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OPPO發布了旗下第一款智能電視,至此已經有四個國產手機品牌擁有了屬于自己的電視產品線,另外三家分別是華為、榮耀和小米。
有意思的是,從市場份額來看,它們正好也是國內排名前五的手機品牌,雖然vivo電視還沒有消息,但大概率也已經在計劃當中了。
表面上看,手機廠商搞電視主要是因為手機早已從增量市場變成了存量市場,A品牌多賣一臺,B品牌就少賣一臺,競爭越來越激烈。
并且小米、樂視早在多年前就推出了互聯網電視,取得不俗的成績,這似乎表明跨界還是有利可圖的。
事實上,電視市場也并不是一片藍海,外有索尼三星LG,內有創維海信TCL,每一個品牌都在電視領域深耕幾十年,想要在它們手中搶到一杯羹很難。
另一方面,其實電視相比手機更早進入存量市場,飽和程度已經很高了,想增量也不容易。
以小米為例,根據小米集團2019年財報顯示,小米電視2019年全球出貨量為1280萬臺,是中國大陸首個年出貨量超過1000萬臺的電視品牌,成績相當耀眼。
手機方面,小米手機全球出貨量為1.25億臺,數量是電視產品線的10倍,營收更是達到了1221億元,占集團總利潤50%以上。
由此可見,賣得最好的互聯網電視品牌,營收占比也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大。
電視也是紅海,大家仍然毅然決然殺進來,背后必定一定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后面再詳細講,在此之前我們不如先看看相比傳統品牌,手機廠商做電視到底有哪些獨特的優勢。
手機廠商做電視,相比傳統廠商有何優勢?
成本優勢可轉移到產品上
先拋開產品本身的差異,最大的不同應該是價格。傳統廠商由于存在廠房建設、線下渠道建設、品牌推廣、前期研發投入等等,每臺電視的成本勢必會比專注線上的互聯網電視要高,相應平均單價也就更高。
這種現象在早些年更加明顯,小米當年就是靠極具殺傷力的價格奪走了相當大的市場份額。
只不過這種只依靠低價的模式在這兩年開始有點走不通了,消費者希望產品有性價比,但同時也希望產品有一定品質和特色。
因此,能看到小米今年推出的電視新品在產品力上比以往有了很大提高。
如今供應鏈已經非常成熟,手機廠商研發一款電視更像是資源整合(其實手機也是如此),投入大大減少,有成本優勢給后進入的廠商指明了兩個方向。
一是依靠成本優勢將產品售價壓到最低,靠價格取勝;二是把節約下來的錢投入到產品上,用同樣的價格生產出更有競爭力的產品。
顯然,后進場的華為、榮耀和OPPO選擇了后者。
比如今年賣得非常好的榮耀智慧屏X1,不僅價格非常有殺傷力,產品本身也頗具亮點,有能解8K視頻的高性能自研芯片鴻鵠818,有開關機無廣告的鴻蒙系統。不錯的畫質、流暢的系統、便捷的大小屏互動,都是讓人印象深刻的點。
還有OPPO新發布的智能電視S1也極具特色,初看8000元的價格,似乎有點高,但仔細研究這款產品的特性,我們不難發現這是一款完全不輸于同價位競品的電視。
它有4K 120Hz量子點屏幕、HDMI2.1接口、丹拿聯合設計的5.1聲道音響、聯發科旗艦級電視芯片MT9950等等,根據發布會現場的實際體驗,畫質和音質都遠超預期,你很難想象這是一個手機品牌造的第一款電視。
軟件驅動體驗,賦予電視更多玩法
除了性價比,手機廠商在系統開發上更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每天和數千萬用戶打交道,自然更清楚消費者想要什么樣的軟件體驗。
拿大家都很喜歡用的手機投屏來舉例,真正做好這個功能的廠商很少,毫不客氣的說,傳統電視品牌做得并不出彩,而手機廠商卻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之前我們評測榮耀智慧屏X1的時候,重點體驗了它的一碰投屏,只要你是華為榮耀系手機,就不需要復雜的配對連接,甚至不需要下載App,在遙控器上觸碰一下,手機的畫面就直接顯示在了電視上。
