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大喜!小米手機Q2銷量重返世界前五 增速排第一
8 月 2 日消息 2017年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機業務開始走向復蘇。今日,雷軍在微博上曬出了小米手機第二季度的業績,喜稱 :小米Q2 銷量狂漲,重返世界前五。
今日午間,雷軍在發微博表示,知名調研公司SA最新報告: 小米Q2 銷量狂漲,重返世界前五。 數據顯示,小米手機第二季度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所占份額為4.3%。從銷量排名來看,排在第一的為三星,蘋果排名第二,華為和OPPO則分別位居第三第四名。
下午,雷軍又再次發微博稱,知名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也公布 2017 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報告,小米增長率高達60%,增速排在第一位。
不過,該分數據則顯示小米手機第二季度出貨量排名第六。前三名分別被三星、蘋果、華為拿下。
雷軍用破億手機銷量下戰書!顛覆自己的小米,能否成就2018年最大IPO?
在希臘神話故事中,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木馬屠城,希臘人躲在巨大木馬的肚子里頭,巧妙的進入特洛伊城,成為希臘人得以攻下特洛伊城的關鍵。這個戰略,小米應該很清楚,恰如那只腹有乾坤的木馬一樣,小米在手機的背后已經布下了一個龐大的生態鏈統。
“小米早已不是一家手機公司”,這是行業人士對現在的小米最多的評價,過去的小米以手機崛起,現在賣耳機、電視、空氣清凈機、掃地機器人、電飯煲等等,從手機到白電、到生活用品、平衡車輕型交通工具應有盡有。當然,小米想的不是屠城,它瞄準的是用戶的時間。
這是什么意思?現在的科技產業,很多公司都在想一件事:如何在用戶每天有限的 24 小時里盡可能抓到最多的時間,就算在這一段時間里,你不是獨占消費者的時間,而是與其他人分享,但只要你能擠得進去那有限的24小時,獨占也好、分享也霸,只要消費者在你身上花了時間,就有機會能從他們身上掙到錢,而且用戶停的時間越久,你掙得越多。值得注意的是,一天24小時看似是有限的時間,但如果用同時多工來想,你會發現,一天可以占有消費者的時間其實不只24小時。
“占據消費者的時間,就能賺到錢”,這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基于這個概念,特別是看到蘋果iPhone的成功,讓很多人擠破了頭去搶手機這個入口位置,手機搶不過了,看到iPad的出現,又有一些人去搶平板的機會,然后是被稱為 “家庭娛樂中心”的電視,于是就有了聯網電視、智能電視的熱潮。但這些搶的都是佔據消費者時間的 “唯一”與”主要”,但這就是一個你死我活的戰場,在一個消費者身上搶贏了還不算贏,因為只是在被列強割據市場分額下的某一部份的 “唯一”與 “主要”。
但從消費者身上掙得更多時間、就有更多機會賺到錢這件事,重點不在于成為唯一與主要,重點是你分到多少時間,而時間是可以累加的,這樣算下來的時間數量,遠比成為唯一與主要更為可觀。從早上起來用咖啡機煮咖啡,中午用電鍋煮飯,出門記得帶著充電寶、平衡車,當然還有計步用的運動手環,仔細算算,這些東西加總起來佔據甚而影響消費者的時間有多少?會比一支手機、一臺平板、一臺電視少嗎?這是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應該沒有那么困難,不只你我算得出來,雷軍更是早就算得清楚、也想得清楚,而這就是小米過去2年做的事。
講一個真實的場景,就在去年的一個大會上,雷軍應邀出席演講,主持人在介紹雷軍上臺時為了炒熱場子,問在場的人說: “在場用小米手機的人舉手”,現場稀落的舉手景象,立即讓場子尷尬了起來,當時DT君就在想: “這主持人應該問的是,在場用小米手環的人舉手,那場面可就絕對熱鬧狀觀了”。 后來上臺的雷軍并沒有受到前頭尷尬場面的影響、依舊侃侃而談他對未來互聯網、新零售的看法,事后回想起來,雷軍當時心里面可能正在暗笑: “誰跟你爭那一時的手機,小米要爭的是比一支手機更多的東西?!?/p>
