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英特爾宣布明年5月份現任CEO將離職。業界將換帥的矛頭指向英特爾落后的移動業務。就在前不久,這位PC芯片霸主的市值被移動芯片霸主高通超越,業內開始重新評估英特爾的價值。英特爾這個曾經的芯片業霸主,能否在移動領域重新找回自信?記者采訪了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楊敘。
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楊敘
功耗,功耗,功耗
我們現在的挑戰是如何做出吸引人們眼球的東西。現在大家沒有更多地看到英特爾的實力,因此懷疑英特爾能不能進入平板,能不能進入手機。但我覺得這只是時間問題。過去這幾年我們一直少說話,多做事,準備工作做得很充分。
記者問:英特爾近期宣布明年5月份將更換CEO,外界都認為是英特爾大移動戰略上的落后導致更換CEO。英特爾以往的CEO都是內部培養,會不會因此導致視野受到局限?
楊敘:作為英特爾45年來的第五任CEO,Paul領導著整個公司在各種市場變化中取得成功。他制定的公司戰略,使英特爾的核心技術位于一個更為廣泛的計算領域的中心地位,從數據中心到移動設備。計算與信息行業從來都是一個不斷創新與變化的行業。對于英特爾來說,現在就是一個新的過渡時期,同時也是一個新的起點。經過近40年在英特爾的工作和8年的CEO生涯,Paul認為現在是將掌舵的責任過渡給新任領導的好時機。Paul的決定使董事會開始選擇下一任CEO,并在未來六個月內進行交接。
記者問:但是不可否認,英特爾的移動戰略經歷了搖擺,曾在2006年賣掉移動業務。后來又重新回到移動市場。現在來說,英特爾只能算是移動的新兵。這一出一進當中英特爾失去了什么?又悟到了什么?
楊敘:失去的是兩年的時間,我們進入移動市場有些晚了。當時英特爾的移動芯片采用的是ARM架構,而不是我們自己優勢的X86架構。X86的性能是業界公認的,只是能耗高。因此業界都懷疑能否做到移動產品中去,我們也沒有預期到X86架構的產品能把功耗降到這么低。所以最早我們采用了ARM架構。但不同架構的終端,會給消費者帶來體驗效果的不一致,另一方面,兼容性也是問題,而且制造工藝也不能得到最好的保證。我們出售移動業務,有點像解放軍當年撤離延安,目的是為了解放全中國。我們想做無處不在的互聯計算,無論什么形態的終端產品都可以連在一起。
這個過程中,對我們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功耗。我們的戰術是不斷做減法,把功耗降到最低,滿足移動產品的需求,同時實現產品體驗的一致性。現在看來,我們失去了兩年時間,但得到了更多。現在我們的技術和產品都已經“Ready(準備好)”了!
記者問:目前芯片業正在發生一個劇變:作為移動芯片的巨頭高通的市值超過英特爾。同樣以PC芯片為主要業務的AMD發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似乎天平已經在向移動端傾斜。
楊敘:我們有兩個無法替代的優勢。一是英特爾芯片是從做電腦起家,具有超強的計算能力。二是英特爾具備世界一流的制造工藝和生產能力,能夠保證設計的產品第一時間生產出來,而且確保最好的生產工藝。可以說,其他芯片企業都是外包生產,時間安排、工藝水平都不是他們能夠完全控制的。
我們現在的挑戰是如何做出吸引人們眼球的東西。現在大家沒有更多地看到英特爾的實力,因此懷疑英特爾能不能進入平板,能不能進入手機。但我覺得這只是時間問題。過去這幾年我們一直少說話,多做事,準備工作做得很充分。
記者問:你認為伴隨著英特爾向移動領域轉向,作為中國區業務領導者,你所面臨的挑戰來自哪幾個方面?你自己都需要做哪些方面的調整?
楊敘: 英特爾以前一直是從技術角度考慮。但是隨著產業的融合,英特爾的整體戰略策略在調整,我們的產品策略也在調整。這幾年來,我們有很多的嘗試摸索,有很多心得,也有很多教訓,現在思路開始越來越清晰和明確。英特爾過去是做高性能的通用芯片,計算能力很強,是什么樣的數據都能高效處理的芯片。現在,英特爾最大的調整就是從設計方向上不再做通用芯片,要針對不同市場分段做出高集成的SoC系統芯片。根據今后的智能終端需要,根據用戶的體驗,英特爾芯片設計理念會有一個實質性的變化。除芯片設計之外,我們還根據移動互聯的發展未來,在研發和投資方面做了大量的投入和大膽的布局。我相信,在未來幾年,甚至更長遠,英特爾針對不同的市場段都會有自己的產品。
在產業合作上,我和我們團隊最近一年多來也在做調整,我們的思路也打開了。過去十幾年,中國IT產業在起步,電腦在不斷普及,我們的很多精力花在這里。現在很明顯的一點,中國的產業逐漸走到了創新發展的前沿,例如深圳眾多的OEM、ODM和元器件廠商,他們開發出的產品已不只是在中國使用,而是銷往世界各地。我們在英特爾中國內部也要有一個全球思維方式的轉變。
評論
查看更多