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 在今年Q2的全球可穿戴市場報告中提到“第二季度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達到2790萬部,同比增長5.5%?!焙唵螌Ρ葦底郑琎1的增速只有1.8%,但2017年Q1的同期增速是18%。市場究竟是趨暖了還是繼續涼涼?按照國內比較流行的詞匯是消費分級,更準確地描述應該是高端市場消費升級、中低端產品流向新興市場。
2018年全球各個區域的維度來看,原歐美日韓等高端區域主流的手環等入門產品不再受到用戶的喜愛,增長率大幅下降智能穿戴整體增長率同比下降6.3%,但印度、非洲等新興市場對這些低端入門手環需求大增,增長率同比增加14%。這些數據也正好印證上述觀點。
快速分化的市場,未來會有什么樣的進化趨勢?各大運動和穿戴類廠家都紛紛采取了什么策略?
先快速回顧一下
1.參考Gartner的技術成熟度曲線,穿戴設備經歷了早期初生時的興奮和熱度后,用戶緩過神忽然發現功能雞肋到電子手表+步數統計,瞬間在前幾年快速降溫冷卻。在其后的時間里,智能穿戴產品的形態、功能、市場應用都未能發生大的變化。
2.從芯片、算法和方案供應商來看,智能穿戴的相關技術在緩慢的進步過程中,穿戴產品廠家看到了產品功能和用戶價值層面的新機會:更加豐富的體征數據、更加精準的原始數據和結果數據。
3.不得不提的有兩個相關產業的成熟與發展。首先是隨著手機市場的逐漸飽和,大量手機產業鏈資源和廠家也開始重新關注甚至已經轉移至智能穿戴設備;其次是各大IT、ICT、互聯網企業在公有云領域的戰略投入和物聯網基礎設施的逐步落地。
上述2和3的因素雖不全面,但都是促成業界將目光重新放到智能穿戴行業的重點原因。
未來會有什么樣的趨勢?
1.隨著技術的繼續成熟,智能穿戴的數據應用價值在未來2-5年內,將逐步占據穿戴產品價值的主導地位。這也反向倒閉傳統做硬件的智能穿戴廠家加強在數據分析、AI、甚至異業合作等軟實力的投入。
2.產品形態和功能也會逐步多樣化,除了手環手表耳機外,未來將會出現更多的組合或創新形態。
3.在未來若干年,智能穿戴產品獎完全脫離手機成為獨立人機交互的裝備。其中人機交互部分,語音交互、手勢交互等將占到重要比重;云端鏈接能力將會以低功耗的IoT或移動通信技術實現。
4.本地計算和存儲能力將會迅速提升,以便于為更多的原始數據、過程數據的存儲、分析提供便利。
目前各個運動類或穿戴類廠家短評一下(純屬臆測)
龐大的小米帝國,扶華米美國上市后精氣神都不錯,但小米帝國的定位還是面向大眾市場的提供性價比和略顯主(zhong)流(yong)的消費類電子產品。通過生活化的場景與龐大的生態鏈產品對接,以及各城市交通等領域的數據打通。小米1-3系列隨著用戶對穿戴產品功能和價值要求的不斷提高,可以預見小米在未來全球穿戴市場很快見頂。
產品還是不錯的華米,剛剛想在美國大展拳腳時遇到了中美貿易開戰,而這場曠日持久的爭奪龍頭寶座的拉鋸戰可能還會持續數年。但華米的定位是如何,可能華米自己也不太清楚。有時想學華為聚焦芯片、算法等核心技術,有時好像想取代佳明走專業運動或戶外運動路線,有時又想做樂心關注人們的健康與醫療……總感覺產品定位和市場行為上有點沒想清楚。也盡量不要像小米一樣,。個人倒是覺得地處安徽,算是當地政府的標桿企業,可以像訊飛一樣,拉上中科大多做些技術預研,例如推出的第一款穿戴芯片,扎扎實實做好中國穿戴海外第一股。
讓國人倍感尊敬和驕傲的華為,恰恰就是在通信系統和手機三分天下、以及確立云戰略后,也將關注點逐步轉移到穿戴設備。近年新品頻發,定價和功能都讓業內廠家如坐針氈。雖然華為最新發布的B5等產品槽點不少,但華為在用戶體驗和品控方面的重視程度以及力出一孔的壓強策略,未來華為在穿戴市場可能取代蘋果和小米成為無可爭議的第一。
國內智能硬件第一股的樂心,只想提一句,如果樂心可以像王興的美團那樣定義上市:“上市本身從來不是美團的目標”,可能樂心能取得更好的成績,能帶給用戶更多美妙的產品和服務。
不得不提一下很早接觸過的老牌智能穿戴廠家埃微。總體感受就是專注有余但靈活不足,需要加快市場響應速度,重視市場品牌投入。忽然想起一句摩托羅拉早年的廣告詞:我們一直在努力!但是,然后……僅僅專注產品和技術的moto就幾乎銷聲匿跡了。
自律給你自由的Keep,耐不住變現的壓力,去年開始也啟動硬件研發。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跑步機不是很好,秤也一般,所以越來越低調。爭取年內推出新的手環產品,值得期待。如果這次的硬件還是不夠好,是繼續堅持還是會放棄硬件了呢……
咕咚算是想得比較清楚。硬件做的辛苦,不如外包出去,讓號稱最大的方案商金康特來。但從內部人士了解到,雙方合作不是非常順暢??目呐雠鐾瞥隽诵缕?,拭目以待市場的反應。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