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手機越賣越貴,不少自稱“diao絲”的用戶大呼買不起;
另一邊,是智能電視越賣越便宜,家家標配幾千塊甚至幾百塊的大屏電視。
這股風潮還在持續。
3月11日,PPTV智能電視宣布直到4月17日,32英寸到100英寸全尺寸產品降價,32英寸電視價格低到了666元,40英寸只要999元——這個行業已經沒有“底價”的概念了。
僅從動作上看,PPTV此舉是典型的“價格戰”玩法。
智能電視的競爭遠比智能手機激烈,既有小米、樂視、PPTV、暴風等互聯網品牌,也有海信、TCL、創維、康佳等傳統大佬,幾十家各有來頭的玩家相互競逐,走向價格戰并不意外。
在這之前,小米的32英寸電視促銷價就降到了799元,40英寸降到了1299元。PPTV在這個基礎上再往下殺了價,且宣稱其配置還進行了提升(具體見官方報道)。
對整個智能電視行業而言,不斷降價來爭奪市場,這件事本身也是智能電視發展的必然。與那些以“更貴”為標志的消費升級不同,降價是屬于智能電視的“降價式”消費升級。
“降價式”與“提價式”:智能電視消費升級有兩種表達
智能手機與智能電視是智能終端的兩大典型代表,在消費升級這件事上,二者有著表面上的巨大分歧——提價和降價,但歸根結底又是統一的。
1、消費升級屬于“平行世界”
城市女白領用上了CHANEL,感覺更有格調;
小鎮青年西裝筆挺,覺得自己非常有檔次;
95后覺得潮牌才是高端;
廠區家屬樓里,200多元的掃地機器人開始賣得火熱……
消費升級是一個“平行世界”,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維度看世界、升級消費。誰也沒有權力把消費升級定義為“中產去買更貴的東西”,消費升級并非 “漲價”,不同世界的人都在“向上”。
包括PPTV在內,品牌的降價,反過來是讓更多人更容易“夠得著”更好的產品。
一個預算3000的消費者,過去只能在雙11打折時半夜搶購樂視、小米的50英寸電視,現在已經可以隨意買到65英寸的、原本屬于“高預算”群體的電視產品——“降價”完成了ta的消費升級過程。
類似PPTV的全線降價式玩法,實際上覆蓋了不同平行世界的人的電視消費升級需求,666的32英寸也許適合打工一族的租房需求,999元的40英寸對臥室有獨特吸引力,1799元的55英寸則更適合年輕人家裝……
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消費升級的對應目標,這是智能電視給予“價格戰”的獨特注解。
2、手機漲價、電視降價沒有“消費升級”矛盾
華為的折疊屏手機賣到2萬多元,刷新了非奢侈手機的價格上限。
以蘋果、華為mate、三星note系列為代表,手機行業所謂“高端化”趨勢似乎愈演愈烈,連小米也急不可耐要投身高端,不斷在價格上往上試探。
但這種認知其實并不全面。
事實上,智能手機也一直處在降價周期當中,小米剝離的紅米品牌,華為的榮耀青春版,三星的A系列,價格最低也到了500多塊,接近華強北山寨機的水平。最開始的時候,智能手機沒個2000元是買不到的。
另一方面,廠商們認識到高端化帶來的利潤空間,不斷創造出更多高端產品往“上”走,產生了“提價式”消費升級。
手機行業各價格段的覆蓋越來越完備,一方面整體價格逐年往下走,那些涌出的高段位產品,最終也會進入降價周期。折疊屏假以時日,也會在價格上慢慢靠近其他“平行世界”的消費升級范圍。
這與智能電視是一致的。
在PPTV全系降價清單中,出現了一款高端產品的身影——激光影院MAX2 100英寸套餐,其行業位置與折疊屏手機匹配,價格由36998降到了29999元。顯然,它不在多數人的消費升級范圍內,但這不代表未來不會。
3、“降價式”與“提價式”消費升級將并存于電視行業
更進一步,在“買電視”這件事上,消費升級將呈現“降價式”與“提價式”兩種形態。
如果把電視視為家庭必備的普通剛需產品,多數人都觸及他們平行世界里更好的產品,將通過降價實現,小米、PPTV、樂視等品牌的多數產品都在這個領域競逐;
如果以“身份代言”定義電視,幾萬元買個電視,甚至如王思聰幾十萬買個電視用吊車從陽臺吊進去,這是典型的“提價式”消費升級。
整個智能電視發展歷程,總是在不同平行世界里呈現著“降價式”與“提價式”消費升級,這種觀點適合大多數正在蓬勃發展的電子產品行業。
從這個角度看,價格戰從來就不是什么壞事。
“降價式”消費升級,重新定義智能電視玩法
顛覆認知的“降價式”消費升級,也在各個維度重新定義智能電視的特殊玩法要求。
