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大電信設備廠商華為和中興再次在專利訴訟上“交火”。據國外媒體報道,德國法院已于近日就“華為在德國提起的針對中興通訊德國子公司LTE系統及終端的專利訴訟”作出判決,駁回華為對中興通訊LTE終端侵權的訴訟,但判定中興通訊LTE系統侵犯了華為的專利。
據了解,訴訟中涉及的一項專利對于4G LTE移動通信標準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德國法院已禁止中興通訊在德銷售與該系統有關的基站。裁決要求中興在給中興客戶需要華為作出授權的產品中,“明確、顯著地”作出說明。只有在中興的客戶同意向華為支付50000歐元違約金的時候,中興才能出售這些基站(或每次侵犯最低25000萬歐元罰款)。
而此次訴訟中,中興唯一成功捍衛住的是其“surfsticks”USB調制解調器。但目前在全球運營商基站市場中,華為和中興激戰正酣,針對終端客戶的“surfsticks”業務機會相對要小很多。
中興通訊稱,該公司已關注到華為在德國、匈牙利、法國提起的相關專利訴訟,以上案件不會影響其全球銷售。中興通訊在歐洲及中國也對華為提起了反訴。
激戰專利歐洲市場 LTE成焦點
專利大戰已經成為科技企業爭奪國際市場的重要手段,不僅蘋果、三星等國際巨頭如此,中國的兩家通信公司華為和中興也是如此。
昨天,據德國媒體報道,德國曼海姆地區法院(Mannheim Regional Court)對華為、中興的專利訴訟進行了裁決。法院裁定中興通訊LTE系統侵犯了華為專利,法院同時駁回了華為提起的針對中興LTE終端侵犯華為專利的指控。
事情緣起于2011年,華為在德國、法國和匈牙利發起的對中興專利和商標侵權的起訴,不過之后中興立即在中國針對華為侵犯其LTE提起了反訴。
根據昨天中興提供的信息,華為在歐洲提起的訴訟包括德國5件、法國1件以及匈牙利4件。之后,匈牙利法院基于中興的無效請求已經全部中止4起訴訟的審理程序;USB上網卡的一項專利已經被包括中國法院、德國專利法院全部宣告無效。
德國的5件專利訴訟,其中的2項專利已經于2012年被歐洲專利局宣告全部起訴權項無效。外媒報道稱,對于華為提起的一項有關上網卡USB調制解調器的起訴,德國法院認為這款產品不需要銷售禁令。但是對于一項與LTE有關的“密鑰衍生功能”(Key Derivation)專利,法院認為中興侵權,并將禁止中興在德國銷售與該系統有關的基站。
中興表示,其堅信涉案產品并不構成對華為專利的侵權,并計劃對德國法院的判決提出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就全球而言,中興與華為涉及專利訴訟的案件總計44起,其中中國32起、歐洲12起,目前部分案件已經庭審并宣判,部分案件正在審理中。
為什么選擇法國、德國和匈牙利?一位前中興人士認為,在歐洲市場,中興主要的突破點就是德國運營商E-Plus和匈牙利的和黃,而法國是中興在歐洲的主要手機市場。
中興表示,針對涉及LTE系統“密鑰衍生功能”的侵權判決,中興已應用規避設計方案,不涉及華為起訴中所提及的專利技術方案。
此外,中興強調,德國法院的判斷不會對中興的歐洲市場帶來實質性影響,首先是因為中興的終端產品在訴訟進展中,仍然在歐美市場呈現強勁上升趨勢,其次,中興早就采用了規避技術方案,禁令不會對產品的實際銷售產生影響。
對于已經相當國際化的華為和中興來說,專利問題將成為兩家公司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武器。
上述前中興人士認為,相對于愛立信的專利儲備,華為專利中涉及到特別底層,“其他廠商繞不過去”的那種還比較有限,但也不可否認,中興目前與華為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盡管都是將收入的10%投入研發,但兩家企業在收入規模上有距離,中興的研發人員和研發投入都比華為少了一半左右。”
不過,中興也在努力趕上。根據歐洲專利局在2013年3月6日的公開消息,中興以1184件歐洲專利申請量一舉躍升至歐洲專利申請排行榜第十名,成為首次上榜前十的中國企業,短短一年時間,從2011年的43名迅速提升33個名次。
