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編譯自Steve Baker在Quora上對問題“How big an issue is the nausea problem for Virtual Reality products?”(VR產品的眩暈問題有多大?)的回答,該回答目前有158個頂。Steve Baker是美軍專家,他表示自己在軍事飛行模擬領域做頭顯已經有幾十年了。
美軍的飛行模擬 圖片來源:metavr
這篇文章的主要解釋了VR眩暈問題的形成原因,并表示由于人類從原始時代就形成的大腦并沒有改變,眩暈問題可能永遠無法解決。具體可閱讀原文編譯。
針對Baker這篇回答,大部分業內人士的反應是部分支持部分不支持。首先我們來看看Quora用戶對這篇回答的一些回復。
前Intel性能架構師Gautam Bhatnagar:文章內容可取,結論則不然
我不認為有很多業內人士認為這(VR)是革命性的。它是幾十年的舊技術加上今天的計算性能和屏幕技術。然而,當下技術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容忽略的。這一次,他們很有可能會存活下來。三星據報今年光在歐洲就賣了30萬臺GearVR,VR設備的銷量在今年很可能達到數百萬,甚至有可能達到千萬級,即便不算Cardboard。
在80、90年代VR從未達到這樣的受歡迎程度(如果我錯了請糾正)。因而這些產品不會消失,更不會被禁,人們已經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這些設備了。實際上,過去一個世紀幾乎每一項有大影響的新技術都會出現對健康和安全的擔憂,不管是汽車、飛機、電視、電腦、智能手機還是現在的VR/AR。
典型的飛行模擬時長為4小時(從這里看到的),與今天只有數分鐘的VR demo形成鮮明對比。除此之外,軍事項目還要模擬湍流以及困難的操控。如果我的觀點沒錯,針對飛行員的飛行模擬項目,與針對大眾娛樂的Oculus Rift和Cardboard那種休閑式的短時間體驗還是有巨大區別的。
任何事物過量都會有害,但好在我們可以加以控制。
最后,你的第二個信息來源看起來并沒有說的那么有說服力。表2上顯示10.7%的飛行員感受到眩暈,比例沒有到可忽略的程度,但遠不能說是大部分。表7中顯示1.2%的參與者“傾向同意”“不舒服妨礙了訓練,而沒有一個人“強烈同意”,在同一頁還寫道,“大部分飛行員認為模擬帶來的不適并不妨礙訓練”。
合理的解釋是,高強度的體驗很有可能會導致不適。但不管是哪類體驗,提供不暈的體驗還要依靠內容開者,而這很難說是不可克服的。
卡內基梅隆大學博士Sid Hazra:請提供現在的數據
你應該提供更近期的AFOSR(空軍科學研究局)文件鏈接,它們都是公開的(注:Baker提供的信息源文件是1989年的)。關于USAARL AIHS項目有更近期(2000-2008)的一些報告。不然的話,你的觀點就缺乏嚴謹的科技根據了。
關于人造的深度知覺:
在傳統認識中這可能會是偏頭痛以及眼疲勞的源頭,但VR眩暈并不在其中。雖然是一個不舒適體驗的來源,但我同意其它評論者的觀點,把深度知覺放在你的論點中有問題。
沒有顯示設備能夠重現來自不同距離的光線:錯了,光場屏就可以做到。
以上三個是得到較多支持的回復,除此之外還有其它一些質疑的回答。總體來講主流的觀點是:VR設備需要解決眩暈問題,但不是不能解決。
接下來我們可以看看國內的一些業內人士對這篇文章的看法:
搜索小編朋友圈的截屏
首先,確實有相當多的業內人士都轉發了這篇文章,他們的觀點也都是五花八門,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也有進一步解讀的。以下摘取部分業內人士的評論:
華為VR張夢晗:
這是解釋VR導致眩暈的最好文章。
實際上我認同他的觀點:構建一個完全模擬真實的虛擬現實設備,并且讓成本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以目前的技術是不現實的。我們必須要進行妥協,不要妄圖把用戶永遠留在虛擬世界中,而是抓住有限的時間里,給用戶提供足夠好的體驗,現在只能留幾十分鐘,后面會越留越長。中短期的技術發展來看,留用戶一兩個小時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這也就夠了。另外更主要的是如果我們的內容設計不好的話,再好的硬件也留不住用戶一分鐘。
很多180度3D的VR內容(大家懂得)就算拿Cardboard看半個小時都還覺得不過癮,暈也想看,這就是內容的力量,寫這篇文章的大神肯定沒試過用F35頭盔看這種內容,或者玩Tilt brush。
很多人對這篇文章嗤之以鼻,我是很不理解的:作者說的其實都是能夠決定這個產業生死的問題,大部分人對這個問題理解的并不夠,而且后面隨著VR的逐漸發展,這個死線會越來越明顯,處理不好VR產業會翻大跟頭。
盲目的樂觀和悲觀都是不可取的,當務之急是要對VR進行標準化,VR不是鶴頂紅也不是長生不老藥,要明確它可以做什么,無法做到什么,什么樣的體驗是能夠接受的,什么樣的體驗是無法接受的,有這樣的評價體系,大家就能看清VR是如何一步步在成長,然后成長到什么程度會達到一個極限。避免埋頭開車,然后撞進恐怖谷里。
就像那些高度擬人的機器人,就是掉進恐怖谷里面的最好例子,做的太過了又力有不逮,就像用針刺破氣球,對產業是破壞性的行為;還不如松口氣,別吹太鼓,它會是一個好看的氣球,也許還能帶大家飛。
愛客VR硬件研發負責人張衛平:
關于動量和動態聚焦兩點確實是目前技術,或者說可商用的技術沒法徹底解決的。但并不是完全沒有解決方案,通過光場技術和位置追蹤可以改善這些問題。目標不一定非要是讓所有人都不眩暈,通過技術優化讓越來越多的人不暈,能夠體驗到VR,這才是意義所在。
Utalife熊廷美:
你的穴居人大腦又出場了:“我的眼睛說我在加速,但我的胃和平衡器官告訴我并沒有。我肯定是暈了!必須要吐。”以我的經驗,暈車暈船是心理作用,讀小學的時候開始每次必暈到吐,直到有一天自我鼓勵別暈車了吧,結果從此就不暈了。
除了上面幾個觀點,還有一些同意文章觀點的,例如,有人認為“當前VR難以解決文中的問題,短期內也難以解決”,以及“這個命題成立,VR的一切都是空”。
有一部分人可能未必是從技術和產品的角度,而是情感和利益的角度來談的。
雷鋒網(搜索“雷鋒網”公眾號關注)小編又問了從事軍事VR領域的華如科技陳敏杰,他的觀點是,“VR不僅僅是VR眼鏡,配合上精確的空間定位或ODT(Omni Directional Treadmill,全方位跑步機),目前VR眼鏡的暈眩感已經降低了很多,而且相信隨著技術的發展,體驗感會越來越好。”
在小編看來,就像inWatch王小彬所說的,我們應該“傾聽來自各方面的聲音,合理懷疑,但不被左右”。
VR到底暈不暈,需要消費者體驗了之后才知道,實際上這跟個人有很大關系,不同的人感受也不一樣。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