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的發展史
很多新技術都是因為舊技術的落后才出現的,USB也是如此,在USB出現之前計算機身上的接口都非常巨大,連接鼠標需要使用PS/2或串行接口,連接鍵盤也需要PS/2、蘋果Desktop或DIN接口。打印機和掃描儀一般使用的都是老舊且巨大的并行端口,甚至有一些產品需要使用自己專用的拓展卡才可以,它們的通病總結下來就是1、接口少,限制升級。2、造成機箱內連接器和電纜交錯布局。3、操作麻煩。4、速度有限。
終于在1994年,Intel、Compaq、Digital、IBM、Microsoft、NEC、Northern Telecom等7家世界著名的計算機和通信公司成立了USB論壇。1995年11月正式制訂了USB 0.9通用串行總線(Universal Serial Bus)規范,而第一版USB 1.0是在1996年出現的,速度只有1.5Mbps;不過新技術的出現不可能讓人們很快的適應。
在早期,USB普及非常困難,原因也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1、USB周邊外設與傳統周邊外設無明顯差異。
2、接口空間未預留 (傳統的串行通訊接口和LPT打印機占用),需要通過USB轉接卡。
3、操作系統支持不夠。
4、USB文件觀念過于抽象。
USB1.1版本出現,真正擁有了“即插即用”特性
直到兩年后的1996年。USB 1.1版本出現,速度(12Mbps)比標準串口約快100倍,支持多個設備的同時連接,而且具有真正的“即插即用”特性。由于具有這些好處,USB受到了外設廠家的普遍青睞。在PC端,但由于缺乏軟件及硬件設備的支持,雖然早期電腦上配備了USB接口,但大多都閑置未用。直到1998年后,隨著微軟在Windows 98中內置了對USB接口的支持模塊,加上USB設備的日漸增多,USB接口才逐步走進了實用階段。
USB2.0帶其進入輝煌
到了2000年,進入USB2.0時代,隨著大量支持USB的個人電腦的普及,USB逐步成為個人電腦的標準接口已經是大勢所趨。在主機端,最新推出的個人電腦幾乎100%支持USB;而在外設端,使用USB接口的設備也與日俱增,例如數碼相機、掃描儀、游戲桿、磁帶和軟驅、圖像設備、打印機、鍵盤、鼠標等等。也因此帶領USB真正的進入了輝煌時期,當時它最大的優勢為:
1、可以熱插拔。這就讓用戶在使用外接設備時,不需要重復“關機將并口或串口電纜接上再開機”這樣的動作,而是直接在電腦工作時,就可以將USB電纜插上使用。
2、攜帶方便。USB設備大多以“小、輕、薄”見長。
3、標準統一。大家常見的是IDE接口的硬盤,串口的鼠標鍵盤,并口的打印機掃描儀,可是有了USB之后,這些應用外設統統可以用同樣的標準與個人電腦連接,這時就有了USB鼠標、USB打印機等等。
4、可以連接多個設備。USB在個人電腦上往往具有多個接口,可以同時連接幾個設備
同時在這個時期,USB閃存盤淘汰了軟盤,也讓光盤媒介開始退居次席。USB 2.0讓連接外設變得可行——比如Wi-Fi適配器、光驅和以太網接口等等——這些之前都是需要安裝到機身內部的。最高480Mbps的傳輸速度讓這一切都成為可能,在這一時期,USB接口開始徹底淘汰掉了臺式機和筆記本身上的那些老接口。
USB 2.0 A型、B型、Mini和Micro接口定義及封裝
1、A型USB插頭(plug)和A型USB插座(receptacle)
引腳順序(左側為Plug,右側為Receptacle):
引腳定義:
封裝尺寸(單PIN Receptacle):
2、B型USB插頭(plug)和B型USB插座(receptacle)
引腳順序(左側為Plug,右側為Receptacle,注意箭頭所指斜口向上,USB端口朝向自己):
引腳定義、封裝尺寸均與A型USB引腳說明相同。
封裝尺寸(單PIN Receptacle):
3、Mini B型USB插頭(plug)和Mini B型USB插座(receptacle)
引腳順序(左側為Plug,右側為Receptacle,注意寬邊在上,USB端口朝向自己):
引腳定義:
封裝尺寸(Receptacle):
以上部分為USB 2.0規范內容,下面的Micro USB實際上是在2006年才發布的補充規范,由于該接口定義無法后向支持USB 3.0協議,故仍然歸于USB 2.0協議包。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