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智能”的時代尚未到來,數據之戰卻已悄然打響!
“華騰之戰”,看官們要關心的絕不僅僅是我到底要選擇放棄華為還是不再使用微信的問題。在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為基礎的數字經濟2.0時代,迫切需要法律將內容明晰、權屬明確的數據權利賦予個人和企業,推動數據充分地流動、共享和交易。在最大程度推動新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網絡用戶的個人隱私,在數據利用和隱私保護之中,找到社會變遷的平衡之道。
小編認為只要大家都有“數據屬于用戶”這個共識,其實就沒什么好爭的了。數據屬于用戶,用戶授權APP處理數據,或者授權一個APP在不侵權的條件下管理其他APP,就應當是合情合理合法的。(騰訊自己就在做這事) 做為用戶,我們當然希望這些巨頭企業能夠堅守住道德、規則底線,在為用戶服務賺取利潤的同時,保護好用戶的隱私,例如:1.用戶未自行公開的數據可以儲存在云端,受云端保護,任何人不得復制、調閱、傳播,如必須發生應得到用戶允許;2.APP使用數據只能依據算法,不得人為干預,APP的運營方只能修改、調整算法,而不能以此來獲取數據;3.APP運營方可以通過算法獲得、保存用戶評估、分析的結果,但不能復制評估、分析數據,更不能私自進行公開或傳播。
科技巨頭們圍繞數據資源又雙叒叕起爭執:日前,《華爾街日報》,國內智能手機大佬華為和互聯網巨頭騰訊就華為旗下榮耀Magic手機是否通過微信獲取用戶數據而起沖突。
騰訊扛起道德大旗,認為華為不僅在獲取騰訊的數據,還侵犯了微信用戶的隱私。騰訊有權利保護用戶的隱私和數據信息安全。
而華為的立場則頗為討巧:“所有的數據都應該屬于用戶,而不是騰訊或者榮耀Magic。”華為方面表示,榮耀Magic獲取的數據都經過了用戶授權,產品經過檢測,不存在爭議。昨日,華為再出視頻,稱“Magic手機的智慧助手都在本地處理,不會上傳任何個人信息,不存在個人信息泄露問題。”
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騰訊一紙訴狀將華為投訴到工信部,截至目前,工信部尚未就此事公開表態。
人工智能時代,隨著深度學習、計算機算法的不斷發展,科技巨頭通過數據監控人們日常生活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兒。新鮮的只是,數據的收集、擁有和使用權到底歸誰?我們能否取得技術進步而不回避正當程序和個人權利?
用戶隱私VS信息安全:托辭而已
復盤整個事件。
2016年底,華為旗下互聯網手機品牌榮耀發布榮耀Magic手機,這是榮耀發布的首款概念機。華為手機通常裝載EMUI系統,但Magic基于安卓系統重新開發了Magic Live系統,這是華為手機首次嘗試人工智能應用。
根據演示,這款手機開啟了智慧助手之后,可以根據短信、微信聊天內容自動識別地址、天氣、時間、消費等信息,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智能推薦。比如當你在微信中提到電影《戰狼》,手機就會自動提取這一關鍵詞,并彈出相關購票信息。
騰訊對此非常不滿,認為華為竊取了微信的用戶數據,并向工信部投訴華為,由此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爭執。
昨天,事件出現最新進展:包括華為消費者業務CMO張曉云在內的華為多名高管轉載了榮耀Magic的演示視頻,作為對侵犯用戶隱私指責的解釋。
視頻主要強調了以下兩點:
一、Magic手機對于智慧助手有明確的開啟和關閉提示,消費者可以自行選擇;
二、Magie手機的智慧助手都在本地處理,不會上傳任何個人信息,不存在個人信息泄露問題。
總結整個事件,爭論的焦點有二。
事件的焦點之一在于,微信上聊天記錄的歸屬權究竟在誰?
先來看張圖:
上圖是騰訊客服對微信聊天記錄刪除后如何恢復的解釋。
這張圖表達了這樣一個意思:聊天記錄屬于用戶隱私,微信及其背后的騰訊不會保存也無權查看。
按照上述的邏輯,似乎也是默認聊天記錄權屬于用戶,包括騰訊在內的第三方無權也無法查看。
在與華為的沖突中,騰訊也站在伸張正義的立場,表示“有權利保護用戶的隱私和數據信息安全。”
華為在聲明中認為“所有的數據都應該屬于用戶”,但榮耀Magic獲取的數據都經過了用戶授權,不存在爭議。
好了,從各自表態來看,在聊天記錄的歸屬權問題上,兩家并無異議——歸用戶自己。
那么第二個焦點問題就來了:即便有用戶授權,未經應用開發者許可,手機系統就可以從第三方應用里面獲取數據嗎?
榮耀Magic的智能助手功能是華為與科大訊飛、高德、支付寶、攜程、航旅縱橫等APP深度合作研發的成果。華為方面向媒體表示,華為與其他互聯網公司的溝通一直很順暢,唯獨微信方面在半年的時間內溝通一直沒有結果。
但即便與微信的溝通沒有結果,華為還是做到了根據微信聊天內容智能推薦。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從技術上講,即便沒有第三方APP允許,只要在操作系統層面擁有足夠權限,“沒有什么是做不了的。”
技術上不成問題,那么法理層面呢?不幸的是,傳統法律對數據這一新興事物并無經驗。目前,工信部尚未對此事作出裁決。
華為所提出的“授權”一說其實模糊不清。
榮耀Magic關于智慧助手的授權說明中這樣寫道:“調用NFC、使用攝像頭及錄音、撥打電話,以及你的部分信息(地理位置、聯系人、信息、通話記錄、日程)。”
用戶為獲取便利,愿意犧牲部分隱私,但是不可能希望開放全部數據。但顯然,華為可以閱讀并掌握用戶的所有數據,所謂條款只能忽悠一下小白用戶。
而這一幕是微信所不愿意看到的——這相當于微信積累的用戶數據全部向華為開放,如果開了這個先例,小米、vivo都開始這么干怎么辦?微信憑什么給別人做嫁衣?
