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紐扣電池無汞化領先全球
??? 2009年6月,一則消息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索尼公司宣布了6個型號的堿性無汞紐扣電池(LR)的商品化計劃,這就意味著索尼公司的無汞化紐扣電池即將全面推向市場。
??? 其實,早在8年前,中國的電池企業新利達電池有限公司就已先于其它國家突破了這一困擾世界的難題,并率先進行了大規模生產。
??? 電池里邊的汞對人類有著極大的危害,因為電池里的汞對大腦和神經系統有明顯毒素作用,干擾神經的正常工作,,胎兒或嬰兒接觸高劑量汞,會導致智力缺陷,大腦麻痹,聽力障礙,或者視力衰退等。即使是接觸低劑量汞,也可能影響兒童的健康成長,有可能讓他們產生注意力、行動協調、語言能力,視覺空間、和文字記憶力方面的問題。對成年人,慢性汞中毒可以導致記憶力下降,抽搐,視力衰退,和手、腳指麻痹,并對生育能力和血壓有惡性影響。不斷增加的證據還顯示,接觸汞可能增加心臟疾病。
??? 而由于電池的高使用頻率和普遍性,使得含汞電池的威脅性更加突出。據悉,一粒微型含汞堿性紐式電池可污染的水是六十萬升,相當于人一生的飲水量。
??? 在國外,十幾年來日本和美國、歐洲等著名電池生產商對無汞扣式電池無汞化做了大量研究。但都存在技術問題未能解決,尚無一家企業能成功生產堿性無汞鈕扣電池,致使全球市場上一直使用含汞的堿性鈕扣電池。每年數十億枚扣式電池被生產和使用,使中國和世界其它地方的人們仍面臨接觸汞的危險。
??? 正當所有的研究工作都陷入停頓的時候,這一難題被新利達德慶公司破解。對此,中國電池工業協會和美國環保組織都給予了高度的認可和評價,認為是對世界環保事業的巨大貢獻。而隨著這一技術的發明,中國也成為了世界上首個破解紐扣電池無汞化難題的國家。
??? 據了解,鈕扣電池含汞的原因,在于利用汞來阻隔電池負極鋅膏與負極片的金屬接觸,因為這種接觸會產生氫氣,從而導致電池膨脹變形、漏液甚至爆炸。早期的含汞鈕扣電池也存在漏液問題,這是影響電池壽命和使用性能的最致命缺陷,但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含汞鈕扣電池的漏液問題,即已通過將原來所使用的“用薄鋼板沖制而成然后鍍鎳或金”的負極蓋,改為采用“由鎳、不銹鋼、紫銅復合軋制而成的‘復合金屬帶’”制成的負極蓋,以及其它相關改進措施而得到有效控制。
??? 本專利的發明目的,是要在保持原有的含汞(即水銀)鈕扣電池的抗漏液性能不變的基礎上實現鈕扣電池的無汞化。
??? 本專利于2001年10月19日由專利權人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出申請,并于2002年10月2日被公告授權,專利號為01234722.1。
??? 隨著含汞鈕扣電池使用量和廢棄量的日益增多,廢棄電池中的汞對環境的污染日益嚴重。因此,出于環境保護的需要,鈕扣電池制造行業一直都在渴望解決電池含汞的問題。在本專利申請之前,索尼、東芝、日立、松下、精工等在鈕扣電池研發和制造方面位居行業領先地位的日本公司,均為解決鈕扣電池的無汞化問題進行了各種嘗試和努力,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技術解決方案。所有這些技術方案都致力于解決因無汞化引起的新的漏液問題,但始終未能有效地達到無汞化和抗漏液兼顧的技術效果。因此,
直到本專利申請日前,鈕扣電池制造行業實際上都還沒有有效地解決既要無汞化又要抗漏液這個技術難題,因而無汞鈕扣電池尚未真正實現產業化并進入市場。
??? 本專利通過運用超常規的研發思路,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困擾鈕扣電池制造行業多年的技術難題。在本專利申請日之前,所有解決無汞化問題的技術改進方案,都是在現有技術中為了減緩負極爬堿(即漏液)速度而普遍采用的由鎳—不銹鋼—銅壓制而成的三層金屬復合板制造的負極蓋基礎上進行改進的,所有這些改進方案均不涉及對負極蓋的層壓結構本身進行任何改變,即使在明知負極蓋的層壓結構在沖壓成形中會發生錯位,進而損傷涂覆在其上用以抑制氫氣產生的銦或錫鍍層并引發電池氣脹和漏液的情況下,仍然只是提出其它種種復雜的“堵漏”方案,而沒有給出任何關于可以通過改變負極蓋的層壓結構來解決這個問題的技術啟示。
??? 而本專利則另辟蹊徑,其研發思路超常規地拋開了現有技術中由三層金屬復合板制成的具有層壓結構的負極蓋,而是直接在由鐵片或不銹鋼片制成的負極片上“進行鍍金、銀、銅、錫、銦等試驗,最后發現在負極片上鍍銦或錫成功地控制了電池負極鋅膏與負極片接觸時產生的氣體,加上原料及配方上的改良成功地制成了不含水銀的堿性鋅錳、鋅/銀錳鈕型電池。基于該發現,完成了本實用新型”。
??? 在本專利所提出的技術方案中,為了更好地在負極片上鍍銦或錫,并消除單一鍍層容易出現的針孔問題,本專利提出了在由鐵片或不銹鋼片制成的負極片裸片上先電鍍鎳或銅,制成“已電鍍鎳或銅的電池負極片”,再在該電池負極片上電鍍銦或錫。
??? 利用本專利技術方案制造的無汞化鈕扣電池,在2002年久已成功地實現了產業化生產,產品大規模進入市場,被麥當勞等知名企業采購使用,并獲得了美國有關環保組織的贊譽,實現了索尼、東芝、日立、松下等跨國公司努力多年都未能達到的技術目標,為保護人類生態環境作出了有力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