增益還有另一個缺點,那就是一般需要長的PN碼,這會直接影響系統的有效數據速率。另外,要確定一個長序列的PN碼資格,也相對困難些,因為這些特性的評估有著更高的處理開銷。由于這些因素,選擇一個合適的PN碼是一個冗長乏味的工作。
為簡化這個過程,可選擇一些標準碼作為候選的PN碼,例如黃金碼(Gold code)、m序列,以及威爾士碼(Walsh code)。這些碼都已具備了需要的特性,例如,m序列有低的自相關,而黃金碼則有低的互相關特性。
選擇PN碼的一種常見方法是:從這些標準碼中選擇出一些序列,并根據需要的特性,對它們做分別評估(一般只做自相關和互相關)。按照評估結果與應用需求,對這些序列打分排名,然后用排名來決定某個序列是否適合用做PN碼。
一旦選定了合適的擴頻方法以及擴頻序列,下一個重要步驟就是在發射機及相應接收機之間建立同步。每個異步數字通信都要求接收機采用一種與發射機同步的機制;否則,接收機就不可能譯碼收到的信號。兩種擴頻方法本質上都是異步的,因此擴頻系統必須對DSSS同步PN碼,而對FHSS則是同步跳頻模式。
同步的建立分兩個階段:采樣與跟蹤。在采樣階段,接收機對收到信號做檢測,看它是否來自需要的源。在跟蹤階段,接收機做精細同步,采用某種鎖定機制,跟蹤所接收信號的相位、頻率(或兩者同時跟蹤)。
DSSS的同步
采用DSSS時,如果相關器輸出小于一個最低閾值,則它會將收到的序列當作背景噪聲而丟棄。由于一個PN碼的自相關為最小,因此,如果收到的序列與本地生成PN碼之間沒有相位同步,則相關器輸出非常低(理想狀態為0)。如未采取具體的同步措施,接收機就不可能可靠地譯碼收到的信號。
由于PN碼實現了DSSS中的信號擴展,發射機的載波頻率保持不變,因此不需要發射機與接收機之間的頻率同步。
DSSS的采樣
為獲得完美同步,接收到序列與本地生成序列之間有一個峰值最大相關度。接收機采用“串行”或“并行”搜索方法,就可以找到一個相關度超出某個預設閾值的相位。
用串行搜索時,一個監控電路會不斷檢查相關器的輸出。如果輸出未達到某個閾值,則搜索控制塊便移動所生成PN碼的相位(圖6)。這個過程不斷重復,直到相關器輸出達到閾值時,采樣結束。這一結構形成了一個反饋回路,被稱為滑動相關器。
串行搜索可能有一個缺點,那就是采樣時間長。因此,有些設計會使用并行搜索。
并行搜索策略與串行搜索基本相同,但縮短了采樣時間,因為它能同時做多個相位比較,不過付出的代價是提高了對硬件資源的要求,增加了復雜性。當相關器數量等于PN碼中的碼片數量時,采用并行策略的采樣時間最短。
采樣過程只能實現一種粗略的同步。這一階段結束時獲得的同步程度在±TC/2 內,其中TC是碼片持續時間。
DSSS的跟蹤
一旦采樣完成, 接收機就開始跟蹤所收到序列的相位,以實現精細同步。通常采用的是延遲鎖相環(DLL)(圖7)。DLL產生PN碼的三個相位(或三個版本),分別是:延時相位、提前相位和精確相位,并對采用延時PN碼的相關器輸出與采用提前P N碼的相關器輸出做持續比較。這種比較提供了對所收到信號相移方向的一種量度。通過這個量度值,就可以動態地調節精確版PN碼的相位。
精確相位的PN碼在整個接收過程中都保持精準。這個版本的PN碼被用于對所接收信號的實際解擴(圖7)。
FHSS的同步
采用FHSS時,由于發射機在不斷地改變中心頻率,接收機與相應發射機應處于相同的頻道內。另外還有一個關鍵要求,即發射機與接收機兩者在某個頻道內花費的時間要完全相同;否則,接收機可能過早地跳到另一個頻道,而失去與發射機的同步。
FHSS的采樣
跳頻系統中的采樣就是頻率同步,其目的是使接收機與發射機處于相同頻道內。最簡單的方法是一個專門的采樣頻道,其中,發射機與接收機都必須只在專門頻道中發起通信,并等待采樣的完成。如果由于噪聲緣故,專門頻道堵塞,則不會產生通信。
另一種方案是在上電時開始跳頻。發射機的跳頻速率應快于接收機,以確保設備在同一個頻道上結束。
FHSS的跟蹤
采樣后, 接收機應能夠跟蹤上發射機。發射機與接收機均應在同一頻道內停留相同時間,在該周期結束后再跳轉到同一個新頻道上。FHSS中時序同步的實現要比DSSS簡單,因為兩邊設備的跳頻速率是固定的。對于下一個頻道的確定,兩邊設備要有一個預裝入的查找表,其中包含可用的頻道號。
系統性能
DSSS與FHSS的同步過程都需要某個延遲量。因此,大多數協議都有一個用于同步脈沖的附加報頭,這樣就能在實際傳輸有意義信息的數據包以前,先同步好接收機與發射機。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