還有OPPO智能電視S1也重點設計了智能互聯功能,不僅是手機,包括耳機、手表都能無縫連接到電視上,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
這些智能互聯體驗正是傳統廠商所欠缺的,因為很多品牌旗下沒有手機、手表、沒有智能家居產品,也缺少這部分的軟硬件工程師。
研發更靈活,敢于創新
手機品牌沒有復雜的電視產品體系,電視產品線本身也不是企業盈利的主力軍,因此在研發上更加大膽,不怕失敗,目的就是打造爆款。
而傳統電視品牌固有的產品體系非常龐大,且分級明顯,用力過狠有可能會出現新產品打亂原有產品線布局的情況。
就比如說A品牌推出了一款1999元的入門級神機,配置和體驗都完爆自家4999元的產品,這在理論上是可以實現的,但實際上肯定不能這樣操作。
傳統電視品牌經營了多年的線下渠道、經銷商伙伴,不可能讓某一個產品去推 倒重來。
傳統電視品牌仍然有手機品牌難以攻破的“護城河”
說了這么多手機品牌做電視的優勢,現實是電視市場還是以傳統品牌為主導,互聯網品牌的占比仍然很小,原因在于傳統電視品牌有屬于自己的“護城河”。
首先是品牌或者口碑。看文章的你可能大概率是個數碼愛好者,懂科技懂參數懂產品,你能拋開品牌因素,選擇一款配置高、體驗好、有性價比的電視。
但現實生活中,絕大部分電視都被不懂的人買走了,他們買一款電視無非是看中了品牌或者口碑。
其次是畫質算法。畫質是電視的核心競爭力,它的優劣由屏幕、背光模組等硬件和畫質算法共同決定。
硬件可以使用 “鈔”能力,屏幕可以買、生產線可以買,但算法買不了。畫質算法需要很長時間積累,傳統電視品牌做了幾十年,優勢還是有的。
每當提到畫質算法,就不得不提索尼,索尼電視的屏幕大多都是買的上游廠商的,處理器也是聯發科為主,但為什么都說索尼大法好,關鍵在于X1畫質芯片中包含的算法,即便是同樣的硬件,它也能給你完全不一樣的觀感,靠的就是多年來不斷積累。
再者是產業鏈的完整性。產業鏈是屬于重資產,投入周期和金額都非常大,只有傳統品牌在持續建設。
像海信創維TCL都有自己的工廠、元器件廠,尤其是TCL旗下坐擁華星光電,牢牢把屏幕研發和生產掌握在自己手里,有著更大的話語權。
最后是渠道。從中國家電市場份額來看,一直以來中國家電線下市場所占份額較高,2019年中國家電線上市場份額占比38.7%,線下市場份額占比61.3%。
根據預測,2020年中國家電線上市場份額占比為39.7%,線下市場份額占比60.3%。盡管線上市場份額占比正在逐年提高,但線下仍然是大頭。
開一個線上旗艦店也許只需要一周,但鋪開一個城市的線下渠道也許需要一年,傳統電視品牌對線下的投入往往是巨大的,手機品牌想要短時間趕超不現實。
電視沒有想象中賺錢,只為交個朋友
從最初的小米試水互聯網電視大獲成功,到今天國產五大手機品牌紛紛入局,不難看出這些科技巨頭們的商業戰場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某一個產品或者某一個領域,而是對生態的爭奪。
總的來說,做電視能賺錢,但也不太可能成為一個手機公司的利潤主體,它的作用更像是以點帶面,讓電視成為一個新的突破口,和其他產品打造全新的生態矩陣。
無論是手機行業還是家電行業,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已經意識到了IoT生態布局的重要性。
當某一個品牌能夠覆蓋家庭所有產品線,并且能夠提供極佳的交互體驗時,消費者就不太可能購買這一品牌以外的產品,進而成為其忠實的用戶。
責編AJX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