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電池的危害培訓教材
?? 科學調查表明,一顆鈕扣電池棄入大自然后,可以污染60萬升水,相當于一個人一生的用水量,而中國每年要消耗這樣的二電池70億只,據了解,我國生產的電池有96%為鋅錳電池和堿錳電池,其主要成份為錳、汞、鋅,錳等重金屬。廢電池無論埋在大氣中還是深埋在地下,其重金屬成份都會隨滲液溢出,造成地下和土壤的污染,日積月累會嚴重危害人類健康,1998年《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上定出汞、鎘、鋅、鉛、鉻為危險廢棄物。
一、汞
?????? 汞即水銀,是一種液體金屬,在常溫下即可蒸發,其蒸汽無色無味,比空氣重七倍。汞及其化合物毒性都很大,特別顯示的有機化合物毒性更大。魚在含汞量0.01~0.02毫克/升的水中生活就會中毒;人若食用0.1克汞就會中毒致死,汞及其化合物可通過呼吸道、皮膚或消化道不同途徑侵入人體。當汞進入人體后,即集聚于肝、腎、大腦、心臟和骨髓等部位,造成神經性中毒和深部組織病變,引起疲倦、頭暈、顫抖、牙齦出血、禿發、手腳麻痹、神經衰弱等癥狀,甚至會出現精神混亂,進而病狂痙攣致死。有機汞還能進入胎盤,使胎兒先天性汞中毒,或畸形、中疾呆。汞的毒性是積累性的,往往要幾年或十幾年才能反應出來,食物鏈對汞有相當大的富集能力,如淡水魚和浮游植物對汞的富集倍數為一千,海水無脊椎運動為十萬,海洋植物為一百、海洋動物為二十萬。食用被汞污染的水產品,產生甲基汞中毒,甲基汞會進入人的有腦細胞,使人的神經系統受到嚴重破壞,頭暈、四肢末梢麻木,記憶力減退、神經錯亂,甚至死亡。著名的日本“水俁病”就是甲基汞所致。
二、鉛
?????? 鉛的分子量是278,是一種重金屬,重金屬元素進入人體會使本內的蛋白質發生變性,也就是使蛋白質正常功能受到損壞,從而使人體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食用含鉛食物,會影響正常血紅素合成,影響神經系統,鉛在骨骼及腎臟中積累,有潛在長期的影響。
三、鎘
?????? 鎘是一種毒性很大的重金屬,其化合物也大都屬毒性物質,震驚世界的日本“痛痛病”就是因鎘污染而致。含鎘的礦山廢水污染了河水及兩岸的土壤、糧食、牧草,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百慢慢積累,在腎臟和骨骼中。會取代骨中鈣,使骨骼嚴重軟化,骨頭寸斷,患者手足疼痛,全身各處都很易發生骨折,得這種病的人都一直喊著“痛啊!痛啊!”,直到死去,所以被叫做“痛痛病”。
鎘會引起胃臟功能失調節器,干擾人體和生物體內鋅的酶系統,使鋅鎘比降低,而導致高血壓癥上升。鎘毒性是潛在性的,即使欽用水中鎘濃度低至0.1毫克/升,也能在人體(特別是婦女)組織中積累,潛伏期可長達十年至三十年,且早期不易覺察。資料表明,人體內鎘的生物學半衰期為20—40年。鎘對人體組織和器官的毒害是多方面的,且治療極為困難。因此,各國對工業排放“三廢”中的鎘都作了極嚴格的規定。日本還規定,大米含鎘超過1毫克/升,即為“鎘米”,禁止食用。日本環境廳規定0.3PPm為大米中鎘濃度的最正常含量。由于鎘化合物具有程度性不同的毒性,用任何方法從廢水中除鎘,只能改變其存在方法和轉移其存在的位置,并不能消除其毒性。因此鎘廢水的處理應盡量與回收利用結合。
四、鉻(C )
?????? 鉻是一種具有很的光澤的金屬,無素,化學性質很穩定,不銹鋼中便含有12%以上的鉻。覺見的鉻化合物有六價的鉻酐、重鉻酸鉀、重鉻酸鋼、鉻酸鉀、鉻酸鈉等,三價的三氧化二鉻(鉻綠)二價的氧化亞鉻。鉻的化合物中以六價鉻毒性最強。三價次之,據研究表明,鉻是哺乳動物生命與健康所需的微量元素。缺乏鉻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成人每天需50—100微克。紅糖全各類糙米、未精制的油、小米、胡蘿卜、豌豆含鉻較高。鉻對植物生長有刺激作用,微量鉻可提高植物收獲量;但濃度稍高,又可抑制土壤內有機物的硝化作用,鉻酸、重鉻酸及其鹽類對人的粘膜及皮膚有刺激和灼燒作用,并導致傷,接觸性皮炎。這些化合物以蒸汽或粉塵方式進入人體,均會引起中鼻中隔穿孔、腸胃病患、白血球下降、類似哮喘的肺部病變,有人認為,六價鉻可誘發肺癌。此外,六價鉻,特別是鉻酸對下水系統金屬管道有強腐蝕作用,含3.14—17.3mg/L的三價鉻廢水灌田,就能使所有植物中毒。
?????? 長期以來,我國在生產干電池時,要加入汞或汞的化合物。我國的堿性干電池汞含量達1—5%,中性干電池為0.025%,全國年年用于生產干電池的汞就達幾十噸。20世紀90年代初主要發達國家都實現了電池的無汞化(含汞量在0.0001%以下)。
??????? 對自然界環境威脅最大的五種物質,電池里就包含了三種:汞、鉛、鎘,這些電池的組成物質在電池使用過程中,被封存在電池殼內部,并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若將廢電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滲出的汞及重金屬物質就會滲透土壤,污染地下水,進而進入魚類、農作物中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重金屬經過食物鏈的生物放大作用,逐級在較高級的生物中成千上萬地富積,然后經過食物進入人的身體,在某些器官中積蓄造成慢性中毒,威脅到人類的健康。所以,如何及時安全地處理電池的問題,已日益突出地擺在人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