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特幣不是一般的火,就連坐地鐵都能聽到身邊有人在討論它,眉飛色舞的那種……
很多人認為比特幣屬于一種貨幣,理由是在某些小的領域,比特幣可以成為交易中的等價物,并且改革了貨幣的發行機制,避免了08年金融危機之后顯得比較罪惡的金融監管部門的強力插手和濫發貨幣導致的通貨膨脹。
但問題在于,比特幣并不屬于,也無法成為一種貨幣。
貨幣的基本職能是什么?是商品交換。
正是因為為了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貨幣才需要發揮價值尺度的職能。
但很明顯,比特幣在越來越被關注,被大眾認知被頻繁交易的過程里,商品交換的職能也越來越衰減。
很簡單,比特幣自己由于去中心化,發行限量,所以根本沒有中央調節機制可言。不像古代的金銀礦產是國家壟斷開發,也不像是現在的貨幣,由中央政府信用作為擔保,由中央銀行密切關注貨幣市場,頻繁使用加息減息調解準備金MLFSLF等多種手段,調節流通中的貨幣。
比特幣沒有辦法調節供應,但希望獲得比特幣的人群越來越多。
因此,作為一個商品,比特幣呈現出價格不穩定的特質,時常暴漲暴跌。
然而大家肯定想不到,比特幣至少被判過129次死刑。
2011年6月20日,福布斯寫道:“比特幣已死?!?/p>
2016年4月23日,華爾街見聞寫到:“比特幣:生于2009,亡于2016?”
事實上,從2011年以來,比特幣有據統計至少被宣布死亡了129次。
到了今天,比特幣仍然活著,但即便如此,大量媒體和學者稱比特幣為“龐氏騙局”、巨大“泡沫”。包括著名的郎咸平教授說:“如果你給我比特幣,我是不會要的。”
很多人相信政府總有一天禁掉比特幣,讓比特幣歸零。
那么,比特幣真的是一個泡沫嗎?
如果我們回到2013年的時間點看,比特幣真的像是泡沫破滅的景象,但站在4年后今天去看,情況卻大不一樣。
從2009到2013年,比特幣從1分錢上漲到8000元,然后一下子崩盤,暴跌85%到900元。當時看起來像一個經典的“自由落體”泡沫破滅。
但隨后有趣的事情發生了。比特幣的價格在1000元的左右找到了支撐。雖然泡沫被擠掉,比特幣市值仍然維持在數十億美元。
這是一個值得提醒的點,因為真正的泡沫在破滅的時候,它的價值是歸零的。而比特幣并沒有。
即使在政府監管等負面消息沖擊之后,在蒸發了85%的市值之后,比特幣仍然吸引市場不斷地買入。這說明比特幣資產在市場上具有真正的價值。
比特幣在2012年的日成交量約為400百萬美元,而如今已經上升至20億美元左右,這意味著根據比特幣目前的價格,比特幣的日成交量均已經超過黃金。
同時以太幣在2015年首次發行額時候日成交量為1.5百萬美元,而如今已經上升至10億美元。更重要的是,要從數字變成貨幣需要建立一定的規模。而正是近幾個季度正在發生的事情,數字貨幣的市值已經從15億美元上升至870億美元左右。
但是,股市、固定資產和外匯市場的流動性依然是比特幣的數倍。比特幣和其他數字貨幣目前所面臨的不確定性是預期真實收益率。到目前為止,最開始投資的數字貨幣得到大幅升值。比特幣的走勢和壓縮的黃金歷史走勢相似,但是不確定這一趨勢是否會延續下去,沒有方法可以預測這一趨勢。
數字貨幣的規模在快速擴大,很多公司和個人都已經開始結束數字貨幣支付的方式。唯一的問題是,數字貨幣什么時候才會被央行所接受,或者更重要的作為擔保抵押。
那買比特幣什么時機買最好呢?
小編想說,投機是個很復雜,很多元的問題,不是說“我認為”什么,就能賺錢了。很多時候,漲或跌,都是漲得你懷疑人生,跌得你懷疑人生。很多“我認為”最終都是打自己臉。如果你投資上是個小白,又想“跟”一把,我建議你還是不要“跟”了。
因為不管比特幣后面是大漲,還是大跌,你都是大概率虧錢。小編一個朋友說的好,熊市只讓少數人虧錢,牛市才讓大多數人虧錢。這個道理類似于德州里的,好牌才容易虧大錢。
所以你問我現在該不該買比特幣,不知道啊,我怎么知道你進了賭場想博大還是博小???
補充:
認為比特幣沒用。區塊鏈本身就是一項糟糕的技術,它極度抵制中心化的管制,也就犧牲了中心化所帶來的效率和便利性。舉例說明:比特幣需要全球部署大量的礦機來保證其賬本的真實性,這些礦機消耗著全球大量的電力,卻沒有產生更多的價值,因為它們都在記錄相同的賬目信息,只是比賽誰記錄的更快。這些電力如果用于中心化的銀行系統,其處理效率將是比特幣的成千上萬倍。而且,做為比特幣的持有人,你必須時刻確保你錢包私鑰的絕對安全,因為私鑰一旦忘記或丟失,你將永遠失去這個錢包中的電子貨幣,不可能再找回來,而不像遺忘銀行密碼,只需去銀行重設即可。其實我本人非常崇拜中本聰,因為他是一個天才設計師,能夠在這個銀行統治時代打造出一個金融烏托邦。但是烏托邦只能是烏托邦,最好不要實現,否則將是一場災難。而那些用“區塊鏈”三個字做噱頭騙錢的,便是真正的齷齪之人了。
認為比特幣大有可為。“區塊鏈”這項技術,或許未來有那么一天區塊鏈改變了互聯網或者世界,區塊鏈技術逐漸完善能為我們的金融和供應鏈等行業做出貢獻,新生事物值得我們人類去探索發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