1、“生態圈”式供應鏈才能完成持續的降價歷程
相關市場信息顯示,自2019年第一季度以來,由于需求上升,液晶面板價格在長久的下跌后,開始回升——更貴了。
而眾所周知,成本大頭液晶面板的跌價,是智能電視能夠不斷降價、惠及更多平行世界人群的重要原因。
以小米供應鏈為代表,“量大”帶來的價格談判能力,以及產能優先配給,一直是其核心競爭力。
但是,以量論英雄,最大的缺陷在于受價格波動的影響明顯。小米6兩年前突破1999元定價到2499元,不少媒體就分析這是由供應鏈價格上升所導致;而與此同時,2017年小米年中進行了一波智能電視降價,也被扒出主要因為上游原材料降價導致。
而PPTV此次價格戰發生在上游主材價格回升時,這或是因為其已經形成了某種“生態圈”式供應鏈。
依托蘇寧的背書,PPTV擁有電商+產品的供應鏈整合能力,在聚合生產、研發及渠道方面,或形成了獨特的供應鏈共生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原材料價格上漲對終端產品價格的影響,這是蘇寧蔭蔽下的獨特優勢。
2、內容也需要“降價式”消費升級
賈躍亭“生態化反”徹底慘敗,卻讓智能電視行業認識到內容的強大價值。智能電視從來都有兩個組成部分:硬件本身,以及開機后能看到的“內容”。
傳統廠商的智能電視產品,用戶差評多集中在UI不好用、內容少等問題上,只懂硬件不懂軟件是它們最大的軟肋,也是互聯網電視最大的機會。
而智能電視的“內容”與硬件一道,其實也在不斷進行“降價式”消費升級——不同平行世界的用戶都能以更便捷、更適宜的價格接觸到更多優質內容,打開了信息或娛樂的新通道。
這其中,“不雞肋”的內容始終是智能電視的立身之本。這方面,本來就是做內容起家的PPTV優勢明顯。
例如,在影視資源方面,PPTV不但有自家PP視頻,還匯聚了優酷等主流視頻平臺的影視內容;而與此同時,PPTV的殺手锏——體育內容的優勢也體現出來,歐洲五大聯賽、中超、亞冠、歐冠等足球賽事,排超、UFC、WWE、乒乓球、羽毛球、斯諾克等綜合性賽事……官方聲稱全球90%的賽事基本覆蓋。
PPTV只是智能電視為內容而努力的一個代表,“內容”與“硬件”一樣,都在不斷進行“降價式”消費升級。
3、“降價”表現為價格戰,但本質不是價格戰
如前文所言,PPTV發起的似乎是一場在不少人心中印象并不太好的“價格戰”。
通常的市場競爭“劇本”當中,價格戰的最終結局是攪亂行業,造成“多輸”局面,誰也落不著好。
但這種看法在這里并不準確。
一方面,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彩電發展史上,價格的持續下降是必然的結果,只是實現的方式不同。
另一方面,如果是通過價格下降來滿足更多平行世界人群對更好、更高檔次電視消費的需求,以此獲得更大的競爭市場,這種做法并非惡意的、不顧行業前景的“搗亂”,它只是一種商業策略罷了。
問題的關鍵在于,競爭參與者是否在打“七傷拳”,虧本燒錢擠壓競爭對手。
PPTV自稱供應鏈生態圈的各環節成本節省,原本可以作為廠商利潤的部分被轉化成了價格折扣,是否“良心”暫且不論,至少這種表面的價格戰,更傾向于行業大勢下的“降價式”消費升級,它表現為價格戰,但本質不是價格戰。
與用戶需求“相向而行”,智能電視才能將消費升級持續
“提價式”消費升級邏輯更簡單,無論是硬件還是內容,都往最好、最極致的角度去做,又大又全又好。
而“降價式”消費升級,在匹配用戶需求這件事上更微妙。
全系列的降價,某種程度上亦是一種用戶群體的下沉過程,不斷把智能電視這一還算新興的產品形態普惠化。
這牽扯到一個關鍵問題:如何讓降價過程,與平行世界里“向上”用戶們對電視的需求相碰撞。
剛好買了以前買不了的電視,剛好有想看的內容、有使用的欲望。
PPTV的異軍突起有各種原因,但如上文所述,其體育內容領先行業,而這又與這些年來體育運動憑借網絡傳播的優勢,觀眾/粉絲群體大范圍下沉相“碰撞”,使得在PPTV電視前為賽事喝彩順理成章。
讓用戶用電視做他正好想做的事,這是智能電視發展的持續動能。
換句話說,在電視的關注度被手機、電腦不斷搶走的今天,把用戶拉回電視前已經成為整個行業、各個品牌、各個產品的共同任務,誰能率先實現突破,誰就掌握了行業的主動權。
PPTV的體育內容,以及與蘇寧小Biu智能音箱這種新興智能終端聯動,只是“拉回”用戶關注的一種方式,相信在更多行業玩家的努力下,更多創新方式將會涌現,用戶們還會愿意回到電視前,回到電視作為家庭和客廳中心的時代。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