應學習日韓企業
不過與中國企業陷于“內斗”相比,同在亞洲的韓國和日本企業更愿意“外爭”。如索尼、東芝和日立三大企業在日本政府牽頭下達成聯合協議,共同應對中小液晶面板領域對韓國、中國企業的競爭優勢。而韓國三星與LG兩大企業聯手與高通進行談判降低CDMA專利費,實現了CDMA手機全球霸主地位,而中國手機企業直到現在還是各自為戰,每年都要向高通繳納巨額專利授權費用。
兩年海外互訴回顧:專利已成重要武器
2011年4月,華為在德國、法國和匈牙利發起訴訟,指控中興侵犯其專利權和商標權。德國Mannheim法院3月15日就華為提起的針對中興通訊德國子公司LTE系統及終端的相關專利訴訟最終做出裁決:法院裁定中興LTE系統侵犯華為專利;但同時駁回了華為對中興通訊LTE終端侵權的指控。
據悉,訴訟中涉及的專利為“密鑰衍生功能”EP2273818,是4G LTE移動通信標準的基本專利。目前德國法院已禁止中興通訊在德銷售與該系統有關的基站。法院稱,只有在中興的客戶同意支付向華為50000歐元違約金的時候,中興才能出售這些基站,否則將收取每次最低25000萬歐元的罰款。
不過,“針對涉及LTE系統‘密鑰衍生功能’的侵權判決,公司將正式提起上訴,我們堅信涉案產品并不侵犯華為相關專利權。該案件判決對中興通訊LTE產品在德國市場銷售不產生影響。”中興方面說。華為則對德國法院的判決表示歡迎,并強調堅持根據業界慣例,按照公平、合理、無歧視(“FRAND”)的許可原則給予業界廠商基本專利許可。
爭奪LTE未完待續
專利糾紛背后,仍是雙方競爭的白熱化。“專利壁壘已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武器,任何公司都無法回避。”在Frost Sullivan首席顧問王煜全看來,華為中興“打架”是早晚的事情,因為兩家企業無論產品和服務,都存在高度同質化現象。
飛象網CEO項立剛說,LTE既是華為中興兩家重要的增長驅動力,也是爭奪焦點。“未來要競爭的就是LTE領域。傳統產品市場都已經被占據,發展空間有限。而LTE是一個新的技術,未來將要涉及幾千億,市場前景巨大。”
毫無疑問,LTE網絡的全球布局將帶來新的機遇。預計未來5年,全球LTE用戶數將以400%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
截至2012年底,中興通訊已經獲得45個LTE商用合同,包括其獨家部署的Telenor匈牙利LTE網絡上月正式商用。其擁有7%左右的LTE標準專利。與之相比,華為則在全球開通了56個LTE商用網絡。華為方面稱,截止目前,華為貢獻了最多的LTE標準專利,基本專利擁有份額高達15%。
長期關注知識產權,并曾擔任微軟和甲骨文的顧問Florian Mueller認為,僅憑此次德國基本專利訴訟的勝利,已經足以證明華為比三星更加成功。今天的判決是中國高科技企業創新的證明。
華為中興互訴進程表
2011年4月28日
華為在德國、法國和匈牙利發起訴訟,指控中興侵犯專利權和商標權。
2011年4月29日
中興稱已在中國針對華為侵犯其LTE專利遞交了訴狀。
2011年5月2日
德國漢堡頒布禁令,禁止中興在其U SB數據卡上使用華為的一項注冊商標,并禁止銷售印有該受特定法律保護商標的U SB數據卡。
2011年5月3日
中興向歐共體提起華為RoH S商標撤銷程序,同時,就華為數據卡旋轉頭專利向法國法院提起無效訴訟,在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提起其同族專利無效程序。
2011年5月6日
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正式受理中興狀告華為LT E專利侵權的訴訟案件。
2011年6月
中興深圳起訴華為進入司法程序。
2013年3月15日
德國Mannheim地區法院裁定,中興通訊LTE系統確系侵犯了華為專利,但駁回了華為提起的針對中興LTE終端侵犯華為專利的指控。
2013年3月18日
中興表示將正式提起上訴。
為什么是歐洲?