過去 PC 時代,消費者工作、娛樂每一天停留在計算機、筆記本的時間至少超過 8 小時,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后,智能手機取而代之,那么,下一個能占據消費者時間的載體或平臺會是什么?就是眾多科技公司想找出的答案。目前看來,以智能手機為核心,串起多種物聯網服務的模式,獲得了認同。
例如,蘋果以 iPhone 為核心,串連生活相關的硬件如 Apple Watch、Apple TV 、智能音箱 HomePod、符合 HomeKit 規格的智能家居裝置,并配合串流音樂、支付、符合 HealthKit 的健康照護應用等服務,或是未來的增強現實(AR),為的就是要全面包圍消費者的生活。當用戶的 24 小時扣除掉睡覺時間,如果都被你狹持了,那你就能稱王。另外,越來越重視硬件、推出越來越多硬件的 Google、亞馬遜也是在走這個路線。
這個模式聽起來是否感到很熟悉?是的,小米。
通過米家 APP,你可以用手機開啟掃地機器人、開空調、還可以看家里的監控錄像,或是用小米 AI 音箱,叫小愛同學播音樂、控制許多設備。就這樣,串起了用戶的多種生活場景。
圖丨米家 APP
一位跟小米有多年商業合作的資深電子業人士向 DT 君這么說:“小米手機出貨量雖然沒華為多,但對中國人生活的影響力那是超過華為的,小米想的是融入與人最緊密的關系,在國外,有一家公司在這個方向做得很好,那就是蘋果。”
超級獨角獸值 500 億美元被打臉
2014 年小米手機出貨量達到 6112 萬臺,拿下中國出貨量最高的手機廠商寶座。同時,小米在完成了一筆 11 億美元的融資后,估值達到了 460 億美元。小米第一次崛起的原因有很多種版本,DT 君覺得最靠譜的原因還是中國正趕上智能手機熱以及互聯網熱,其輕資產、互聯網銷售、高性價比的“小米模式”剛好命中了時代的核心,成功爆紅。
但沒想到登峰之后隨即走下坡,背后的原因包括競爭對手增多,以至于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飽和,加上互聯網模式新鮮感消失,吸引力降低,小米模式的失靈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但是,經過兩年的沉淀,整個行業再見小米容光煥發。
在 2017 年圣誕節前夕,外電更指出小米 2017 年營收可達 170~180 億美元,超越先前預期約 18%,全年凈利至少達到 10 億美元,而且看好 2018 年發展,預估全年凈利可望倍增至 20 億美元左右。
或許是想趁著業績及價值回升,市場盛傳小米有意在 2018 年進行 IPO。因小米是超級獨角獸(mega unicorn)名單中的一員,《路透社》就報道,一些投行評估小米 IPO 的估值有機會高達 1000 億美元,《彭博社》則援引為未具名知情人士說法,指稱小米將尋求至少 500 億美元的估值水平。但小米是否真值 500 億美元的價值,恐怕不是所有人都認同。
《彭博社》旗下的 Bloomberg Gadfly 技術專欄作家 Tim Culpan 就站出來打臉,“如果說過去六年來,有一件事情一直跟著小米,那件事就是質疑(question)……2018 年手機出貨量目標 1 億臺似乎遙遙無期,這只不過是雷軍 2015 年的目標。。。。。 如果小米很難通過風投獲得 500 億美元的估值,那么恐怕得進行一場奇妙的路演才能獲得這樣的 IPO 價格,”Tim Culpan 句句犀利。
假設小米真以 500 億美元的估值 IPO,那將會是近五年來排名第五大的 IPO 案,前四名分別是阿里巴巴、Facebook、日本郵政銀行(Japan Post Bank)、日本郵政控股(Japan Post Holdings)。另外,過去五年來前 15 大 IPO 案的中位數大約是 40 億美元。
圖|假設小米 IPO 估值可達 500 億美元,那將成為近五年來排名第五大的 IPO 案。
圖|過去五年來前 15 大 IPO 案的中位數大約是 40 億美元。
一核心、兩支箭
先撇去小米究竟價值多少錢這個問題,這幾年想要扭轉衰退勢頭的品牌并不多見,而小米確實對外展示了有機會二次崛起的跡象。根據調研機構 IDC 全球手機出貨量報告顯示,小米在 2017 年第 2 季重新回到前五名,第 3 季更展現高成長,單季出貨 2760 萬臺,年增長率超過 100%,是前五大品牌成長最多的公司。
為什么小米能夠重新向上,相信是許多人好奇也在研究的事。DT 君認為,小米做的事就是改變了戰略:以包圍用戶的生活圈做為核心戰略,再射出兩只箭以快速調整企業體質,一是改善供應鏈,二是線下渠道的全面展開。