華為和騰訊抬出了“用戶隱私”和“數據安全”兩桿大旗,但他們所在意的到底是什么,明眼人已經不言而喻。
數據之爭:AI時代的隱衷
算力、數據和深度學習的算法被認為是這一輪人工智能熱潮的三大驅動力,而好的算法和模型是依靠大量數據計算出來的。因此,數據可以被比作人工智能時代的“石油”,誰能搶占數據高地,誰就有可能成為AI時代的寡頭。互聯網巨頭、手機硬件廠商,不拘誰都想乘上海量數據之風,以期在人工智能時代扶搖直上九萬里。
這已經不是華為和騰訊第一次為數據歸屬發生沖突。早前,關于用戶指紋數據,雙方也始終未能達成一致,“因為華為堅持指紋識別數據只能存儲在手機上,而微信希望手機廠商向微信上傳指紋識別數據。”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表示,由于這種分歧的存在,導致華為多款手機的指紋識別一直未支持微信支付。
掐指一算,騰訊今年似乎跟不少手機廠商都起過沖突。
今年五月,騰訊官方宣布,微信將關閉蘋果iOS 平臺下的贊賞功能。這件事情的起因是,蘋果認為,贊賞功能屬于「虛擬支付」,iOS App 虛擬支付必須走蘋果支付渠道,不能用微信支付。如果不走蘋果支付渠道,App 將面臨被蘋果下架。另外,根據規定,通過虛擬貨幣的打賞,蘋果還將從中提取30%的分成。而微信方面最終寧愿將iOS 平臺微信的贊賞功能關掉,也不按照蘋果規則辦事。
今年四月,騰訊將OPPO告上法庭,稱后者涉嫌惡意競爭。起因源于OPPO希望用戶能在自己的應用商店內下載應用,而不是在騰訊手機管家上。騰訊認為OPPO構成不正當競爭,目前此案仍在審理之中。
騰訊一次次單挑手機廠商的背后,是手機廠商的覺醒,他們意識到了挖掘數據背后的商業價值。
戰局不僅局限在移動互聯網領域。6月份,物流領域發生的菜鳥和順豐“數據斷交”事件,也堪稱人工智能時代的典型案例。順豐當天在A股市場物流板塊跌幅居首,菜鳥方面也表示“對企業聲譽造成了影響”。雙方拼著“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代價也要獲得這場數據戰的勝利,因為在這場數據角逐背后,不僅僅是兩個巨頭的數據之爭,更是一場商業價值之爭。業內人士評價稱,雙方在這場爭奪里面看中的是大數據背后的商業價值這座金礦。
這個時代,再愚鈍的商人恐怕也都能意識到得數據者得天下。
滴滴之所以短短幾年內快速崛起成為新的巨頭,其背后也少不得大數據的影子。司機分成只是滴滴盈利模式的一部分,而全國無數滴滴車主的車輛信息,及其背后代表的南北各地各種車型、司機使用習慣等大數據,對汽車制造業來說至關重要。各大汽車制造廠商對滴滴趨之若鶩,其目的就是為了獲取滴滴掌握的大數據。
有利益之爭并不可怕,事實上,恰恰是企業之間激烈的競爭才有可能打破數據壟斷的隱患,推動經濟健康迅速發展。
微信擁有10億活躍用戶,每天產生海量數據。不單單是微信,國內巨頭百度、阿里也掌握著數據入口。如果不能有效避免數據壟斷,科技巨頭將有可能上演“強者恒強”,最終形成極度中心化的商業格局。
華為與騰訊的此次爭執只是打響了第一槍,相對缺乏數據的硬件公司也做好了跑馬圈地的準備,試圖通過一次次博弈產生新的合作規則。這對市場可謂是一件益事。
但問題是,在這些數據資產的巨頭爭奪戰中,作為數據生產者的個人用戶完全沒有發言權。大型公司反客為主,法條缺失讓相關管理部門也難以仲裁。
權利缺失:數據混戰的根源
“這樣的數據爭奪在日后企業的市場競爭中可能還會頻繁出現。”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副秘書長陳新河對媒體表示,隨著互聯網與更多行業深度融合,傳輸渠道更加暢通,有效數據的價值密度可能會越來越高,因此權屬是爭議產生的關鍵。
那么數據應該屬于個人還是云托管服務商?“國際上也沒有對權屬進行清晰的界定。”陳新河介紹說,“目前的情況是大家都想把雞蛋往自己的籃子里裝。”
剛剛出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127條規定:“法律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可是,由于目前尚無具體法律規范,這一規則僅有宣示的意義。
而如果參照物權來劃歸數據權屬,也有相當難度。“物權具有排他性,而數據很容易復制,往往不具有排他性,難以直接套用傳統物權的規則,因此需要探索一套新的規則體系。”中國傳媒大學法律系副主任鄭寧說。
“華騰之戰”,看官們要關心的絕不僅僅是我到底要選擇放棄華為還是不再使用微信的問題。在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為基礎的數字經濟2.0時代,迫切需要法律將內容明晰、權屬明確的數據權利賦予個人和企業,推動數據充分地流動、共享和交易。在最大程度推動新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網絡用戶的個人隱私,在數據利用和隱私保護之中,找到社會變遷的平衡之道。
“華騰之戰”打響了武裝反抗巨頭數據壟斷的第一槍,而希望在下一場戰役發生時,仲裁部門能不再沉默如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