為了些許非核心技術,華為和中興在德國、匈牙利等歐洲國家展開了一輪司法訴訟。當時就有業內人士感嘆到,同為民族企業,為了相互搶奪市場,不惜以技術含量極低的商業糾紛為工具,而給外人以可乘之機,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兩年后的今天,歷史重演了。不過這次的導火索變成了稍具技術含量的部分LTE系統與終端專利。當然,同樣的訴訟標的在不同的國家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結果。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并不究根問底到底有沒有侵權行為,也不會糾結于“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而是從純粹商業角度去看待。
在筆者看來,有幾個大的產業背景決定了這場無可避免的爭端。
首先,華為和中興都將歐洲作為制勝未來市場的關鍵,他們都啟動了“歐洲戰略”,但兩家企業的步伐并不同步,先行者華為卡位的意思很明確;其次,整個歐洲電信運營市場正在醞釀大的變局,很有可能在2013年就將迎來LTE的首輪建設浪潮,如果這個時間節點被排除在外,后面再往里擠成本會更高。
第三,站在運營商的角度上來看,歐洲雖然擁有眾多跨國運營商,但每個國家單一市場都比較小,不可能選擇三家以上的設備供應商,同時歐洲也是愛立信、諾基亞西門子和阿爾卡特朗訊的本土市場,在貿易壁壘越來越高的今天,這是有我無他的競爭。第四,華為和中興成長路徑的相似性,也是其中的因素。他們都是從弱勢運營商的子網非核心設備或者終端設備做起,逐漸滲透到核心市場核心設備,進而是全產品線的進入,不僅僅是無線基礎設施,也包括固網接入、傳輸和核心網。
歐洲戰略
年初的2013年市場大會上,華為在明確國際市場的戰略方向時,將歐洲市場列為重點,并明確提出“歐洲企業在中國市場符合華為的戰略訴求”的口號。同時,華為還計劃在未來三到五年時間內使得其在歐洲地區的員工數量由現在的約7000人增至1.4萬人左右。
雖然沒有像華為那樣明確提出“歐洲戰略”,但在今年中興通訊也進行了部分調整,將歐洲區從原來營銷四營劃分出來直接歸總部管理,這也凸顯了中興通訊對于歐洲市場的關注。
但華為起步較早,已經成功突破英國電信、沃達豐、西班牙電信、法國電信和德國電信等。而中興由于在WCDMA上起步較晚,在GSM/UMTS/LTE技術路線占主導的歐洲市場突破晚一些;但也已經贏得了KPN、Hi3G、Ukrtelecom等重要訂單,同時在智能終端領域卻已經在歐洲站穩了陣腳。
歐洲市場,對于華為而言,現在已經成為糧倉,臥榻之側,豈容旁人酣睡;歐洲市場,對于中興而言,那是望眼欲穿,要想成長為全球前三,在北美市場無望的情形下,歐洲丟不起。
LTE浪潮
在全球電信設備行業的版圖中,美國市場是最誘人的,但由于政治問題,華為中興一直難以進入;東亞的日韓本土市場規模有限且相對封閉;雖然備受歐債危機的困擾,但卻是各個廠家爭奪的焦點,因為歐洲運營商普遍為跨國運營商,擁有眾多子網。
而另外一個原因,則是歐洲運營商在LTE上的規模部署才剛剛起步。雖然最早部署了LTE商用網絡,但歐洲在LTE部署規模上要遠遠小于北美市場。而且北美、日本和韓國等幾個LTE先行國家,設備市場格局已經基本明了,歐洲已經成為現在看到的最大的蛋糕。
當然,中國也是一個很大的潛在市場,但華為和中興在國內無線設備市場上已經占據了超過六成的份額。根據C114之前的系列報道,在2012年幾場關鍵的運營商集采中,華為和中興都表現突出。
只有把握住今明兩年的歐洲LTE建設浪潮,華為和中興才會有機會更進一步。因為從目前全球無線接入市場的情況來看,正是受益于美國LTE建設,阿朗和諾基亞西門子出現了短暫的回升。
貿易壁壘
眾所周知,老美對國內設備制造商有成見,這也直接反映到了華為和中興在美國多次碰壁;如今,債務危機下的歐盟,也有了類似的想法。歐盟提出要求稱,華為和中興須將其出口商品的價格上調29%;同時,歐洲設備供應商應該獲得中國電信市場30%的份額。
很顯然,歐盟在有意識的保護本土工業。因為歐盟明白,歐洲市場容不下這么多電信設備玩家。
歐洲跨國運營商眾多,但其在每個國家的子網規模都有限,這與中國國情明顯不同。一個最大的差別,在中國移動的TD-LTE招標中,有9家設備商中標了(其中包括部分OEM廠商),但原廠商就有六家(愛立信、華為、中興、諾西、上海貝爾、大唐移動),這在歐洲電信網絡中是難以想象的。
兩家主要設備供應商,一家后備首選供應商,這種“2+1”的供應商格局,應該是比較常見的。因為這既能保證成本的可控,也能保證設備商應有的利潤水平。在這個格局中,最差的結果是成為那個“1”,但歐盟本土廠商太多了,愛立信、諾基亞西門子、阿爾卡特朗訊都有著濃厚的歐洲基因。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