圖丨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
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從 2011 年就開始推廣他的“小米生活”理念,他曾多次公開表示,要成為科技界的“無印良品”。2014 年小米成立了專門的硬件投資基金,還找到了紀源資本和晨興創投這兩個盟友,再加上雷軍旗下的順為資本。這筆資金的總額雖未公布,但是應該達到了數十億美元。
這對于小米來說不是小數目,2015 年小米又往其中狠砸了一筆,該企業作為領頭,聯合三家機構向平衡車設計企業 Ninebot 投資了 8000 萬美元。在投資的同時,小米甚至還花大價錢收購了平衡車鼻祖 Segway。可見小米已經是“陷陣之志,有死無生”了。
圖|2017 年第三季全球手機前五大公司
除了平衡車以外,還有小米手環。小米曾于 2014 年下半年,以實驗為目的發售了第一代小米手環,當時的售價為 79 元。這個發售的時間和售價,剛好與 bong 公司的第二代 bong 手環形成了針尖對麥芒的局勢。
手環對于小米來說是一個實驗產品,bong 手環則相對技術成熟,而且小米的主線畢竟是手機銷售,從什么角度去思考,小米都沒又太大必要跟 bong 硬碰硬??傻搅?2015 年,小米絲毫沒有退后的意思,反而推出了包含心率檢測功能的小米手環 1S。到了小米手環 2 的時代,還將原來的 LED 屏替換成了 OLED,同時增加了震動和觸摸屏功能。
圖丨小米手環 2
這是小米生態鏈中最具代表的兩個產品線,Ninebot 后來成為了獨角獸,而小米手環在 2017 年 8 月取得全球智能手環銷量最高的寶座。然而在這之中也沒有什么大道理,首先是硬件市場雖魚龍混雜,但是沒有地頭蛇,更沒有三座大山,小米可以有效地控制風險,從而提高了投資回報。
從 MIUI 到小米手機,再到小米生態鏈,推出耳機、充電寶、平衡車等,先畫起用戶生活圈的第一圈,接著又進入家電領域,賣電視、電飯煲、空氣凈化器等,這就畫起了第二圈,“因為有眾多的小米生態鏈公司成立,讓小米在前幾年光景很不好的時候,還是有其它的產品可賣,幫助它的聲勢不至于完全沒落?!毙袠I人士道出重點。
這也是小米跟其他手機公司最大的不同處。蘋果雖有更龐大的生態鏈,是以軟件及 APP 為主,對于硬件蘋果還是緊緊抓在自己手里,不可諱言,因為蘋果對于硬件的要求相當高,不可能愿意采取小米這種類似大同盟貼牌的方法。
一家公司的外圍產品多到令人眼花聊亂,難免總給人一種發散、失焦的感覺。誰也沒想到小米的模式卻成功奏效。
圖丨小米百貨
行業人士指出,生態鏈中的每一家公司對應產業趨勢都是獨立的,每一個核心跟營運都是自己管理,所以大家想的都是把產品做好,賣得好才能賺到錢,合作方式有買斷模式,也就是小米跟生態鏈公司談一筆價錢,直接把貨買下,通常毛利率通常會較低,或是對分模式,賣出一個產品就獲利對分,毛利通常較好但庫存風險較高。而且生態鏈里的硬件也能互相拉抬,例如用戶走進小米之家,原本只是想買個智能插座,看著掃地機器人也不錯就一起買了,就是這種魚幫水、水幫魚的模式,創造了從量變變質變的效應。
改善供應鏈
過去小米強調他們的運營理念:“不建工廠,不做線下渠道,不投放廣告”。不過,小米在 2016 年召開了一次誓師大會。雷軍在會上強調,他將接替小米聯合創始人、供應鏈負責人周光平,直接管理手機產品研發和供應鏈。雷軍的做法讓人們難以相信他是一家互聯網科技公司的創始人,他的做法更象是一家工業制造類企業創始人的行為,比如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鴻海董事長郭臺銘。
小米是從做軟件起家,旗下第一款產品為 MIUI,是基于 Android 定制的操作系統,2010 年 8 月時發布了第一版,可用于當時流行的絕大多數 Android 機型。隔了一年,小米宣布推出旗下第一款智能手機——小米 1,也就是這時開始,它才能被稱為是一家含有手機業務的科技公司。不過小米的手機業務是不健全的,因其輕資產的運營理念,小米旗下沒有生產工廠,他們將生產環節交給了代工廠,自己只負責設計和銷售。
圖丨MIUI 9
從企業基因的角度來思考,小米跟制造業其實關系并不近。但是隨著硬件產品線的增加,供應鏈的管理會越來越復雜,如果小米沒有及時打出這張牌,那么其結果勢必會供應跟不上生產的需求,造成龍頭蛇尾的結果。
“小米的復蘇可以說是生活圈+ RFID 模式開始發威了,”行業人士這么說,什么是 RFID 呢?
Repair:生產跟售后服務,從工廠階段就要把產品做好;
Freight:物流,發貨中心布得全面,盡量做到“要貨就有貨”,不再玩過去“饑餓營銷”那套;
Integration:整合,從手機出發,整合越來越多的硬件;
Dealer:經銷,小米這兩年卯足勁開線下渠道,“這是展示功能大過銷售功能,線下店布得越廣,越能讓大家認識小米是什么公司”。
積極布局線下通路
小米不僅開始管理供應鏈,還大步流星地走進線下。這一點小米其實是向 Oppo 和 vivo 創始人段永平在學習。OPPO 和 vivo 主打的就是線下,從三四線城市逐漸擴張到二線,最后擠進一線。這種農村包圍城市的做法為兩者帶來了成功,2017 年 OPPO 以 19.5% 的保有量成為中國市場銷量最高的智能手機品牌。
圖丨Oppo 和 vivo 在一線以外市場攻城略地
這樣的線下做法實際上非常適合小米,主要原因是小米對應人群在手機上的消費能力。同時,在二三四線城市推廣的成本,要遠遠低于一線城市,不過轉化率卻明顯高于一線城市。在這兩者的催化下,小米邁出了他們線下的第一步。
雷軍先前表示,小米體驗店的坪效達到了每年 27 萬元。蘋果體驗店的坪效大約是 40 萬元左右,再結合小米和蘋果的估值比后,每年 27 萬元的坪效并不低,也難怪雷軍總是把這個數字掛在嘴邊。
線下店所獨有的體驗能力為小米的硬件生態鏈賦能,讓其更貼近消費者。而硬件生態鏈本身貨品種類多,反向刺激了線下店的消費能力。其實線下店體驗也是一種推廣,這一點蘋果在許久之前就教過中國廠商們了。
圖丨蘋果體驗店
消費是非理性的,當消費者習慣了指尖點擊式地在線購買后,線下試用、試穿反而回歸了原有的競爭力。再加上市場已從市場主導逐漸從賣家轉向買家,越發表現出按需市場的特征,這種競爭力的二次增長,能極大提高消費水平。
雷軍在去年中公開對外表示,小米手機 2017 年第二季出貨量達到 2316 萬臺,銷量和數量雙雙創新高,“這就是轉折點,小米從此觸底反彈,恢復高速增長”。而手機作為上述串起生活場景最重要的接入載具,絕對不可能放棄,因此雷軍重提了先前全年銷量要突破 1 億臺的目標,并預告將在 2018 年達成。
但智能手機已經是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連華為也開始出現疲態,華為輪值 CEO 胡厚昆在新年獻詞里回顧了 2017 全年華為取得的成績,2017 年營收達到 6000 億元,年成長率 15%。但這卻是 2013 年以來成長力度最弱的一年,此外,2017 年智能機發貨量為 1.53 億臺,也低于市場預期的 1.6 億臺。
圖丨華為手機銷量增長乏力
對手暫時性的成長趨緩,能否為小米帶來可趁之機還不得而知,但是,小米也清楚光靠手機是不夠的,雷軍常把生態解釋為“軟件+硬件+服務”,在他的眼中,小米之所以要推出手機和各種智能硬件,是為了最后互相連接。
保持這種想法的企業不少,包括蘋果、三星,甚至是 Google 持續推出 Pixel 系列手機,目前 Amazon 雖是以智能音響 Echo 作為與用戶交互的工具,但這樣的產品形態很難去和消費者習以為常的手機媲美。后者的功能強大,具備了與外界終端的交互能力,攜帶方便,可遠程與生態圓環進行交互等,因此未來 Amazon 重返手機戰場也是極有可能的事。
小米的1億支手機出貨量宣言,重點不在于1億支,而在于要告訴所有人:”我不是在手機市場打輸了才撤退的輸家,我只是看到了其他人還沒有看到的機會,所以,我先離席去搶好了位子”,而已經透過小米生態圈在用戶日常生活中占好位子的小米,如今去而復返,一來是要證明自己的實力,二來就是用手機把雷軍布局的最后一塊拼圖給拼上,讓手機與已然遍地開花的小米生態圈產品連接在一起。
對小米而言,下一步是什么?當然就是用服務賺錢,前面做了那么多事、占了那么多位子,都只是工具,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實現公司盈利,當前的AI技術是一個新的切入點,這也是雷軍在先前烏鎮大會上欲言又止談到小米今年推出AI手機計劃的原因。
圖丨雷軍在烏鎮大會上發言
整體來看,2018年會是小米非常精彩也非常關鍵的一年,如果真如外界所預期的,小米將在今年正式IPO上市,不論是500億美元甚至1000億美元估值的傳聞,其所反映的都不是過去小米所擁有的 “互聯網”、或者是 “屌絲手機”概念,小米的高估值賣的是一個全新的故事,一個 “累計占據用戶最多時間”的想像題材,最后市場會不會買單,就看雷軍在歷經之前幾年的布局之后,今年要用什么樣的應用服務或商業模式,拼上他的最后一塊拼圖,為小米千億美元估值夢想開啟新的可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